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秀,孙 瑶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西藏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1]。《学报》筹办于1979年,1980 年正式创刊,主要设置有藏学研究、民族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是国内发表藏学研究学术成果的重要阵地。2006年起,“藏学研究”专栏建立,2012年《学报》被全国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评为民族地区“十佳学报”,2017 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
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CNKI)为数据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报》1980-2019 年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定量分析特定领域的文献特征,被认为是揭示学术期刊动态绩效的有力工具[3]。通过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清该刊的研究脉络,整理知识框架、核心作者与团队等,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学报》及研究主题的信息数据,包括作者、合作机构、关键词、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等,最大程度帮助读者掌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进入CNKI 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年代:1980-2014 年,文献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得出3407条检索结果;年代:2015-2019 年,文献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得出750条检索结果。经过逐条筛选,剔除年会纪要、报告会、讨论综述、报刊文摘、书讯等其他类型文献之后,学术论文共计3943篇,检索日期2020年5月22日。
以3943 篇文献作为数据依据,导出每年的文献信息,运用Excel 制作图表,具体内容见图1。利用CNKI数据库导出的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能够有效地反映《学报》自创刊以来的出版特征和信息内容。
从图1可以看出,《学报》自创刊以来的发文量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80-2002 年,总发文量为1272篇,平均每年约56篇,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学报》为季刊,且个别年份全年仅出版三期;自2003年开始,《学报》调整为双月刊,2003-2019年总发文量为2671篇,平均每年约157篇,相比第一阶段增加了两倍多,并在2011 年发文量高达193 篇。另外《学报》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图能够看出由2009 年的0.056 上升为2018 年的0.195。论文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
图1:1980-2019 年《学报》刊发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及影响因子(2009-2018)统计
图2:1980-2019年利用timeline导出的聚类图
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科学、流行的可视化研究方法。CiteSpace5.6R5是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团队借助JAVA 平台研发出来能够制作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软件工具;笔者还借助由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开发的一款免费软件Vosviewer1.6.15进行最大合作作者网络图分析。两款软件都是侧重于借助文献数据来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图谱分析研究领域的全部信息。本文对《学报》创刊40 年来3943 篇文献进行文献聚类、关键词突现以及作者机构分析,进而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更好地帮助读者掌握刊发论文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特征。
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数据挖掘技术,用于识别和分析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显著术语和背景分类,利用一系列的算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几个结构化的集群,从而发现知识领域的主题分布和组织结构[4]。在CiteSpace 界面,时间切片选择:1980-2019,Node Types 选择“keyword”,top N per slice 的值设为20,对生成的聚类图进行聚类,再选择LLR算法,点击timeline 生成聚类以及每个聚类上对应的关键词,具体内容见图2。
从timeline 的时间线来看,有些聚类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如#0、#1 持续时间为40 年,且红色的节点突现较多,表明其仍然是研究热点。但是有些聚类持续时间短,如#9、#10,只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没有形成持续、连贯的深入性研究。#4 聚类的时间轴主要集中在2016 年之前。说明近3 年来关于达赖喇嘛的研究主题不断减弱;#11聚类的信息资源共享,时间轴一直延续到2019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以timeline 导出的聚类图为基础,并与关键词进行融合,将《学报》研究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具体内容见图3。
第一个聚类信息的知识域是“藏族”,按照篇名“藏族”检索,共有196 篇文献,其中藏语研究(11篇)、民风民俗(27篇)、文学研究(31篇)、调查报告(14篇)等。2005年以来《学报》出版有关藏民族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被引次数大于15次)共有8篇,主要涉及西藏传统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习惯法等研究,其中被引频次最高是2007年第3期丁玲辉《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探讨》,作者从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等方面论述藏民族传统体育对于藏族人民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体育运动对于藏民族起到的积极作用。为了加强藏族历史的研究,《学报》1980年第4期至1986年第1期连续刊载了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的《贤者喜宴》(摘译)(一至十九),文献下载总量为8089次(检索时间2020年6月23日)。《贤者喜宴》是研究西藏古代重要历史文献,它是藏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以史料翔实和内容丰富而闻名遐迩,研究价值很高。《贤者喜宴》(一至十九)着重选出反映吐蕃社会历史诸方面的重要史料,按照原书顺序和时间先后,采取摘译的方法,每段加以小标题,以示突出其主要内容,为有助于研究,对有关内容做了某些简注。该文献连载后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图3:1980-2019年《学报》研究热点的思维导图
