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卓明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 舟山 316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UC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可致肠道微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肠黏膜坏死,进而加重患者病情[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platelet,PLT)与凝血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UC患者Fib、DD、PLT水平变化,探讨Fib、DD、PLT与临床分期、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UC患者83例以及体检健康者40名(对照组)。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52例)和缓解期组(31例),并将活动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16例)、重度组(9例)。缓解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8.42±6.34)岁,病程(2.78±0.59)个月;活动期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55.18±7.33)岁,病程(2.69±0.64)个月;对照组男21名、女19名,年龄(56.25±6.19)岁。轻度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55.42±6.21)岁,病程(2.66±0.58)个月;中度组男8例、女8例,年龄(56.19±6.57)岁,病程(2.70±0.61)个月;重度组男5例、女4例,年龄(55.28±6.14)岁,病程(2.68±0.63)个月。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对照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3]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肠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等严重并发症;合并胃肠道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严重疾病;合并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近2个月使用过抗凝、皮质类固醇、抗PLT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本研究经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4]对UC患者进行分期,主要从腹泻次数、内镜下黏膜病变、便血、医师总体评分4个方面进行评估。腹泻次数:0次/d、1~2次/d、3~4次/d、>4次/d,分别记0、1、2、3分;黏膜病变:正常、轻度易脆、中度易脆、重度易脆伴渗出,分别记0、1、2、3分;便血:没有、少许、明显、以血为主,分别记0、1、2、3分;医师总体评分: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分。计算UC患者总分, 总分0~2分为缓解期,总分>2分为活动期。总分3~5分为轻度,6~10分为中度,11~12分为重度。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3 m L,1 400×g离心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Fib、DD、PLT水平。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评估Fib、DD、PLT与临床分期、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缓解期组和活动期组Fib、DD、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 5),活动期组Fib、DD、PLT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5)。见表1。
Fib、DD、PLT与UC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2、0.687、0.291,P<0.05)。见图1。
表1 各组Fib、DD、PLT水平比较
图1 Fib、DD、PLT与UC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中度组和重度组Fib、DD、PL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UC疾病严重程度Fib、DD、PLT水平比较
Fib、DD、PLT与UC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3、0.876、0.595,P<0.05)。见图2。
图2 Fib、DD、PLT与U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UC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肠道疾病,患者除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之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虹膜炎、硬化性胆管炎等肠外症状[5]。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UC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学者普遍认为UC与免疫、遗传、饮食、感染及精神等因素有关。U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及微循环障碍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6]。
Fib是由肝脏合成,并具有凝血功能的一种蛋白质,可直接反映血液凝血状态,也可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7]。本研究发现,活动期组Fib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活动期组Fib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Fib水平与UC临床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UC患者Fib水平随UC临床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这可能是由于UC患者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纤溶系统级联反应,导致Fib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肠黏膜缺血、坏死所致。
DD是一种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分子标志物,当机体存在高凝状态或有血栓形成时,其水平显著升高[8]。本研究发现,UC患者DD水平随UC临床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提示UC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紊乱,有血栓形成可能,机体凝血功能受影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使UC患者DD水平进一步升高。
PLT是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调节因子,当机体PLT水平升高时,血液呈高凝状态,可使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病情加重[9]。本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PLT水平随UC临床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提示PLT在UC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C患者常伴有排便次数增加的现象,可致血容量不足,PLT水平升高,进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微血栓形成,UC病情进展加速。另外,UC患者肠道黏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发PLT活化,从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加重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10]。
综上所述,Fib、DD、PLT与UC临床分期、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UC临床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