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洁,张 希,董宏伟,邹作宇,袁美云,刘双凤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8)
青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学名日本沼虾,隶属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沼虾属(Macrobrachium),因体色呈青蓝色,有棕绿色斑纹,故而得名。青虾因生长迅速,肉味鲜美,在我国南方已形成较大规模人工养殖,养殖范围和消费范围正逐年扩大。近年来,青虾在单养、混养、稻田养虾和网箱养虾等养殖方式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养殖技术、产品质量与应用效果的协调统一。
而生物絮团技术(BFT)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可以通过外加有机碳源调节水体的碳氮比,使水体中异养细菌同化无机氮,将养殖水体中残饵、动物排泄物以及一些次级代谢产物等有害氮源转化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菌体蛋白,从而达到净化水体、降低换水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养殖效益等目的,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比较了在2龄青虾养殖中分别使用生物絮团技术、常用复合菌剂及新型絮团包对青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指标的影响效果,以期探索在零换水体系下,适宜青虾生态养殖的技术措施,为生物絮团技术进一步在青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用2龄青虾购自本地水库,体格健壮,全长5.89±0.52 cm,体质量2.95±0.71 g。生物絮团添加碳源为水产用糖蜜。复合菌剂使用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强效EM菌,含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醋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活菌总数80×108cfu·mL-1。新型絮团包采用“中日合资”大连升泰水产饲料有限公司销售的生物絮团包。
试验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室外阳光温室进行,试验池为2.5 m2圆形玻璃钢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配有1个充气盘。
试验分为3个试验组自培生物絮团组、EM菌组和生物絮团包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放入青虾80尾。自培生物絮团组,每天按照饲料量50%添加糖蜜,EM菌组和生物絮团包组按照产品说明添加使用。按试验虾体重的3%投放饲料,1次·d-1。试验在10 d暂养后开始,试验期间零换水,仅补充因蒸发损失的水分,试验为期70 d。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水温、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盐等,试验结束测量青虾生长指标。
所得数据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处理,使用SPSS 18.0软件对试验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性显著。
试验期间,每天测定3个试验组的水温(20.1~24.2 ℃),溶解氧(6.91~9.94 mg·L-1)和pH(7.81~8.75),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个处理组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见图1。
24 h短期监测中,3组氨氮浓度呈略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长期监测第7天后,3组氨氮浓度显著降低,试验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自培生物絮团组随着生物絮团的形成和沉积,氨氮浓度呈稳步下降趋势;EM菌组,氨氮浓度下降较快,但后期出现明显波动(P<0.05),分析与仅添加菌种未外加碳源,及添加频率有关;新型生物絮团包组,氨氮浓度下降迅速(P<0.05),且在后期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
3个处理组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见图2。
24 h短期监测中,3组亚硝酸盐浓度基本不变,维持在较高水平。长期监测自培生物絮团组、EM菌组和新型生物絮团包组分别在第21、14和7天后,亚硝酸盐浓度呈显著降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自培生物絮团组在50 d左右,亚硝酸盐浓度降至标准水平,与生物絮团形成呈负相关。与自培生物絮团组相比,EM菌组和新型生物絮团包组的亚硝酸盐浓度下降速度更快(P<0.05),降至标准水平所需时间也更短(P<0.05),但是最终3个组对亚硝酸盐的降低效果都可达到生产预期。
对3个处理组青虾终末生长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自培生物絮团组终末全长(6.44±0.47 cm)与EM菌组(6.38±0.64 cm)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新型生物絮团包组(6.25±0.65 cm)(P<0.05);而自培生物絮团组的终末体质量(3.32±0.70 g)则显著高于EM菌组(3.12±0.94 g)和新型生物絮团包组(3.20±0.91 g)(P<0.05)。生物絮团组体现出了积极的生长优势。
图1 不同处理组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
图2 不同处理组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
分析青虾生长数据可以看出,虽然EM菌组和新型生物絮团包组的氨氮和亚硝酸盐降解速度和效果体现出了一些优势,但是通过生物絮团的形成和累积,自培生物絮团组也可能达到理想的试验效果,并且已经形成的生物絮团系统能将青虾的整个养殖水体调节到比较稳定的水平,青虾的生长性能更为突出。这提示生物絮团在调节青虾养殖水体理化指标的同时,作为饵料在青虾养殖中发挥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