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嘉
摘 要:在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思维方式也很灵活,可选择的空间极大。东西方的艺术碰撞也是不可避免的,本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在中西文化相遇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及风格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既要继承发展,又要展现个性。
关键词:中国油画;艺术碰撞
1 写意
写意是一种中国画的画法,但同时也是一种画法精神,写意的概念和画法主要从文人画开始。谈中国油画中的写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画法和形式上的写意,主要体现在技法、构图和形式等;二则是思想方面,写意是“写其心意”是作者思想与情意的表达。
中国艺术如何发展一直有诸多争论,油画的写意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使我们反思艺术审美的含义,也是东方民族性的独特记号。
2 中国油画中的写意元素表现
2.1 林风眠写意油画
林风眠先生,原名林凤鸣,二十世纪零零年十一月生于广东梅县,同世纪九一年八月逝世,是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他一生中都十分热爱画画,曾赴法国学习西方绘画,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后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他受蔡元培先生影响,倡导艺术革新并身体力行,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对中国近代绘画的发展,他认为要引进西方艺术,中西合璧才能获得到新生命力。中西艺术相比较,西画注重观察力,技法掌握能力,但单纯的描模仿对象常会丢失神韵,所以注重表现方式和色彩变化,同时也注重内心感受的中西结合才是正确选择。
作为开拓者,一路走来有不少坎坷,但是对于自己的思想他一直坚持,因此也有所成就。在画作《荷花》中,以块面概括形象,荷花自然生动,色彩对比明快又和谐。其中国画的写意情趣结合西画的现代形式美,给观者良好的视觉冲击力。
林风眠先生的作品是宁静的,欣赏他的作品,不论是对线条的处理还是色彩运用,都有一种清幽的韵律和淡淡的诗意。它的作品中明显借鉴中国画构图,形式上用笔松动,简洁概括。他的作品《西湖,镜心》中湖水,小桥,垂柳,偶有水鸟略过,景色十分柔和宁静,迷离又明媚,画面带着凄美的,“断肠春色”的感伤。这样的景色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是作者的内心和经历。画面透着思乡的伤感发自画家内心深处,不经意间流露,散发着个人化美感,景色动人,更因为寄托和赋予了感情而动人。因为有了作者的主观,才能发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对于写意元素的融合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意境方面。
2.2 吴冠中写意油画
作为林风眠的学生,吴冠中将“西画中用”继续发扬,在现当代艺术中取得出色的成效。
“韵律是一切生命的特征,也是各种艺术共通的灵魂。”在艺术表现中,比如音符、动作、线条、色彩、文字等等符号,并不是纯粹的被动承载信息,也不是解释或再现某种外部现实,而是生活素材的创造性升华。作品展现是生硬拼凑还是艺术创造,其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韵律和神情。
就如吴冠中先生的传记记者翟墨随吴先生回乡-江苏宜兴时所描述的“以水腔水调水韵,画水形水色水魂。”参照物象,画形,画色最终是为了画韵,画魂!
吴冠中对中国油画创作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个人认为吴先生相比林风眠先生是有极大的进步的,林先生是开拓和启蒙,而吴冠中先生是很好的传承,发展和完善了油画的民族化。他的创新是在画出中国风味的同时又保有油画本身表现力,黑白,线条,块面,完整的形式美感,传达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吴先生的作品《长江三峡》就准确的把握了三峡的巍峨壮阔,从构图上说就是中西兼得,即是中国画的浓淡疏密,又有西画的黑白节奏。散点透视拉出壮阔的远山,又有“之”字形构图使得画面的趣味点分部妥当,油彩的质地与厚薄完美的融合到画面构成中,船与山的比例夸张的恰到好处,在概括的写意中将三峡的雄伟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到船的一瞬让我觉得已经翱翔于三峡之间,那澎湃的气势已经贯彻心底。这才是真艺术的美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再看《桂林山水》《鲁迅的故乡》《双燕》等作品就会感到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种禅式的安静,“禅”是修炼自我,净化内心,是由内而外的从容和平静。大块面的概括,松动随性的笔触,使得观者也觉得像作者一般在景中静观,先生的画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从容的旁观者,安静的享受世间的景与时间。
吴冠中先生是个十分坚守原则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1993年初举办的“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中,邀请吴冠中为评委会主任。评奖当天,吴先生及评委们首先淘汰了不佳作品,其次严格挑选,淘汰了模仿评委风格的作品,虽然画面形式好,但是模仿妨碍了艺术家的真情表达。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自家真情,勿效东施。”由此也看出艺术情感的真实流露对于艺术作品是很重要的。
“造型艺术的根本在于形式美感,画家主要靠视觉的灵敏。通过观察敏锐的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景物的形式美,在描绘时就画意如泉。所以其他文化素养等还是次要,通过大量绘画,并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对象的美,才是画家的生命线。”形式美是需要提炼和反复修改磨练的,一根线的状态就体现作者的思想状态,而思想状态形成本能后就是绘画时的灵感和风格了。
3 林风眠学生的写意发展
与吴冠中一起,作为林风眠先生学徒的还有赵无极和朱德群,后期两人的作品从相对具象写意走向了抽象,都在法国画坛的到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如作品赵无极的《7.8.65》,朱德群的《结构蓝与黄》、《绿野》,他们与吴冠中作品风格的区别来源于更多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是东方背景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这种符号元素因为他们的良好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优秀的特殊性,这正是在东方的“质”和西画“形”的交融碰撞下产生的。
从油画进入中国一路发展过来,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创作有个性的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并更加努力地去发展。例如上文的吴冠中,赵无极等前辈,还有如吴作人:作品《缝》《天山之秋》《负水女》,毛焰:《一个坐着的年轻人》《小戴》等。一方面利用好油画的材料特性、优点,另一方面将中西绘画风格,画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寻求形与神的交融,这是写意在中国油画发展的方向。
4 油画中写意元素的价值和意义
4.1 继承传统
继承传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必不可少。所谓的传统是多少个世纪才人,大师留下的精华,不学习,不继承就妄想自己几十年的寿命去超越是可笑的。学习传统才能找到东西方艺术的普遍规律,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带入,结合传统绘画的神韵,先有了传统的厚重底蕴才能厚积薄发。
4.2 中国油画中写意元素的发展前景
国画和油画不单纯是两种材料、技法,更是两个体系。但是他们都是一种表达手段,所以面对他们时不应该碍手碍脚,而要大胆尝试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两种绘画体系的能量,将国画与西画结合,在油画中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
既要有大眼光,去浏览前后千年的绘画理论,踪迹,又要有大胸怀囊括中外艺术,只要有营养,有價值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经过消化升华,变成我们中国艺术的部分。对古今中外作品既要不卑不亢,又要冷静客观,先继承学习,然后厚积薄发,所以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艺术是作者内心的外化,那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和展现传统的过程中就一定是具有当代性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大量学习,先具有强大的传统功底,再结合当下社会与自身心性,将传统中优秀的元素提炼结合去做创作,尽力去做这就已经是优秀的创新了。过去的中国是不应该背上传统的包袱,而当代艺术家则不应该背上创新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