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萍
(邹城市唐村镇卫生院,山东邹城 273522)
盆底肌指的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能连接耻骨与尾椎,主要功能为承托盆腔各脏器,维持盆底功能正常发挥[1]。文献报道,多数自然分娩产妇产后伴随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妊娠期妇女子宫体积不断增大,使腹腔压力上升,对盆腔脏器产生持续性压迫,进而引起盆底肌肉松弛, 产后容易出现阴道异常、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等并发症[2],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产科医生高度重视产妇产后盆底肌的恢复。 有学者提出,产后早期盆底肌训练对于产后盆底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生物电刺激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产后盆底康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探究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的有效性,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60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该研究纳入60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产妇,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 产妇及家属已明确研究目标及流程,均为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产妇年龄≥18岁,可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心脏受损或肝肾异常者;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或意识丧失者;合并生殖系统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者;听力丧失、语言沟通不顺畅,对研究无法做到顺利配合者;合并妊娠期并发症产妇;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或尿失禁手术治疗史产妇;对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者;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研究申请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支持与批准。
所有产妇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30 例。观察组:年龄22~37 岁,平均年龄(29.63±3.02)岁;孕周为37~41 周,平均为(39.38±1.24)周;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1 例。 对照组:年龄21~38 岁,平均年龄(29.53±3.09)岁;孕周37~42 周,平均为(39.39±1.22)周;其中初产妇20 例,经产妇10 例。 比较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保健治疗及盆底训练,具体内容如下:为产妇普及盆底肌保健的重要性及治疗方法;结合产妇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合理膳食,补充蛋白质、维生素,保障营养充足;加强对产妇产后腹部干预,利用收腹带帮助腹部收缩;排空膀胱,保持平卧位,将手放在身侧,调整呼吸至完全放松,找准盆底肌的位置,集中精力收紧盆底肌,保持其他部位肌肉的放松,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 min,3 次/d。 治疗时间为2 个月。
观察组采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盆底肌肉训练。 指导产妇深呼吸,保持放松状态,采取平卧位,屈曲双腿,然后将双腿张开,跟随呼吸节奏对肛门进行相应的调节。 吸气状态下持续收缩肛门6 s,缓慢呼吸持续放松6 s,然后休息6 s,反复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 min 左右,3 次/d。利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首先将适量润滑液涂抹于哑铃尾端,指导产妇保持平躺或站立姿势,将双腿分开,置入阴道哑铃,若置入过程中存在受阻,可以将臀部适当抬高,然后妥善放置。首次锻炼时阴道哑铃保持10 min 后取出,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锻炼时间,最高不得超过30 min。 指导产妇尽量减少坐卧位,可以通过走猫步的形式促进阴道收缩。(2)电刺激治疗。 选择MLD-B4S 麦澜德盆底康复治疗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苏械注准20192090737),刺激部位为产妇深层及浅层肌肉收缩神经,将治疗频率调整为50 Hz,脉宽以250 us 为宜。 治疗时应结合产妇实际情况及耐受情况调节电流。以盆底肌肉跳动但未出现明显疼痛作为临界点。每次电刺激治疗时间控制在20 min,每2 d 治疗1 次。治疗时间为2 个月。
检测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及压力指标,随访产后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盆底肌力用最大电压值与平均电压值两项评价。 采用法国杉山盆底PHENIX USB 4 机器(北京雨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代理,国械注进20172211964),选择电探头对盆底肌静息压及收缩压进行监测, 指导产妇保持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外阴,用酒精对下腹部粘贴中性电极位置进行清洗,减少干扰,将中性电极片贴好,于治疗头涂抹润滑导电膏,放入阴道,连接中性电极与盆底肌肉治疗头,监测静息状态及盆底收缩状态压力指标。 产妇盆底肌力及静息压、收缩压的检测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4]。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最大电压值、平均电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s),uV]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s),uV]
组别 盆底肌最大电压值治疗前 治疗后盆底肌平均电压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13.24±2.32 13.31±2.29 0.118 0.907 24.58±2.21 18.21±1.24 13.768 0.000 10.04±2.14 10.09±2.23 0.089 0.930 13.38±2.46 11.32±2.24 3.391 0.001
治疗前, 两组产妇盆底的静息压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盆底静息压及收缩压改善情况比较[(±s),cm H2O]
表2 两组产妇盆底静息压及收缩压改善情况比较[(±s),cm H2O]
组别静息压治疗前 治疗后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36.22±4.32 36.15±4.35 0.063 0.950 53.52±5.37 41.29±4.32 9.720 0.000 35.29±3.53 35.31±3.74 0.021 0.983 65.29±4.67 48.52±4.52 14.133 0.000
产后3 个月内,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研究报道,年龄是盆底肌逐渐失去韧性的不可抗因素,此外妊娠、分娩、外伤等也是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5]。作为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妊娠分娩会导致盆底肌压力增高,妊娠期间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均指向盆底肌肉, 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盆底神经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进而使盆底肌逐渐松弛,诱发产后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6]。 且随着产妇年龄及体质量的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国外研究提出,自然分娩产妇应加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 以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防止尿失禁的发生。
目前,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未能认识到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再加上护理经验的缺乏,容易产生盆底肌功能障碍,这不仅会增加产妇的身心不适,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生活,而且会降低产妇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医学模式的进步,人们对产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最大限度提升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已成为产科关注的重点[7]。
既往研究发现,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改善盆底肌力,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8]。通常,盆底肌肉训练提高盆底功能主要是通过锻炼肌肉收缩能力实现的。该研究的观察组产妇采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与电刺激联合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一种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盆底肌肉训练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该研究所用的训练方法为国外学者提出的运动疗法, 其主要通过对耻-骨尾肌肉群的训练,促进盆底肌力提升,在阴道哑铃的作用下,骨盆及盆底肌肉受到反复刺激,从而产生收缩反应,长时间应用能够极大程度改善盆底肌力[9]。 该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最大电压值、平均电压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盆底肌肉训练的优越性。 另外,随着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临床得以应用,其利用的是Kegel 训练原理,在电刺激仪作用下释放的不同频率电流能够对盆底肌肉产生刺激作用,使得盆底肌得到有节律的收缩及伸展被动练习[10]。 不仅如此,电刺激治疗还能够提高肌肉兴奋性,有利于肌肉损伤恢复。两种方法联合治疗能够强化盆底肌训练效果。该研究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指标,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静息压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发现观察组仅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对产后并发症有预防作用。 但由于样本少、精力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增加随访指标,从更多方面探究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的优势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产后, 较常规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产妇盆底肌功能及静息压、 收缩压指标改善更为突出,在预防产后尿失禁、会阴肿胀等并发症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