国企改革风险分析及审计应对

2020-04-21 07:46李铭
中国内部审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权交易国企

李铭

[摘要]为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重大风险中的作用,本文基于多年实践,从审计视角对国企改革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應对措施。

[关键词]国企    改革风险    审计评估    产权交易

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着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努力”的战略部署下,各企业纷纷推进多种形式的改革。企业改革重组属于战略决策、重大措施范畴,是内部审计必须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做好这一审计,可为企业改革提供真实完整、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改革方案科学有效、改革过程依法合规、国有权益充分保护、改革目标最终实现。

一、国企改革基本程序

做好企业改革专项审计,首先要了解企业改革的形式、政策法规及存在的风险。国企改革形式多样,目前较为常见的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两种改革都会触发审计需求,如经济责任审计、产权交易前的审计评估等。

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改革均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上海市国资委《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为例,国企混改的基本程序包括:

制订改制方案:做好改制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制订改制方案;

履行决策程序:依法规、章程及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履行决策程序;

开展审计评估:选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估,履行备案或核准,同时做好职工民主程序与劳动关系处理、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等工作;

实施产权交易:做好产权交易准备,实施进场交易,完成产权交割;

办理变更登记:做好国有产权、工商变更登记等事宜。

二、各阶段风险及审计发现问题

(一)改革方案制订阶段

凡事预则立,改革调整作为重大决策,事前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前方案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 可行性研究不深入不彻底。企业改革方案制订前未对企业投资情况、市场影响、上下游客商关系、品牌价值评估等因素做充分调查,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及完整性均有欠缺,导致形成的方案未能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

案例一:某集团公司拟以货币增资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战略投资者,将所属全资企业混改为国有参股。改革方案按传统套路很快出台。内部审计部门在随即开展的经责审计前期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在X省注册了一家全资子公司,该子公司的成立未履行任何投资审批程序、公司财务未纳入合并报表统一管理,实际为违规账外投资,存在重大违规行为及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审计发现问题后,向改革领导小组提出紧急报告,集团暂停了改革工作。

案例二:某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原为三家省属一级国有企业合并重组而成,重组后在A、B、C三家公司基础上派生出一个控股层,该控股层董事会在重组两年后因人员位置等问题,决定以新控股集团对原C公司做吸收式合并,合并后将注销C公司法人资格。吸收合并方案短时间内仓促出台并落地操作。内部审计部门依据“逢退必审”的原则,对原C公司负责人同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该公司在某行业拥有的专有生产资质母公司无法通过吸收式合并方式承继,审计提出后,控股公司多方努力协调始终未果,从而因改制失去了盈利能力极强的部分细分市场。

2. 改革方案未经充分研究讨论。方案的出台应征求企业各方意见,而有的企业将改革变成需要事前保密的工作,方案正式上会后才被各级管理层知晓,错过了事前筹划、防范各类风险的时机。

案例三:某制造业拟将原A、B两厂合并,开动员大会时集团领导口头向两厂职工承诺,合并后人人均有岗位且收入不降,改革部门因此认为改革不涉及职工利益,稳定风险可控,便未在改制方案编制过程中按规定征求工会意见,未制订维稳应急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改革小组为简化程序将原应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通过的方案,仅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同时忽视了该企业多年未调整职工代表的现实。方案正式发布后,引发基层员工数十人到该市总工会群访,举报职代会中一线职工代表人数不足20%,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撤销无效决议。最终,原计划一年即可完成的改革拖了近三年才完成,不但增加了近千万元的改革成本,还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3. 改革方案未与拟合作股东充分沟通。企业改革方案应包括拟改革企业基本情况、改革必要性及可行性、改革思路及操作程序、改革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后发展规划等。改革改制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改制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关键内容一定要与拟合作股东充分沟通,在维护国有权益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

案例四:某企业拟通过管理层持股实现股份制改造。在方案拟订过程中,改革部门按国资交易监管办法、企业规章设计了股权计划,并按常规思路草拟了股份公司章程。方案经内部决策程序批准后与管理层见面,针对章程中为仅持股18%的国有股权设置的一票否决权,管理层坚决不接受。由于双方沟通无果,改革工作陷入停滞。

(二)决策阶段

任何一家国有企业的改革均为“三重一大”事项,应严格履行规定程序,经专题会、办公会、党委会、董事会等系列审批,在集团公司建构内更应明确改革事项分权和授权界线,但实务中违规决策、越权审批屡见不鲜。《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指出,“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应依据本意见制订方案,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批准。”任何涉及国有企业产权变化的改革方案至少要报经同级国资监管部门批准,而无论改革企业处于何种产权级次,只有经过方案批准后的改革事项才能通过交易平台公开交易,最终完成产权变动登记。

案例五:某集团管理链条较长,所属企业产权关系最下端延伸到五级。内部审计在清理产权瑕疵事项时发现,某四级公司2015年通过原参股股东单方增资,国有股权由原45%(相对控股)减持至24%,已完全失去控股地位,改革后的企业亦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整个改革行为未报经一级企业批准、增资行为未经评估。审计发现,不仅改革行为严重违规,由于未经评估,仅按报表净资产确认股东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数百万元。

(三)审计评估阶段

健全清产核资、评估定价机制是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过程中要保护国有权益不受损害,充分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评估。以清晰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开展资产评估,以评估值确认各方股东权益。而利用改革侵吞国有资产的重要手段就是干预,甚至操纵审计评估,低估资产、高估负债,降低国有权益价值,为其他利益组织谋取利益,这种问题在实务中亦不少见。

