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应做好专业设置,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要合理设置环境设计专业,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和问题,认真分析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是促进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引言
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对课程的创新,而改变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
当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说,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极为明确的,教学大纲安排也十分妥当,即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的深化、综合实践设计课程。这三个阶段在学校的安排是处于十分有序的状态下。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深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和要求,学习基本知识;在专业课方面,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技能和认知进行深化;在综合实践设计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这三方面的联系方面,学生无法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环节的认知和动手操作上,对于实际动手环节,学生对于问题的处理中不知道从何起手,对于传统低效的落后生产没有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感觉自己会某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解决步骤。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虽然高校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但相关改革的指导建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程度并不理想。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以讲授课本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理论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依旧较为被动。导致这种教学问题的原因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相对抽象,如果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没有让学生具体地体验项目,学生容易逐渐丧失继续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在这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下,部分学生虽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各类景观设计和施工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生产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岗位人才的建设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这就要学生除了具有艺术性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之外,还可以适应在一线进行施工、设计等操作。但是现在的高校并没有认清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不了解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一味的对着本科院校进行模仿,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如本科学生有深度,实践生产能力有相对欠缺,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学生技术的培养,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跨度大,与科技发展关系密切,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以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构建技术先进、实践丰富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实训课程模块,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技术发展动向、社会专业需求等情况,统筹设置专业实训项目,将项目化教学引入到课程设置中来。在以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以企业中实际的业务需求为蓝本,将业务需求与对应的教学任务相结合,提高教学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契合度,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与课程的理解,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提前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与学生缺乏互动,缺少知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班级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缺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需要从专业性、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充分优化。采用“小组制、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完成项目为目标,通过分解项目任务,强化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在相互的配合下完成项目任务。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将专业理论运用于项目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团队配合等综合能力。在课时分配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方面对于前置课程的要求,根据课程的先后顺序、关联关系,优化课时分配比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教学体系,这种设计思想体现了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手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2.应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翻转课堂+雨课堂”的教学方法,配合学校的超星学习通系统,以提前发送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并答疑的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系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课后可以在系统中复习相关内容,提交课后作业。这样可使理论课教学更为直观。同时,教师可引入专题的介绍和讲解,将近代与现代设计名家、名作、经典案例以专题的形式讲解,设置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讨论并制作PPT,课上进行汇报。此方式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查询资料、自主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中,教师对整体内容进行把控,指出专题汇报的重点,并将此环节内容列入平时成绩考核。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作为一门理论课,涉及的难点内容较多,对于初学专业知识的大一学生来说,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靠语言文字讲解理论课程难以使学生理解透彻。针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更多地通过视觉信息手段,如实物样本、图例、画图等,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系统里应尽量多地点评学生的学习状态,以鼓励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从生活环境中感知这些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3.落实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还了解专业实践中的技术应用情况,通过强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和职业能力;还可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根据我系环艺教研室教师的目前情况,应按照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专任教师深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共享学习成果。第二,建设教师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教师把项目带进课堂,以仿真教学和项目导入制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激情。
结论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都需要积极配合,找寻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教学模式,并将其高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学校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设计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自主实践中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强化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向综合型人才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堃.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8(09):154+156
[2]安茹.环境艺术设计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路径[J]工业设计,2018(04):98-99
[3]范文婧.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7,30(07):376
[4]劉堃.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速写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7(07):228
[5]麻玉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22-123.
[6]周慧.环境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大观,2012(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