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彤 梁芸芸
摘要:使人具有想象自由并不是诗独有的天然魅力,中国山水画家同样可以通过做出一些让步——采用留白起到同样的作用。宋代“崇文抑武”和理学压迫之下,宋代画作呈现一种空灵美,而南宋的山水画家由于巧妙使用留白而更显得精妙。本文以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试图说明诗与画在营造想象自由的意境美上所用的技法是有相通之處的。
关键词:想象自由 留白 诗趣 意境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朝柳宗元的这首《江雪》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而那位老渔翁又是如此高傲,悠然自得,超凡而独立。仅仅是读这首诗,一幅静谧的江面雪景以及那位清高、孤傲的老翁形象就已经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了,这是因为诗所具有的天然的魅力——使人具有想象自由。这种与生俱来的即刻赋予人自由想象力的文学形式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它是抽象而生动的。
使人具有想象自由并不是诗独有的能力。假如把这种赋予人想象自由及美的感受的任务交给中国山水画家时,又会怎么样呢?要想让人片刻便拥有想象空间、并且尽可能感受到更多美,这需要画家做出一些让步:试着给观众一些空间。这便是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留白。正如清代学者笪重光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留白便是画家为观众更好发挥想象自由而做出的一种让步。
中国画向来注重留白,而这种技法非常符合南宋画家内敛含蓄的心境。在宋代“崇文抑武”和“理学”影响之下,宋代画作普遍呈现一种空灵美,而南宋山水画则显得尤为精妙:巧妙的运用空白、诗意的追求、典雅的设色、虚实相生的意蕴。在“崇文抑武”的政策之下,文人得到重用,生活上免去后顾之忧自然就可以扩大文化需求,这是其文化繁荣的基础;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压迫之下又往往使这些文人更偏向于内心的自我约束,追求外在的简约。可以说,中国画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独特的美学趣味。其中,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便是其代表作。
将诗词入画,最难的便是保留诗趣。《江雪》的诗趣在于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为了尽力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小船和钓鱼的老翁,诗人用“千山”、“万径”与“孤“和“独”作反衬对比,尽显主要人物即老渔翁的虚无缥缈、超脱独立。又因为这种“鸟绝”、“人灭”所渲染出的极端寂寥安静,使得“独钓”的老翁反而具有了一丝灵动。而这种诗趣往往和观众的自我想象密切结合,画家在将这首诗入画时,也必须花一番心思,而笔者认为,诗与画在如何营造想象自由的意境美上所用的技法是有相通之处的。
与诗人一样,画家为了凸显主要对象——船和老渔翁也用了反衬对比。整幅画有大面积的留白,这种技法无疑会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即这江面该有多么辽阔?这寒冷的江水究竟有无边际?这江水之上果真再无他物?转而,观众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于画中心位置的小船和老渔翁——他们果真显得更加孤独了。因为整幅画只有一只小船和一位坐在船头的老渔翁,他手持鱼竿、身体微微前倾,或是因为重心的缘故,船尾微微翘起,另有几笔水纹,四周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寂静渺远的意境和想象余地跃然纸上。在《寒江独钓图》中,画面的简化开始出现并达到极致,大道至简的氛围占据主导。
读诗赏画,无不是在寻求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又往往可以平铺于人们那无边无际的想象之中,而它势必也需要一个媒介。诗眼,使诗人与读者通过诗这个媒介而产生思维共鸣,把内心无限的情绪寓于短小有限的诗句中,这是唐代诗歌的精妙之处;留白,使画家与观众通过画这个媒介而产生心灵共鸣,把有限物像寓于无限的意境之中,这是南宋山水画的美妙之处。
诗,寥寥数笔;画,短短几寸。其意境之美何以如此通达辽阔?全在于其给予读者、观众的想象自由,而在这一点上,诗与画无疑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