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初心,立足西藏,创办高质量民族类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40年回顾

2020-04-20 08:36赵海静崔红叶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赵海静,崔红叶

(1.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下文简称《学报》)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自1980年创刊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试刊到季刊到现今的双月刊,从薄薄的86页纸到现在的几近翻倍,学报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回顾这40 年的历程,梳理学报的发展脉络,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发展历程回顾

(一)初创期:1980-1987

作为内部发行的期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历时七年半,共出版30期,发文316篇。最初是试刊,不定期出版。1981 年定为季刊,两期合刊现象时有出现。这一时期的文章,每期发文量基本保持在十篇上下,页面不定。栏目分类偶有出现,“藏学研究”被明确了出来,但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栏目。藏学、民族学特色已初步显现,30 期共发表涉藏、涉民族类文章167 篇(本文统计文章不包括书讯、新闻资讯、补白、寄语、笔谈、校庆纪念文等),占比达到52.8%。其他学科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藏汉语教学、文学、历史学、医学、文章学、图书馆学等。虽为内刊,但因《学报》藏学特色定位,在国内藏学研究领域属于创刊较早的期刊,刊载的论文引起藏学界关注。这一时期刊载的由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的《贤者喜宴》摘译“在藏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影响力至今犹存。”[1]“《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和《珞巴族民间文学概况》的论文发表,填补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有关这两个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的空白,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西藏地方货币史初探》和《半殖民地时期的西藏地方货币》论文的刊登,在我国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先生称为‘它不仅填补了我国研究西藏货币史的空白,而且对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史的了解,也有重大的意义。它丰育了我国货币史的内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可贵的贡献’。”[2]

(二)规范发展期:1987-1999

1987 年9 月,《学报》成为公开发行的期刊,自此,进入规范发展时期。次年,学报成立编委会,彭英全先生任主编。1994 年彭英全去世后,由胡秉之先生继任主编。1999 年,为适应学院管理需要,学报编辑部与校内《教学研究》编辑部和院报编辑部合并,《学报》成立了新的编委会,顾祖成先生出任学报主编。从1988年第4期开始,学报再次尝试进行栏目分类,但是时机仍不成熟,受制于多种原因,这种分类很快即被叫停。这个时期,载文量较内刊时期有所增加,50 期共刊文718 篇,平均每期14 篇。涉藏、涉民族研究类文章361 篇,占比约50.3%,较前一时期有所下降,这与西藏民族学院招生范围扩大、专业增加有直接关系。在《学报》第一期《发刊词》中,清楚地写道:“<学报>的创办,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活跃教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反映我院教学及科研成果。”[3]学校专业增多,《学报》刊文学科也随之增加,如经济、管理、教育、思政、法律等。页面渐次固定到96页,封面、目录各项元素逐渐完善。

(三)发展成熟期:2000-2017

时间进入到21 世纪,《学报》继续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前进,进入发展成熟期。2015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次年1月《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正式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4 年初,近八十岁高龄的顾祖成先生不再担任主编,由索南才让教授兼任一段时间主编,2014 年7 月,学报编委会换届,陈立明教授接任主编。2016年年底,陈立明教授因提前退休,辞去主编一职,由副主编夏阳全权负责学报事务。2017年9月起,由周德仓教授兼任《学报》主编。

自2000 年第一期始,《学报》的封面、封底、目录页等一步步完善并固定下来,文章在编排上更趋合理和规范。这一时期,《学报》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刊文量增加。为适应《学报》发展的需要,2001 年,《学报》由16 开本变为A4 开本,2003年,《学报》改季刊为双月刊,2004 年、2007 年两次调整,页面增至128 页,2014 年,增至160 个页面,刊文量显著增加。2000-2017 年间,共出版102 期(不含增刊),刊载文章2519篇,平均每期载文25篇左右。其中,涉民族研究类论文1606 篇,占比约63.7%。

第二,栏目编排不断探索。2005年,《学报》重启栏目编排,设置了“藏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等栏目,作为一个新的尝试,栏目编排尚不科学,稍显杂乱。据统计,2005年,六期期刊中共出现栏目38个,抛开每期必有的“藏学研究”栏目、“书评”以及三个时事政策专栏外,共有栏目33 个,其中刊载频次最高的是“文学研究”,刊载了4期;其次是“经济学研究”,刊载了3期;再次是“哲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管理学研究”,分别刊载了两期。其他28个栏目全年仅出现1 次。鉴于此,《学报》在2006 年重新组合,除时事政策专栏外,仅保留了“藏学研究”栏目,其他文章成组收纳于“专题研究系列”。这种分栏模式持续了多年。

3、“藏学研究”被评为名栏。《学报》以藏学研究为中心,积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稿件,许多藏学界知名学者,如邓锐龄、陈庆英、黄灏、周伟洲、李绍明、史金波、李凤珍、周润年、胡岩等都曾在本学报发表其学术研究成果,《学报》成为国内发表藏学研究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阵地。2007年在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的“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评比中,《学报》“藏学研究”栏目因其“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影响力强”被评为“名栏”。2010年,“藏学研究”栏目下分列出“藏文原典译著”“藏区田野调查”“国外藏学论著译介”三个小栏目,2012年,“藏学汉文史料选载”(后改为“藏学汉文文献选载”)小栏目面世。

