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李艳
摘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但由于政府没有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企业参与合作课程开发的内驱动力不足,导致校企间没有形成健全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本文积极探索如何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一般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角色与责任研究”的研究成果。
政府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与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在这种国家不断努力要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校企领导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够深入、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参与不够,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厘清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对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关键
课程是教育的根本要素,课程的转型是教育转型的关键。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活动,学生就业后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所以职业教育转型的关键在于课程的转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培育合适的人才成长所需要的职业教育文化。课程转型是从理念到计划到行动,是动态的形成过程。是在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下,在理念、内容、结构、功能方面进行转型。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是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职业教育课程转型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生态等因素的影响,而现阶段各种社会问题正处在激烈变化中。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在生态环境方面,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以牺牲生态谋求发展的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另外大家的生活过于依赖电子产品和网络,也导致精神生活匮乏。产业升级转型的实质是生产制造文化的转型,所以各种各样的因素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的转型发展。以职业教育使命和职业教育思想为源头的职业教育课程,在课程标准、内容及结构、课程开发、课程形态等方面都急需创新。
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制度和组织机构
专门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有效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们的重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使课程开发组织有序有地进行,增强合作课程开发的稳定性。然而在实际中,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专业老师都有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愿,但企业更关心的是利润,对于与学校的合作,也仅限于有一个配合的态度,大多时候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联系的,对一些合作项目也只派专人在短期内进行沟通与协调,并没有专门的制度。
2.2 缺乏激励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采取各种晋升和薪酬激励等措施,去鼓励教师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并让各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进来。然而实际却是学校和企业都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参与主体缺乏积极性,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课程质量。作为参与主体的学校对教师的年终业绩考核,大多是从公开课、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和精品课等方面来衡量,职称评定则更多关注论文、教材、技能大赛和教学科研成果等。教材编写虽属于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内容,而且有的还是和企业需求相关度较高的教材的编写,教师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占分比重却不高,教师的精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样的考核标准显然不能够使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去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的企业对员工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只按员工在企业正常上班来对待,并没有特别的奖励和评价机制。员工自然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性参与合作课程开发。
2.3 企业协同育人的主体意识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有典型的职业性及技能性,无论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职业技能等方面,都需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及企业员工技能要求相适应,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理论及职业技能的双重要求。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导致企业很少涉猎教育领域。因此,当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学校一方力量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去大力倡导校企协同育人时,由政府主办教育的传统思想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企业并未把自己当成办学主体中的一员,导致企业严重缺位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造成许多校企协同育人还未开始就胎死腹中。
3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开发课程时也根据指导意见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在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较好地利用了企业资源,但对企业的回报有限,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国家也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助于高职学生提前适应市场,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国家劳动力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吸引企业作为政府对职业教育财政预算的补充,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作为利益相关者,国家理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颁布法律法规,具体规定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时的责任,给予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税收优惠,同时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骗取国家教育经费的不法行为。想办法解决企业的营利性与学校的教育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3.2 提高企业对协同育人的认同度
1)提升企業人才培养的意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企业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可改变的是劳动力,因此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而企业自行培训人才的成本和风险都较高,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为己所用,对企业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当企业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度,就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利益集合点。自然愿意参与学院课程的开发中,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
2)增强企业参与度。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只是岗位的提供者,也应积极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日程安排当中来。并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企业应根据岗位建议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的建设,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或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等。同时要加大力度投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向学校提供与现阶段行业生产要求相匹配的实训设备,或将优秀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派到学校进行授课或讲座,进行学生的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等,或欢迎学生到企业现场操作实习,在提升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缩减了学生向员工适应的时间。也可将员工定期送进学校进行培训,学习创新型知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时俱进。
3.3 提升学院领导的认识水平和与企业的沟通水平
学院领导若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问题认识不足,会直接影响其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校资源配置方面,一定会忽视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建设的人、财、物的投入,这会从根本上制约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这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首要条件。同时要想促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不断发展,就必须首先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水平,这样才能将企业的人才需求更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校。学校主要领导与企业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双方人员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随着这种沟通的深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必然会作为学校回应企业需求的主要方式,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而随着这种沟通的深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也会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3.4 建设立足于专业发展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相关人员、课程理论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四个开发主体相辅相成才能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要又满足企业需求的课程。现有的课程开发基本上缺乏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主要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企业需求人才跟学校培养人才不匹配的问题。所以,课程开发应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企业相关人员。高职院校的课程更需要的是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能够熟悉企业整个工作环节,才能在课程实施中有的放矢。所以立足于专业发展的课程开发团队,应该是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企业相关人员来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3.5 可适当培育跨校企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
由于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长期缺乏有效沟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常常出现错位,职业院校的专业不能匹配当地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未能有长远规划。其后果是职业院校自身缺乏开设专业课师资,更没有相关企业可提供专业实习实训的条件。这种情况就给校企融合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跨校企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是具有现实推廣价值的校企融合的“融合部”。由于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只有彻底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才可能使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实质性地参与到职业教育课程转型过程中来。跨校企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可由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课程专家的来组成。它由政府来引导设立,再加上市场主体参与。学校在中心可获得“产教融合课程、生产实训基地、高素质技能教师等”,企业在中心购买“生产实训课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等”。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学生即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行业和专家主要是提供咨询作用,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数据。
3.6 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度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有效途径,政府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学校更应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共建机制,提高自身办学实力,增强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信心,以此提高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企业高层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认同度,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有效运转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持久的发展。
4 结语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向应用型课程的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在一定的课程理念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革命性和全局性的变革,需要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革命性变革。这就必须要对长期以来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居主导地位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唤醒企业深度介入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对企业进行长期的企业教育文化改造。同时也要改造我们职业院校的教育文化,促进企业教育文化与职业院校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菊.X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8.
[2]张蕾.论产教融合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转型[J].职教通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