第二个聚类信息的知识域是“佛教”,按照篇名“佛教”检索,共有116 篇文献,其中藏传佛教(29篇)、西藏寺院(7篇)、藏书研究(17篇)等。自《学报》创刊以来,有关佛教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被引次数大于15次)共有9篇,主要涉及藏传佛教思想研究、寺院文化、经书等研究。本知识域中下载量最高的文章是2006年第3期万全勇《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下载量1355次(检索日期2020年5月26日),作者将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与印度佛教、中国本土因果报应说进行对比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所持有的理论特色;其次是2010年第5期乔根锁《关于藏传佛教文化与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下载量845次(检索日期2020年5月26日),该文结合作者亲临西藏考察实际情况,探究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指出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
第三个聚类信息的知识域是“文化”,按照篇名“文化”检索,共有104 篇文献,其中生态文化(10篇)、新时代西藏文化(14 篇)、传统文化(7 篇)、旅游文化(7篇)等。《学报》刊载的有关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西藏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问题、藏汉民族的文化交流、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新内涵等。本知识域中下载量最高的文章是2008年第4期朱普选《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下载量1288 次(检索日期2020年5 月26 日),该文根据杨振之先生提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对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分析[5];其次是2004 年第6 期顾惠雅《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下载量1162 次(检索日期2020 年5 月26 日),作者指出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开发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更要注重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者的互补互促效应,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第四个聚类信息的知识域是“吐蕃”,按照篇名“吐蕃”检索,共有97 篇文献,其中民族关系(20篇)、人物研究(8 篇)、法律和艺术(4 篇)等。本知识域被引频次最高文献是2004年第1期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被引30 次,下载量454 次(检索日期2020年5月26日),作者从摩诃衍在吐蕃的传教活动、虚空藏禅师的理论建树、布·益西央的重要贡献等叙述了吐蕃禅宗谱系的发展脉络,认为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7]。
第五个聚类信息的知识域是“思想体系”,按照主题“思想体系”检索,共有167 篇文献,其中马克思主义(19 篇)、毛泽东思想(9 篇)、邓小平理论(7篇)、精神文明建设(5 篇)、爱国主义(8 篇)等。本知识域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是2002 年第1 期何勤勇、陈敦山、张英、李传召《试论现阶段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被引21 次,下载量465次(检索时间2020年5月27日),作者指出宗教在我国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在现阶段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而部分大学生也由于种种原因在主动接受着宗教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8];其次是2005年第4期张献岭《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西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被引17次,下载量913次(检索时间2020年5月27日),作者通过对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三所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际了解,对西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大学生实际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了几点思考[9]。
第六个知识域是“政治与经济”的问题研究,按照主题“政治与经济”检索,共有1059篇文献,其中民主改革(10篇)、可持续发展(18篇)、一带一路(19篇)、国有企业(10篇)、市场经济(20篇)、西藏农牧(17篇)等。本知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1981年第4期东嘎·洛桑赤列、陈庆英《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被引35 次,下载量高达1357 次(检索时间2020年5月27日)。作者详细论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和发展情形,指出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非常深刻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的历史现象。另外2013年第1期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一文下载量高达2669次(检索时间2020年5月27日),该文主要从经济建设的视角来论述在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更新发展模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实施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发展绿色科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建立健全制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10]。
通过对上述六大知识域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西藏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个领域。藏族研究、佛教研究、吐蕃研究分别基于西藏民族、宗教及历史的基础上开展的针对性研究;思想体系研究是指导西藏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先导和动力;传统文化和新时代西藏文化研究很好地体现了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述研究都需要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得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政治与经济成为知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学报》在过去40 年收录的文献内容较全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藏社会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献主旨的一把关键性钥匙。在CiteSpace操作界面,其他参数不变,无需选择聚类,直接点击timezone,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整理关键词的频次大于等于10次以上制作成文本框,其中时间代表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具体内容见图4。
通过图4 可以看出,1980-2019 年共有关键词3921 个,其中频次大于等于10 次共有88 个,1980年的关键词最多,共有24个。
