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墓壁画浅析

2020-04-21 07:35◎徐
文化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侍女墓室老翁

◎徐 璐

(太原市博物馆 山西 太原 030021)

“事死如事生”一直是中国古人推崇的丧葬信仰,认为人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因而陵墓中的建筑、装饰、以及随葬品都仿照墓主人生前的样子。墓室壁画就是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壁画内容多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状况,或者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近几十年,山西太原发现了一批唐代壁画墓,即金胜村第四号墓、第五号墓、第六号墓、金胜村焦化厂墓、337号壁画墓,董茹庄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赵澄墓、温神智墓等。这些壁画墓的规格虽不及关中京畿地区,但与隋唐时期流行的屏风式壁画是一致的。

一、墓室简介

太原市生态工程学校唐代壁画墓位于旧晋祠路三段599号太原市生态工程学校校园内,在学校新建学生公寓中发现十余座墓葬,其中M1、M2为唐代壁画墓,壁画总面积约50余平方米。2014年5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由出土墓志可知,这两座墓葬为唐代中期墓葬。由于M2号墓葬保存状况较差,壁画损坏严重,本文主要以介绍M1号墓葬为主[1]。

二、壁画内容

壁画共12幅,分别位于东壁、南壁、西壁和北壁。四壁上方绘制有仿木建筑结构的阑额及人字栱,北壁为4幅树下老人图;东壁北侧是2幅树下老人图,南侧是1幅侍女图;西壁北侧是2幅树下老人图,南侧为男侍图;南壁甬道绘有2幅侍卫图,分别位于墓门两侧。

(一)侍卫图

南壁为侍卫图,它位于墓门的两侧,是唐墓壁画内容的固定格式之一。侍卫着黄色圆领长袍,头戴黑色幞头,腰系黑带,足蹬红靴,弯曲腰间,手中握剑(见图1)。这类门庭仪卫图在唐墓壁画中是很常见的,像关中京畿地区一些规格较高的皇家成员或是高官墓葬还绘有列戟图,如陕西省咸阳市三元县的李寿墓。另外,唐朝前期的侍卫形象多是头戴介帻双手拄仪刀,盛唐之后转变为头戴幞头,身穿窄袖圆领袍,腰挎横刀、弓韬等[2]。

图1 南壁壁画 侍卫图(《文物》2019年05期)

(二)侍从图

东西壁南侧是侍从图。西壁南侧绘有三位侍女图像,北侧侍女娥眉细眼,身材婀娜,左手拿拂尘,右手持团扇,身体稍向右倾,面带微笑,像与人交谈。上穿短襦,下穿长裙,外着半臂。半臂是唐朝女性典型的服饰之一,这种上衣的衣袖长度为长袖的一半,袖长在肘部以上,多为对襟。中间侍女身着胡服男装,手捧黑色盝顶盖盒,唐朝素来以民风开放著称,女着男装较为普遍,如唐永泰公主壁画墓中就有女扮男装的侍女形象。

室东壁壁画中的六位侍女中有四位为男装打扮,足蹬男靴,身着圆领黑色长袍,系腰带,显得英姿飒爽[3]。南侧侍女则稍矮一些,头梳双丫髻,手捧包袱,规规矩矩站立一旁(见图2)。东壁南侧绘有三位男侍从,北侧男侍从卷发无髻,身穿土黄色小翻领胡服,足蹬黑靴,右手捧小唾壶,左手自然垂于腰间,拿一飘巾;中间男子穿圆领长袍,脚蹬赭红靴,卷发无髻,高鼻圆眼,双唇丰厚,耳朵较大,腰间系有浅黄色包袱,上面吊挂一件赭红色三角形物,双手举“Y”型杖;南侧为总角男童,右臂弯曲向上,左臂下垂,欲投喂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小狗(见图3)。

图2 西壁壁画 侍女图和树下老人图(《文物》2019年05期)

图3 东壁壁画 男侍图和树下老人图(《文物》2019年05期)