1.拟改制企业操办全部审计评估工作。改革过程中需要外部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报告,经核准、备案后方有效。实践中,绝大部分审计评估由拟改制企业委托中介机构操作,上级单位仅负责签署必要的合同协议。但改制企业的上级单位作为委托人,应先通过内部审计或专项资产清查,掌握拟评估企业的完整财务状况,再通过招标等合法方式选聘具备胜任能力及职业操守的中介机构,并责成专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审批评估工作方案,指导监督整个评估过程,最终对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专家审核,这样才能有效保障评估范围完整、评估结论公允。鉴于对企业情况的熟知,内审部门是最适宜参与此项工作的机构。

2.评前审计走过场,未如实完整反映资产状况。部分企業为提高工作效率,常常将评前审计的任务委托给年报事务所开展,优势就是该机构熟悉企业情况,效率高、收费优惠,但不利之处显而易见。年报审计的目标是会计报表真实完整、符合会计准则及制度规定。事实上,尽管很少有国资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其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报表披露之间的差距无需言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聘用年报事务所开展评前审计,必然是走过场。

3. 资产评估不尽职、被干预操纵,未真实公允反映国有资产价值。资产评估行业被诟病颇多,随着资产评估法的出台,这种情况已略有改善。但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评估值亦很难实现绝对公允,低估资产、高估负债的情况极为普遍。

案例六:某企业拟引入民营投资方推动混改。拟引入的民营企业与改制企业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双方管理层关系密切。审计部门在审核该公司报送的评估报告时,发现该公司有一项在建工程被严重低估。该评估机构为规避自身风险,将在建工程已完成部分委托一家造价公司进行第三方造价审核,给出一个建安造价,在此基础上计取各项费用,得出在建工程的评估值。审计部门认为,在建工程是该企业近两年投资的重要工程建设项目,改制时建设进度已达80%,以简单的建安造价进行估值,远低于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极不适宜。审计调查后得知,该机构实际由拟参与改制的民营企业推荐,完全成为民营企业的“代言人”。最终在审计部门的坚持下,该评估机构不得不调整评估方法,该在建项目最终增值近200%。

(四)产权交易及变更阶段

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是保证国有资产及权益公平交易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省市均有产权交易平台,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进场交易的必要性且挂牌条件不得有明确的指向性,但仍有部分企业钻空子,应进场未进场,或为意向合作方量身打造挂牌信息和条件。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需挂牌的项目均为企业产权,实践中工商部门在办理变更登记时均要求提供产权交易中心的交割手续,以从源头控制不进场交易风险。审计发现,实物资产、债权类资产回避进场的风险却在加大。

三、国企改革审计应把握的重点

(一)审前准备应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为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必要的信息,如改制工作计划、初步改制方案、引入战略合作方基本信息、参与的中介机构信息、外审与评估工作方案、拟签订的股东协议或合作协议文本等资料及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审计部门参与专题会或列席办公会、在办公系统设定传递途径等。审计部门只有在充分、及时获取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制订适宜的工作计划及方案,指导内审工作。

(二)审计关口前移至改革方案编制环节

改革模式及方案已确定,仅仅是为产权交易或逢离必审的监管制度要求而实施审计,审计自然会沦为“过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在改革方案制订前即由审计界入,改革方案中所需信息与数据由审计获取,在审计过程中识别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可防范风险的各项措施通过审计去落实。

(三)审计范围覆盖改革方案全部环节

改革要兼顾国家、企业、职工利益。改革过程中国有权益不受损、企业发展有预期、职工利益有保障是重要的工作原则,缺一不可。而审计全面综合、贯穿始终、边角兼顾的工作方式能够兼顾各项原则:为维护国有权益不受损,改革前的资产清查、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缺一不可,在改革专项审计中,对拟改革企业开展财务状况清查是保护国有权益不受损失的重要措施;为维护企业权益不受损,应使改革与企业发展定位相匹配,改革是为企业做大做强,并非为改革而改革;为维护职工利益不受损,要依法合规保护职工权益,欠缴职工工资、保险、各项福利以及劳动合同清理过程中涉及的劳动补偿要全额清欠计入优先债务,改革方案要严格遵照工会法履行职工大会审批程序。

(四)审计目的应包括改革后的管控与风险

改革之后形成的新企业、控股变参股、参股变控股及其他复杂的股权形式都将对管控构成影响,如参股企业监管问题,改革后的企业是否纳入集团合并报表,是否能顺利实行必要的管控,内审能否具备审计权限,都需在改革决策前期充分考虑,并积极与引入的战略合作方沟通确定。此外,改革后,由于体制机制、控制力的变化,企业还能否如从前一样承担产业链中必要的职责,需在审计时给予关注。

(五)及时提交审计结果

传统审计任务基本有固定周期,而改革工作开展时间很难确定,每一项改革任务都会受外部环境、合作方因素、改革企业人文环境等影响,很难准确计划工作周期。专项审计的开展更适宜以过程跟踪的方式及时组织、高效开展。国企改革方案确定前的审计以提供方案所需真实信息的获取为主;评估过程的审计参与以保证评估方案科学、评估结果公允为目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改革专项审计时,应以助力实现改革目标为最终目的、以及时高效为工作原则。

(六)注重搭建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

改革工作政策性强、风险大,审计人员需不断提升胜任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除掌握基本审计方法外,所需知识架构还应包括法律法规、监管办法、企业制度及战略发展目标、行业及地区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尽职调查方法及技巧。

(作者单位: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100025,电子邮箱:liming6119@163.com)

猜你喜欢
产权交易国企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法律工作研究
基于可交易产权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如何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国有企业无形资产产权交易关键问题及对策探究
浅谈新时期如何发挥政工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