《学报》中知识演进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诸多变化。1980-1989年,《学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藏历史研究和民风民俗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1990-2000 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活跃,《学报》研究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词汇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001-2009 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等词汇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2010-2018 年,更多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这说明关于藏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另外一带一路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报》关于藏学研究始终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紧扣民族政策方向,集中研究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能够全面展示西藏地区的新发展新成就。
图4:1980-2019年《学报》关键词timezone的生成图
图5:1980-2019年《学报》宗教关键词timezone的生成图
关键词“宗教”频次为20,2001年首次出现成为文献的关键词,具体内容见图5。查看宗教关键词的知识演进,能够看出它与经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化、环境、道教、习俗、老子等关键词都有联系。查看宗教一词的历史引用记录,2003年达到最大值,共有五篇文献出现关键词“宗教”;知识演进的持续性为2001-2014年。从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2001-2004年多为研究西藏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理论;2005-2010年多为研究西藏政治、经济与宗教发展史;2011-2014年多为研究宗教历史。
总体来看,1980-2019年《学报》知识演进可以归纳为对西藏民风民俗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研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藏学研究也发生改变,由单一主题细化、延伸,形成综合性、交叉性的系统研究;研究方法上由最初的理论、概念研究逐渐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制图、调研报告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具有广泛实用性。
关键词突现性被认为是高度活跃研究领域的指示器,它可以探索新兴的趋势和转瞬即逝的潮流。为研究《学报》40 年收录所有文献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照爆发强度进行排序,具体内容见图6。
根据图6 能够看出,思想体系从1980-1998 年持续爆发,强度最高;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藏语支、藏语从1980-1983 年持续爆发,且前两个关键词的突现性较高,说明出现的频率较高;佛教教派从1980年开始,持续近20年,说明《学报》关于宗教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
图6:1980-2019年《学报》突现性高的关键词
思想体系作为突现性最高的关键词,足以说明学者对此的关注度。思想体系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观点、思想和理论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其表现形式[11]。思想体系一词的频次为93次,具体内容见图7。
通过图7可以看出,1988年是关键词思想体系出现频次最高的一年,共8次,说明有8篇文献围绕思想体系作为研究重点。
图7:1980-2019年《学报》中关键词“思想体系”的历史引用记录
纵观近二十年对于思想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等研究。从《学报》发文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经济进步,学者研究的思想体系也更加深入、系统,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突现词的研究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40年来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但是对于近几年读者关注的研究热点反映程度不够强烈,不能从直观上把握读者关注的热点文献。利用CNKI数据库,统计2015-2019年被引次数和下载量排名前五的文章①。
根据高热度文献能够看出,2015 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学校党建工作、夏尔巴人研究;2016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传统体育、热巴舞研究;2017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毕业生就业、流动人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研究;2018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振兴、边境稳定、医疗保障、佛教本土化研究;2019 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产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养老保险等研究。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8年的高热度文献中均有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如西藏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唐蕃古道”与“一带一路”建构中的西藏、“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问题探索等,上述研究热点表明一带一路研究将在未来继续成为学者们的关注前沿和聚焦点。
对《学报》发文作者的数据制作成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机构进行数据整理汇总,可获知各学科领域中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及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
在Vosviewer 界面,选择Auther,利用Fractional counting 算法,自动生成发文作者及最大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核心作者数是指该领域论文的高产作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根据普莱斯定律统计《学报》核心作者数,公式为N=0.749 max ,其中max代表发文量最多作者的文章数,N=0.749 31 ≈4.17,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即为核心作者数。《学报》核心作者指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作者共有221 人②,其中,发文30 篇以上共有2 人,发文29-20 篇共有9 人,发文19-11篇共有48人。
图8:VOSviewer生成最大网络合作知识图谱
利用软件生成最大合作网络图,具体内容见图8。杨维周发文量最多,为30 篇,因此节点显示最大;连线强度代表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陈敦山与高峰之间连线强度最大为4,其次为陈敦山与刘凯,之间连线强度为3。另外连线的多少代表合作关系的多少,在最大合作网络图中姚俊开与其他作者连线为9 条,表明在此图中他与其他9 名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其次为高学、刘凯,与其他作者的连线均为7 条;按聚类的颜色来看,最大合作网络图共有四个聚类,聚类表明作者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研究内容更加相似,如相理锋、杨小峻、高学等。