三、关于壁画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侍从图

可以注意到图三中间一位男侍从手持“Y”型杖,这类造型在山西太原其它唐墓壁画中频繁出现,多以女侍从为主。1953年10月太原董茹庄发现古墓,出土石刻“大周赵君墓志”一合,年代是“万岁登封元年”,由此判断是武则天时的墓葬。在绘有横梁和立柱的壁画中,有一侍女双手举“Y”形的杖[4]。1959年3月,在太原市南郊三十里的金胜村西发现了一座砖石墓,里边的壁画保存完整,人物画分别绘于东、西、南、北四壁。西壁侍女梳高髻,着绿色上衣,白底红点花裙,黑履,两颊及上额均涂红点,双手拿一丁字形物,与东壁侍女相对[5]。太原金胜村第四号唐代壁画墓、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以及太原金胜村337号唐代壁画墓中都发现侍女手持“Y”或“丁”字型物。研究者对“丁”字形杖的用途说法不一,可能是某种信仰风俗,也可能与唐朝繁荣的文化背景相关,张维慎在《论唐墓壁画中侍女所持“丁”字形杖的用途》一文中较为全面的进行了论述。当时唐朝的上层统治者喜爱鉴赏书画,书画为立轴,展示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让人用“丁”字形竿或鸦叉(丫叉)悬挑书画直接展示;二是以“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书画挂于架子上展示;三是让侍女用“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书画挂在庑殿的横梁上展示[6]。墓室中出现的 “丁”字形杖可能与唐朝上层统治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后这种赏画工具也逐渐演变为绘画素材出现在墓室壁画上。

(二)树下老人图

1.太原其它唐墓壁画树下老人图介绍

树下老人图分别绘于墓室的北侧靠近棺床的地方以及东西壁北侧,占壁画总数的三分之二。这类题材在山西太原地区的唐墓壁画中经常出现,并且有固定形式。根据发掘资料,以下分别从树下老人图的布局、数量、特点做简单介绍:1953年10月太原董茹庄发现的墓葬共有8幅树下老人图,因发掘材料不全,故不能详细介绍。1958年4月发现的太原市金胜村第四号、五号唐墓中,各有8幅树下老人图,北壁四幅,西壁和东壁各两幅,根据墓室形制以及出土的随葬品和墓室壁画风格判断,属于初唐时期的墓葬,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墓壁画中树下老人图的布局是相似的。两座墓葬中树下老人多穿长衣,头戴冠,足蹬如意履立于树下,树的种类有垂柳、松树和柏树。以四号墓为例,从西壁中央起,老人的动作姿态分别为:(1)右手举花作嗅状;(2)右手上指,面对树向南;(3)右手掩面,作哭泣状,面对树向东;(4)右手拿杯,左手上指,面对树向东;(5)右手执斧,背柴一捆;(6)右手掩面,作哭泣状,面对树向西;(7)右手执斧形物,斜扛于右肩上;(8)站于树下,作思考状[7]。

1987年7月在太原金胜村西南焦化厂厂区内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年代约高宗或武周时期。树下老人图共8幅,东西两壁各3幅,北壁2幅。老翁的动作姿态大概为三类:一类是手指指向某个地方;二是面向某物,悲痛哭泣的场景;三是伸出两指,作思考状[8]。

1988年6月发现的太原金胜村337号唐代壁画墓,年代约为唐高宗时期,共4幅树下老人图,墓室东西壁各1幅,北壁2幅。东壁北侧老翁头戴冠,足蹬高头履,面前有一蛇,口中衔珠,昂首腾起,献于老翁。北壁东侧有两位老者,右侧老翁伸出二指直指天空,左侧老翁作掩面哭泣状。北壁西侧也有两位老者,左侧老翁向上伸出二指,右侧老翁双手捧物。西壁北侧老翁左手抱胸前,右手拿一小枝树叶伸于脸前[9]。

2001年6月在太原市晋源镇果树场发现了唐代温神智墓,根据墓志判断,年代为开元十八年(730年)。树下老人图共6幅,北壁西侧1幅,老翁左手向上伸出,右手置于胸前;西壁共4幅,老人或是双手置于胸前,或是肩扛斧头前行,也有俯身而下,似有动作;南壁西侧1幅,老者双手托杯,仰天凝神,若有所思[10]。

