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价值分析

2020-04-20 11:25赵宝贵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赵宝贵

【摘要】 目的 讨论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应用CT及磁共振成像(MRI)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 分别给予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观察80例患者疾病分型、病变位置及影像学表现;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观察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80例患者中神经纤维瘤8例、神经鞘膜瘤59例、恶性神经鞘瘤13例。其中髂血管区病变29例、膀胱病变8例、直肠病变9例、骶前病变34例。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小的偏圆形;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 而且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病灶的边界;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不规则的椭圆形, 而且边界相对模糊。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CT诊断准确70例, 诊断准确率为87.50%;MRI诊断准确74例, 诊断准确率为92.50%。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以较低密度为主, MRI平扫中T1WI呈现等低信号, T2WI呈现高混杂不均匀或稍高不均匀信号。结论 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 均可获得理想的诊断结果, 同时能够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神经鞘膜肿瘤;CT;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25

神经鞘膜肿瘤是一种具备隐匿性特征的神经源性肿瘤, 发源部位以外周神经鞘膜为主, 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3种类型, 其中前两者属于良性肿瘤[1, 2]。上肢、头颈部、纵隔等部位是比较常见的神经鞘膜肿瘤的发病部位, 而腹膜、盆腔等部位相对少见[3]。本次研究筛选出2018年3月~2019年7月于本院实施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诊治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对象, 并着重讨论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7月于本院实施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诊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7例, 女33例;平均年龄(46.33±6.36)岁。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 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腰部不适感、排尿不适、排便不适、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 且全部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均未发现神经鞘膜肿瘤病史。本次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确认书。

1. 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 给予患者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CT检查过程需借助16排螺旋CT机来实现, 检查过程中给予患者连续扫描处理, 由患者的趾骨下缘线部位开始扫描, 并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设定, 将层间厚度设置为5 mm, 螺距设定为1.0。平扫完成后, 需对患者实施碘海醇静脉注射, 给药剂量为100 ml, 并将注射速率控制在3.5~4.0 ml/s, 注射完成后给予患者增强扫描处理。在MRI检查过程中, 给予患者常规的轴位平扫、冠状面平扫、矢状面平扫及增强扫描处理。在增强扫描过程中, 应对患者实施钆喷酸葡甲胺盐(Gd-DTPA)静脉推注, 推注剂量为0.1 mmol/kg[4]。

1. 3 观察指标 观察80例患者疾病分型、病变位置及影像学表现;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观察CT、MRI影像学表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80例患者疾病分型、病变位置及影像学表现 80例患者中神经纤维瘤8例、神经鞘膜瘤59例、恶性神经鞘瘤13例。其中髂血管区病变29例、膀胱病变8例、直肠病变9例、骶前病变34例。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小的偏圆形;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 而且能够清晰观察到病灶的边界;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不规则的椭圆形, 而且边界相对模糊。见表1。

2. 2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CT诊断准确70例, 诊断准确率为87.50%;MRI诊断准确74例, 诊断准确率为92.50%。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CT、MRI影像学表现 经CT平扫发现密度低于肌肉信号, 囊变区为更低密度信号, 其中25例信号呈现均匀分布, 55例呈现不均匀分布, 病灶边缘存在微小钙化, 且钙化形状为小斑点状。经MRI平扫发现T1WI呈现等低信号, 其中14例信号呈现均匀分别, 66例呈现不均匀分布;T2WI呈现高混杂不均匀或稍高不均匀信号, 而且病灶越大, 信号越强, 同时可清晰的观测到不规则网格状或条束状变化。相较于CT平扫, MRI平扫下囊变区更加清晰。钙化病灶的影像学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T2WI系列中可观察到神经鞘膜肿瘤与骶神经相连, 这一征象可作为神经鞘膜肿瘤的临床诊断依据, 但CT平扫难以发现这一征象。

3 讨论

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排尿艰难、排便不适、下腹疼痛、腰部不适等 [5, 6]。在显微镜下, 可见神经鞘膜肿瘤涵盖网状型区及束状型区等两种构成成分, 而且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两种区型的构成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7, 8]。神经鞘膜肿瘤包含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3种类型, 其中神经鞘膜瘤具有相对完整的包膜, 而且能够与神经分离;神经纤维瘤具备清晰的边界, 无包膜, 而且神经纤维贯穿整个肿瘤;恶性神经鞘膜瘤不具备完整的包膜, 而且极易对周围组织产生侵袭作用。CT诊断技术的分辨率相对较高, 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位置, 了解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体积及形态。MRI诊断技术的组织分辨率相对较高, 能够从不同切面、不同角度对患者病变区域实施扫描处理, 有助于鉴别病灶组织及周边的正常组织。研究发现, 盆腔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构成成分、是否产生退变等因素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网状型区是由稀疏的瘤细胞构成, 排列方式以网状为主, 且基质的含水量相对较高, 极易发生出血或囊变, CT平扫以较低密度为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而束状型区的构成成分主要为梭形细胞, 排列方式主要为栅栏状或旋涡状, CT平扫以等密度为主, T1WI等信号、T2WI偏高信号。盆腔神经鞘膜肿瘤的来源主要为骶神经, 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只要能够证明肿瘤与神经相连, 就可以明确患者患有盆腔神经鞘膜肿瘤。

相关研究证实[9], 运用CT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时, 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临床检出率为88.03%, 而MRI诊断方式对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临床检出率为92.63%, 两种诊断方式对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临床检出率对照并无明显差异。在本次研究中,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CT诊断准确70例, 诊断准确率为87.50%;MRI诊断准确74例, 诊断准确率为92.50%。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结果再次表明, CT诊断及MRI诊断方式均可有效鉴别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 能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及建议。此外, CT平扫以较低密度为主, MRI平扫中T1WI呈现等低信号, T2WI呈现高混杂不均匀或稍高不均匀信号。研究发现, 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发作部位以腰骶旁、骶前区等部位为主, 肠道、膀胱及盆腔等部位相对少见。病灶的形态以椭圆形、圆形为主, 不规则形态相对少见, 密度及信号分布多为不均匀, 恶性肿瘤的边界模糊而且极易对周围组织产生侵害作用。有研究指出[10], 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 并将诊断结果与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实体性脂肪肉瘤等间叶组织肿瘤以及淋巴管瘤囊、腹膜后囊肿等进行鉴别有助于提升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 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及MRI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 均可获得理想的诊断结果, 同时能够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蔚, 陆超, 刘剑羽, 等. 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与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的对比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27(7):491-495.

[2] 徐亚丹, 武文卿, 韩红, 等. 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 2019, 26(3):391-394.

[3] 陈晓丹, 林霖, 薛蕴菁, 等. DWI在鉴别桥小脑角区影像不典型前庭神经鞘瘤与脑膜瘤中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8(10):1593-1596.

[4] 刘洁, 程敬亮, 张勇. 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诊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7, 28(8):546-548, 552.

[5] 张建巧, 郭丽萍, 刘海洋, 等. 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现代肿瘤医学, 2017, 25(9):1459-1462.

[6] 纪仁浩, 樊页川, 王斌, 等. 原发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对比研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7, 23(3):207-211.

[7] 唐文洁, 江新青. 女性盆腔非生殖源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 广州医药, 2019, 50(4):103-105.

[8] 张立涛, 张鲁宁, 饶慧敏, 等.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核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10):26-28.

[9] 柴松有. 消化道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8):74-76.

[10] 史世鯉, 刘金阁. 高频彩超鉴别诊断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及确诊率评价.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 28(1):136-137.

[收稿日期:2019-12-24]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应用研究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