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靖鹏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包括对美学和艺术的教育和赏析,旨在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气质,内涵等的修养。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我认为,审美能力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所有的特殊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小孩子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学校以后,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追求美的事物也更为强烈。但要使一个人真正地懂得美和丑并能进行美的创造,这就离不开系统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就尤其重要了。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的基础阶段。而美育的好坏优劣也将会同智育和德育、体育一样,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所以我们更是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正确的美术欣赏教学。
二、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观念的差异,很多农村小学教師认为只有大学课堂才可以开设审美教育,小学课堂没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认为小学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是做门面。只是做一些纸上谈兵的事情。比如,农村小学有些老师(尤其是老教师)非常不尊重比如美术、音乐、科学、人综之类的课程。他们感觉这些只是语数课堂之外的一种身心调节,如果自己上课就会片面的把这些课程改成自己所谓的主课,事实上有这样思想的老师从某个层面不难看出他们自身对教育事业在某些方面认知的是不全面的也间接说明了自己没有审美的能力,因此他无法辅导或者激发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
(2)对于审美教育的局限性认识。一些老师在学校教育中还是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是他们只是简单的把审美教育等同于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可以代替为审美教育。但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质教育不断改革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下的今天,小学审美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几节美术课可以代替的,不是简单的欣赏一词可以代替,也不是一个其他的个别学科教育可以代替。所以准确地说加强审美教育培养,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各种美德教育有机结合一体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的。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
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在教室、在操场、在花坛边、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美,几乎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可以发现美。所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去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一种实体的、具体的存在物。美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而在享受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体验,也只能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获得。那么如何培来养审美能力呢?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维。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同样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在进行指导欣赏范画时,因启发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和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感和兴趣出发,不拘己见,打破常规,努力开拓思维空间,大胆进行审美想象。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的 “情境”,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更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2)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凸凹起伏的原野,碧绿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自然美对学生培养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不同的时节里,应适时的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聆听鸟歌虫曲,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它们对人的熏陶是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千言万语所不能取代的。
四、培养小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学生总有一天要离开老师,所以在没有老师的牵引下,也该有自主欣赏能力,那么这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作品,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还可以分组讨论、探究作品的特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究,更全面的了解作品的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而且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相比之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和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