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墓壁画墓树下老人图

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代壁画墓里共有8幅树下老人图,每幅图上有两位神态各异的老者。从西壁中央起,第一幅,右边老翁穿左衽阔袖长袍,腰间系带,头偏向南侧,一手举于胸前,另一手藏于宽大的衣袖中;左边老翁身体微微向前倾,面容祥和,似在作揖。第二幅,右边老翁头戴莲花冠,足蹬高头履,双手持笏,毕恭毕敬;左边老翁仰头观望,左臂曲起,手向上指(此两幅见图二北侧)。第三幅,两位老翁均跪坐于柏树下,左边老翁双手捧扇状物,与右边老翁相似交谈。第四幅,右边老翁作跪拜状,左边老翁同样着阔袖长袍,双手擎莲花冠于胸前,似给左侧人物授冠。第五幅,绘一垂柳,右边老翁立于树下,两臂曲起作讲说状;左边老翁跪坐于一块类似于狐狸皮的毡垫上,双手拱于胸前,若有所思。第六幅,两位老者之间有一长草怪石,右边老翁一手捋须,一手向下指,左边老翁腰后挎一物,似作揖(此四幅见图4)。第七幅,右边老翁头戴幞头,上穿衫下着裤,与戴冠穿长袍的老者显然不同,左边老翁俯身伸手,面前有一蛇,昂首腾起,口中衔珠,献于老翁,与金胜村337号东壁北侧老翁动作相似。第八幅,垂柳下,两位老者都着交衽阔袖曳地长袍,右边老翁双目炯炯有神,留有须髯,双手置于胸前,左边老翁佩长剑,拱手曲身(此两幅见图3北侧)。

图4 北壁壁画 树下老人图(《文物》2019年05期)

除陕西西安、山西太原外,在宁夏、新疆也发现了此类题材。宁夏固原圣历二年(699年)梁元珍墓的西壁和北壁各绘有五福,共十幅树下老人图。盛唐至中唐时期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38号墓室后壁绘有六福树下老人图。西安地区发现的树下老人图大都处于盛唐至中晚唐时期,要比太原的树下老人屏风画晚一些。所以,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树下老人屏风画是从山西太原向其它地区传播的。

3.关于树下老人图

关于树下老人屏风画的涵义,罗丰认为:“宁夏固原梁元珍墓树下老人和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中老翁服饰尤其是莲花冠、方形冠非常相似,似乎依据的是同一底本,可能表现的是魏晋高士形象。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故事可能是构图的主要内容。”[11]赵超对树下老人图的研究更加全面和透彻,他以太原地区发现的树下老人图为研究对象,对老人的身份进行了认定[12]。马晓玲提出,树下老人屏风画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艺术的影响,自北朝产生以来,从唐代并州、长安、原州地区传播到了远在西州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葬[13]。树下老人的构图艺术发生了改变,其内涵也从北朝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向唐代追求现实生活意趣转变。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砖印壁画可能是树下老人屏风画的底本,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砖印壁画在江苏境内发现四座,其中丹阳地区的三座墓经过考证均为南齐帝王陵寝,墓室里的“七贤”壁画损坏较为严重[14]。另一南京西善桥东晋南朝墓中的人物图保存完整,南壁壁画从外自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壁画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15]。每个人物之间以树木作间隔,看似一幅整图,又独立成画。人物线条流畅,神态、动作各有特色,与史籍记载的七贤和荣启期的形象是相符合的。另外,山东临朐海浮山的北齐崔芬墓与济南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也有此类题材。杨泓先生提出,山东地区两座壁画墓中的树下人物图均是褒衣博带、姿态休闲,构图与人物形象特征明显仿效南朝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说明北朝山东地区受到了南朝壁画艺术中“竹林七贤”题材的影响[1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上层政权更迭频繁,时局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思想异常活跃的一个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玄学”之风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他们的处世之道和精神追求被士人乃至上层贵族竞相效仿。到南朝东晋时,七贤成为画家反复临摹的对象,张挂七贤的画像成为一种潮流,而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七贤画出现在墓室中。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唐墓中的老翁图从神态、动作、服饰上更接近于现实,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高士的原本形象。不难发现,不管是南北朝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还是唐代墓室中的树下老人图,它们的构图方式特别相似,说明这些画工可能有长期延用的范本,或者说壁画绘制具有一脉相承性。但由于画工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也会随之改变,使得树下老人屏风画又有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屏风画自汉代起流行,绘制主题多为贤人、孝子、忠臣、列女等具有儒家理论性质的人物,这些道德高尚的贤者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唐朝的统治者也愿将这些题材广泛推广,作为“成人伦、助教化”的工具。

四、结语

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代壁画墓与山西太原其它地方发现的唐墓壁画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墓室南壁拱券门两侧绘有持剑或持笏的侍卫,墓道里的仪仗图比较少见,可能是规格偏低所致。第二,墓室四壁绘有树下老人图、侍女、门卫等人物,并被合理安排在影作木构的框架中。第三,靠近棺床的墓壁上多绘有八扇或六扇、四扇屏风画,内容为树下老人图。树下老人多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贤者、高士相关。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唐墓壁画的发现为太原唐墓壁画形成系统性理论成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唐墓壁画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侍女墓室老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弈棋侍女图
墓室探秘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