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运用支架式学习物理电磁学知识的策略,提出教师提供、科学适宜的支架,引领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学习任务,结合学情确定搭建学习支架,借助支架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利用支架释疑解惑等教学建议,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电磁学知识。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初中物理 電磁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143-02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学习物理电磁学知识时,要想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需以较低一层的知识与能力做支撑,借助支架式教学理论促使他们逐层递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小步调、适当的支架,带领他们通过这些支架逐步学习,使其理解并掌握电磁学知识。
一、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学习任务
支架式教学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具体、简单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逐层深入,为他们带来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信心。在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学习任务,通过合理分解提出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和前进的方向,每个任务即为一个支架,使其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进行“串联和并联”教学时,教师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学习电学知识,是上节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延伸,也是本章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他们学习以后各章的电学知识奠定基础。接着,教师围绕本课内容科学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即为小支架,包括:会看、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联与并联电路的区别;能说出一些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之后,教师根据各个任务展开支架教学,在课件中播放漂亮的彩灯夜景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些漂亮的彩灯是怎么连接的?如何被开关控制?指导他们研究彩灯的连接方式,简化成两个小灯泡的连接,以此简化实验操作,顺利引出新课内容。
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应用支架式教学,科学合理地分析学习任务,组织学生逐个完成学习任务,使其通过讨论学会区分电路,带领他们在动手实验中分析不同电路的特点。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搭建学习支架
在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中,为更好地应用支架式教学,教师需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掌握该课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再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明确他们通过学习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把握好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距离。据此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和搭建生动、有趣,且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学习支架。
以“家庭电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分析实际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家庭电路,通过对电流、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他们的思维特点由形象具体逐步过渡至抽象逻辑。接着,教师据此制订教学目标,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幅家庭电路的图片,依次点击墙上的开关,提问: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伏?所需要的电能是怎样来的?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连接的?开始搭建学习支架。接着,教师展示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各部件的名称,包括: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电灯和开关等。然后出示家庭电路示教板,让学生逐一说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并演示各部分的功能。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与搭建学习支架,引领他们逐个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作用及主要特征,使其初步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借助支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电磁学知识较为抽象,但与生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在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当教师确定并搭建好支架后,可借助支架营造情境,联系一些生活中的电磁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同时,教师还可以应用支架式教学下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提高他们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流的强弱”过程中,教师首先搭建支架式学习框架,分解学习任务,然后演示生活化实验:出示台灯,接通电源灯亮,调节旋钮灯变暗。提问:灯为什么亮?灯变暗说明什么?灯泡忽明忽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使其得知电流有强弱之分。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同时,课件展示介绍电流的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估计一些家用电器的电流大小,指导他们学会电流单位换算。之后,教师设问:电流看不见、不能摸,那怎么知道小灯泡中通过的电流是多少安(A)?拿出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回答以下问题:表盘上黑色的大写A写在此处有什么用意?刻度上下都有数字且不同,这是什么意思?黑色小旋纽的作用是什么?以此类推,利用问题带领他们进行支架式学习,使其在问题导向下认识电流及电流表的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做好引导工作,组织学生独立探索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往往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求他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够记忆不少物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却难以灵活变通。为此,教师在电磁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应做好引导工作,组织学生独立探索问题,使其主动进入学习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磁现象、磁场”教学中,教师确定好支架后引导学生学习,先播放磁悬浮列车行驶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磁悬浮列车依据什么原理做成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接着,教师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学生知道可以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某些氧化物质,引领他们回顾磁性的概念。然后提问:“一块磁铁上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追问:“哪个地方磁性最强?磁铁上有几个极?”带领他们学习磁性强弱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把小刀放在条形磁体两端,由条形磁体两端向中间靠近。组织学生观察小刀受力大小有无差别,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说明什么?学生得出磁极在磁体最突出的两个尖端。最后引领学生采用支架式模式分别学习磁化、磁场和磁感线等知识,同时搭配提问和实验组织他们独立探索“磁”的奥秘,改善学习效果。
五、利用支架解惑释疑,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电磁学属于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少难点和疑点,教师可利用支架式教学帮助他们解惑释疑,使其学会合作学习,一起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在电磁学教学中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明确难点和预知疑点,围绕这些知识要点建立一些小支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调查、竞赛等方式展开合作学习,使其思维发生碰撞,推动他们正确、全面地理解电磁学知识。
在“磁生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章节内容建立以下支架:电磁感应现象,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学生往往会在磁生电的条件产生疑问,难点则在动手设计实验方面。对此,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然后提问: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运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导体会不会产生电流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发言。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操作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各个步骤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然后展示本组的实验结果,归纳磁感应现象的定义,使其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电路必须是闭合的,磁场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如此,教师根据难点、疑点知识有针对性地建立支架,带领学生围绕支架解惑释疑,使其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电磁学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要合理应用支架式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与搭建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带领他们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处,使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为清晰、更为完善。
作者简介:肖光明(1978—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玉州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