由于Vosviewer 无法对CNKI 导出的文献进行机构关键词的分析,且CiteSpace 导出的聚类图效果不佳,笔者利用传统人工统计方法,对3943篇文献的机构进行数据统计,反映研究团队的实力及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具体内容见表2③。
1980-2019 年《学报》共有发文机构378 个,西藏民族大学成为《学报》发文最多的机构,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西藏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中,发文量较多的是文学院、民族研究院、财经学院等。查看所有作者的发文机构统计表,能够看出本校作者之间合作较多,但与校外其他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学报》需转变思路,拓宽稿源渠道,吸引更多的机构、学者投稿,以此丰富稿源,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
表2:《学报》发文机构排名前十的机构名称
以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2019 年)为依据,对《学报》2014-2018年五年的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力求科学准确地分析《学报》的学术影响力[12]。
表3:2014-2018年《学报》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统计表
表4:2010-2018年《学报》各类计量指标统计表
表5:2010-2018年《学报》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统计表
通过表3 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统计表能够看出,2014-2018年,除复合总被引呈下降趋势外,其余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复合影响因子2014 年为0.174,2018 年为0.264;期刊综合总被引2014 年为269 次,2018 年为265 次;期刊综合影响因子2014 年为0.073,2018 年为0.195;人文社科影响因子2014年为0.058,2018年上升为0.185。
通过表4各类计量指标统计表能够看出,可被引文献比波动幅度小,基本保持稳定;可被引文献量于2014年达到最大值171篇;基金论文比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下载量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7.02万次。
通过表5 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统计表能够看出,2014-2018年可被引文献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复合统计源引用、期刊综合统计源引用、社科统计源期刊引用频次2015 年都仅为1 次,2017 年均为8次。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应用CiteSpace、Vosviewer 软件,通过对《学报》创刊40年的载文量、主题脉络、知识演进、研究热点、发文作者及机构、引证指标数据等进行计量分析,描绘其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载文量。1980-2019 年,总发文量为3943 篇。自2003 年《学报》调整为双月刊后,载文量明显增加,2003-2019 年载文总量为2671 篇,占总发文量的67.7%。
第二,主题脉络。以timeline 聚类信息作为数据基础,按照关键词的核心要义重新进行聚类,共划分为六大内容:藏族、佛教、文化、吐蕃、思想体系、政治与经济。上述分类中,政治与经济成为知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成为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要领域,相关文献研究数量持续增长。
第三,知识演进。利用timezone对3921个关键词进行阶段性划分,其中频次大于等于10 次共有88 个。对于高频关键词解读,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学报》关注热点的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方法的改变。
第四,研究热点。(1)关键词突现表,根据检测结果按照爆发强度进行排序(前十五),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体系、赞普、藏文、吐蕃、佛教教派、释教、生产力、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生产方式、藏语支、喇嘛教、藏语、民间文学;(2)依据高热度文献的被引次数和下载量,总结近五年高热点文献主要内容,如一带一路、传统文化、文化扶贫、西藏经济等,这些研究热点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第五,作者及发文机构研究。(1)统计高产作者名单,乔根锁、杨维周、狄方耀、周德仓、陈敦山、池万兴、韩敬山、毛阳海、谢丰泰等均为藏学研究领域学者,但是核心作者之间缺少连线,说明发文作者联系不够紧密,研究力量比较分散;(2)发文最多的机构是西藏民族大学,说明本校师生优先选择《学报》发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他发文量比较多的机构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但发文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整体网络合作密度偏低,各学科专业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合力,教科研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因此,不同的研究机构在保持自身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同类机构加强合作,多沟通勤交流,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将其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第六,《学报》引证指标数据分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据,全面对2014-2018 年《学报》的影响因子指标体系以及各类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报》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的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名逐年上升。
学报的发展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其根基取决于高校自身的科研基础。《学报》依托本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的优势学科,是以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与对外学术交流的展示窗口。新时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学报》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做大做强本校教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吸引更多其他高校研究者和有关科研院所研究者参与学报发展建设,积极开拓新领域,进一步突出本刊特色,扩大《学报》影响力,从而推动和引领学校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 释]
①统计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2日;2015-2019年统计数据包括被引次数和下载量。
②作者包括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
③说明:机构的发文量只统计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