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安丘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安丘 262100)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性改变,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不断发展,临床多表现为食欲减退、头痛发热及精神差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增加临床死亡率[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得到降低, 但是部分患者治疗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功能训练,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增加家庭、社会负担。 康复锻炼属于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是指损伤后进行有助于康复的身体活动。运动指导则能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恢复,使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缩短伤愈后恢复所需的时间。 但是,临床关于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对脑膜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2]。 该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该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116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在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116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58例,男32 例,女26 例;年龄13~54 岁,平均(32.59±5.73)岁;病程1~23 d,平均(10.29±2.13)d;临床表现:呕吐21 例,脑膜刺激征19 例,意识障碍33 例。 观察组58 例, 男35 例, 女23 例; 年龄12~56 岁, 平均(33.11±5.76)岁;病程1~22 d,平均(10.32±2.18)d;临床表现:呕吐20 例,脑膜刺激征21 例,意识障碍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脑膜炎诊断标准,脑脊液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部分患者抗酸杆菌涂片阳性;(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疼痛及发热等,且患者病情稳定;(3) 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康复锻炼。 排除标准:(1)精神状态异常者;(2)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疾病者;(3)已经确诊的恶性肿瘤或中途死亡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干预。 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膜炎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性及即将进行的治疗,提高患者配合度;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锻炼和运动指导。 (1)康复锻炼[3]。 ①语言训练。 脑膜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存在沟通困难。因此,护士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让患者回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尤其是与患者生活、工作及学习相关的内容, 让患者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沟通过程中家属应轻抚患者的头或握住患者的手,注意语气声调,并持之以恒;循环播放患者感兴趣的故事、新闻和音乐等。②定向力训练[4]。 对于伴有定向力障碍的患者,经常询问患者日期、家庭住址、地点及常见物品的摆放,提高患者定向力与认知功能。 ③记忆力训练。 对于伴有记忆力障碍的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应为其准备好各种数字或图片、卡片等,并根据一定的顺序摆放,让患者记住卡片的内容,拿走卡片后让患者对卡片的内容、摆放的顺序进行回忆。 ④膀胱功能训练。 对于尿失禁和(或)大便失禁患者,需为其选择合适的体位,让患者全身尽可能保持放松,吸气时收缩耻骨及尾骨周围肌肉,维持时间>10 s,呼气时放松肛门,每日训练数次,每次训练1~2 min。 (2)运动指导[5]。脑膜炎患者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情况指导其运动;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先健侧后患侧锻炼,20 min/次;帮助患者依次完成肘关节、 指关节及腕关节功能锻炼,最后完成髋关节与膝关节锻炼;对于挛缩期患者,协助患者手握玩具,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并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屈伸训练;对于病情稳定期患者,加强患者伸肘、上肢外展训练,并指导其完成前臂外旋转练习等;对于肌张力消失或减弱明显患者,可配合相应的关节牵张力训练,每次30~40 min,每日2~3次,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情况进行调整[6]。干预14 d 后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估。
(1)症状消失时间。记录两组干预后体温恢复、住院、症状消失、脑脊液白细胞恢复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2)生活质量。两组干预前、干预14 d 后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分别从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躯体功能等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每项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采用(±s)表示。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干预后体温恢复、住院、症状消失、脑脊液白细胞恢复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时间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观察组(n=58)对照组(n=58)t 值P 值2.13±0.69 3.59±0.73 6.392 0.000 12.97±1.25 16.32±1.79 4.362 0.000 6.39±1.12 9.46±1.24 7.361 0.000 12.15±2.06 16.32±2.52 8.093 0.000 5.39±0.63 8.43±0.81 5.495 0.000
两组干预前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14 d 后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4 d 后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bP<0.05
组别时间认知功能观察组(n=58)对照组(n=58)干预前干预14 d 后干预前干预14 d 后68.98±5.62(89.59±6.46)ab 69.11±5.63(74.58±6.12)b社会功能71.22±5.67(90.12±6.56)ab 71.09±5.64(84.34±6.09)b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70.39±5.72(91.42±6.78)ab 70.43±5.74(83.63±6.12)b 73.61±6.03(89.77±6.56)ab 73.60±6.01(80.33±6.43)b
脑膜炎是一种急性、突发性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头疼、发热等,但是患者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 将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加强脑膜炎患者的康复指导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在脑膜炎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该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体温恢复、住院、症状消失、脑脊液白细胞恢复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利于患者恢复。 康复锻炼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恰当强度的训练,并制订个性化、合理化的康复干预方法[7]。 同时,康复锻炼的实施能让患者从医院延续到社区、家庭,改善其各项功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两组干预14 d 后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4 d 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运动指导亦是脑膜炎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能针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制订详细的护理方法,有助于促进肢体局部血液循环[8]。 同时,运动过程中能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降低运动过程中的不适,保证患者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有助于降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临床上,将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用于脑膜炎患者中能发挥不同护理方法的优势,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锻炼联合运动指导用于脑膜炎患者中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 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