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 乌日娜
摘 要 15岁到25岁是人价值观探索、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一旦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就很难再改变。就整个学校教育而言,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后的机会。如今高校价值观教育主要采用老师为主导的至上而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是抛开了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156个问题以及在不同价值判断下所反映的观点和态度。本文以访谈案例的真实生活经验为模板,以价值观调研结果为参考,编写了两难故事。以讨论课形式探索两难故事的价值困境,提出了自下而上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 价值观 大学生 两难故事 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42
Abstract From 15 to 25 is the period of explor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values. Once a stable value is formed, it is difficult to change it. As far as the whole school education is concern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key period and the last opportunity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values. Nowadays, the valu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adopts the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 oriented" and "top-down". The biggest defect of this method is that it abandons the students' own growth experience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ey fac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56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views and attitude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value judg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view case is used as a template, and the value survey results ar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compile the dilemma st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dilemma of the dilemma story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class, and puts forward a bottom-up valu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value; college students; dilemma; value judgment
1 价值观构成的因素
第一,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该社会或群体普遍保持的共同信仰或信念,根据这些信念认为某些目的、关系、活动、情感是重要的。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动机,一件事情可能会涉及到多重关系,在同一时间可能要在好几项活动当中做出选择,人与人之间可能也会出现多种情感。人的生活就是要在很多不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该社会或群体普遍保持的共同信仰或信念。日常所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指的就是价值观。
第二,价值经验的有机总和,它具有规范性和应该特性。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中的行为过程各有不同。人绝大多数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具体的行动过程包括:产生动机、形成意图、制定计划、动作实施、认知评价,每一个过程都可能会有多种可行的选择。为了避免以后在多样化的事件中频繁地犹豫不决,简化决策难度,提高效率,人回顾自己不同的案例样本经历时,能够提取出共性的部分,就是选择判断的标准。这个标准成为判断新事物的一个稳定明确的工具。一旦形成,它会在反复的选择实践中不断被应用并得到强化。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使过去的经历合法化,二是指导未来的行动。价值是经验的有机总和,它涵盖了过去经历的集中和抽象,一旦形成就会趋于稳定,新的价值体系很难再融入进来,同时其价值构成的任何一个部分也很难去除。日常所说“什么是应该的”,说的就是价值观。
第三,价值由许多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对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人生选择、重要行动、评价决定,都起关键作用。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在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有核心价值与一般价值之分(杨春)。涉及重大利益时考虑人生得失的时候,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才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一些事关重大的所作所为、人生选择、重要行动、评价决定,核心价值都起关键作用,它掌控着一个人生活方式的绝大部分。但人的生活行为不是处处都要为人生价值服务的,有些不与人生目标冲突的个案事件可能采用另外一些价值判断,它们处于核心价值观的外围,我们把它叫做一般价值。在日常的一般性活动中,持有不同核心价值观的人也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是持有不同核心价值的人也可以合作的基础。所以,通过一两件小事就去断定一个人持有何种价值观是不合理的。在价值教育過程中,要保持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这是进行价值讨论的前提。“人活着为了什么?”反映核心价值观。
(3)理性思考。主要指的是因果逻辑思考。一个事件,可能会梳理出几条不同的因果思维的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如果按照不同的行为动机去做事,会导致哪些直接的结果以及进一步的影响。这个过程可以产生出几个不同的故事版本,而且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
(4)价值判断或伦理判断。一个人的理性行动过程包括意图建立、制定计划、行动实施和反馈评价四个阶段,价值判断要伴随行动的全过程。人可能在同一时间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动机,意图本质上是从丰富的动机库中选择了一个并决定付诸实施的一个动机。意图的形成伴随着选择和决策两个心理过程,这时价值判断要发挥关键作用。学生的“犹豫”在于想法多,动机选择过程中出现困难,难于选择决定,它离行动非常接近。“困惑”在于支持动机选择的多种价值的冲突,本质上是自身经验不足以解释清楚一种价值选择的因果。这是老师切入的时机,要通过陈述人类历史上在面对类似事情时,不一样的选择所导致的客观结果是什么。
(5)新案例应用。通过1-4的过程,学生练习了从情感、理性到价值判断的思考过程,同时了解了一些价值因果的历史事实,但是这种思考力和价值标准还不能立刻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纲领。但学会思考了,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更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类似的亲身经历的两难问题,通过陈述、评价并反省先前的判断和行为过程,新的思考是什么,新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6)课程考核。
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影响着思维方法的倾向和选择,而行动方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所以,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某种价值观,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想,最后怎么做。简言之,就是“知行合一”。这不仅是是否具备某种价值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准。人格不正常就是由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的不统一导致的。传统的试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怎么说,考察结果反映价值观的效度很差。本文提出“知行合一”的价值考核标准,即在真实的生活行为而不是虚拟的场景中观测人的价值表现。
课堂纪律。要建立课堂的基本制度,并通过课堂讨论赋予每一条制度价值,在整个学期让学生自主地实践。如果学生在能做到的情况下而违反了课堂制度,即可判定他不具备此種价值。
调查作业。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大量有关人的经验,摆脱自我中心,了解价值观的多样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职业工作和家庭生活建立人文基础。价值考核不同于能力,能力差异无法反应人是否具备某种价值,价值考核无法用分数精确评定。所以,在评定作业成绩时承认人能力水平的差异,作业评定也要回到“知行合一”的标准。笔者提出作业水平的评价标准是:是否诚信。只要发现有明显的抄袭现象,此次作业记零分。
4 课程反馈
工业社会学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为96分,70%的学生愿意向其他学生推荐该门课程。最近的一次考核中,学生考评结果优秀率35%,良率65%。课程结束两周后,按照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参考文献
[1] 李乐山.现代社会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2:86-89.
[2] 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4.
[3] Mark Freakley,Gilbert Burgh and Lyne Tilt MacSporran.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 inquiry[M].ACER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