(四)高端拓展期:2018年至今

2018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学报》稿源日趋稳定。栏目设置适时调整,“藏学研究”栏目下的子栏目被取消。“专题研究系列”正式成为历史,被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小栏目,这些小栏目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调整后,大多形成为民族学类相关学科。从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学报》共刊文367篇,涉藏学、民族研究类文章304 篇,占比达到86.8%。除“藏学研究”外,“边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体育研究”等栏目文章出现频次相对增多,其中,“边疆学研究”作为《学报》开发的一个新的热点栏目,关注西南边疆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国际关系问题,陆续刊发了多篇成果。《学报》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不断迈进。

二、《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的刊文原则和特色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得到校党委的重视和大力领导,主编严把学术关、政治关、质量关,取得了诸多可喜成绩。目前,《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同时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 年、2018 年,《学报》两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2017 年、2019 年,《学报》两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学报》始终立足西藏,关注藏学研究,在不断的调整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刊文原则和办刊特色。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指导思想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是我院学报的鲜明特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学报办刊的指导思想。”[4]在创刊号的《发刊词》里明确提道:“《学报》坚持的方针是:力求完整地、准确地阐述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四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坚持群众办刊的方向。”[3]创刊以来,《学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长期以来,《学报》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刊发了诸如《关于西姆拉会议的缘起和会前的中英“磋商”》(2006 年第3 期)、《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2006年第3期)、《20世纪前期中国政府反对英印非法侵占藏东南地区》(2006 年第6期)、《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美国的西藏政策》(2007年第2 期)、《美国是怎样阻挠西藏和平解放的》(2007 年第5 期)、《1959 年西藏反动上层的武装叛乱与美国、台湾当局的阴谋活动》(2008年第1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总体演进与西藏主权归属的历史形成——兼批达赖集团篡改历史,鼓吹“西藏独立”》(2008 年第5 期)、《决心与行动:抗战前后西藏反抗英印侵略门隅的斗争》(2017 年第5期)等文章,从理论和史实层面明确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学报》编辑均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严格编辑,严谨用字用词用语,创刊以来,《学报》从未发生过任何政治性错误。

(三)把握时代脉搏,对接国内形势

表1:2011-2020年《学报》时事文章刊载情况

刊发时事性文章,对接国内形势,这一主题文章的组稿工作在《学报》的办刊历史中并不鲜见,只是过去相对频次较少,也没有以栏目的形式反映出来。从2005开始,《学报》开辟时事专栏,紧跟时代脉搏,在全国范围内约稿组稿,刊发了一大批相关成果(见表1),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宣传“老西藏”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助力、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

在创刊之初,即已明确《学报》的任务是要“开展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及时反映我院教学情况和科研成果,以促进我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力求从实际出发,为我院的教学、科研服务”[2]。40年来,《学报》忠实地履行着这一使命,刊文学科涉及史学、文学、人类学、思政、教育、经济、管理、法治等,基本与校内学术研究领域相吻合。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学报》的刊文历史也是西藏民族大学的学科发展史。

(五)民族特色愈加鲜明

“本刊特别欢迎关于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反映西藏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四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内容的来稿”,《学报》创刊之初即将“民族”与“西藏”相关的研究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提出来,在《学报》40年的发展中,藏学研究作为本刊特色在期刊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已成为刊发藏学文章的重要阵地之一,为我国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随着《学报》的不断探索和调整,继续强化“藏学”特色成为近些年《学报》的亮点之一,在“藏学研究”栏目之外,《学报》逐渐开始设置多组栏目,包括藏学在内的涉民族类文章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比例,并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

图1:2000-2019年《学报》涉民族类文章占比

(六)国际化视角显露头角

《学报》的国际化视角依然离不开“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基本原则。历史上,西藏就是我国与南亚各国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战略部署将西藏定位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和重要窗口,加之当今国际局势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西藏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有鉴于此,《学报》于2019 年推出“边疆学研究”栏目,关注西南边疆边防、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和中国的边疆学研究状况(见表2)。

(七)重视文献的汉译、整理、校注等

涉藏文献的汉译、整理、校注等不失为《学报》的主打特色之一。自创刊之初到现在40年的时间里,发表了相关文章两百余篇,其中藏文文献汉译110 篇,几乎贯穿《学报》办刊始终,是《学报》主要特色之一;外文涉藏文献(英文、日文、俄文等)汉译或译介六十余篇,汉文涉藏文献整理和校注近五十篇。汉译文献及涉藏汉文文献整理涉及学科门类丰富,涵盖历史、经济、宗教、文学、人类学、民俗文化、语言文字、人文地理等等,为藏学研究积累了诸多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在藏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2:《学报》边疆学栏目刊文一览

(八)严格执行审校制度,注重编校质量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编校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5]《学报》非常重视刊物的编校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以保障刊文的质量。其一,坚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在编辑初审、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基础上,对某些有争议的文章,编辑部也会交由多位相关专家联合审稿,慎重选择。编校方面,编辑部在“三校一读”基础上,强化为“四校二读”,即编辑交叉三次校对、黑马校对、责编通读、主编通读,部分文章甚至还会再增加校次。其二,强化编辑的政治意识和专业能力。编辑部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水平高的编委队伍,同时也有一支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的编辑队伍,通过不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和培训,进一步把控时代精神,提高政治素养和敏感度,增进交流,互通有无。其三,实现自主排版,避免技术性错误。1999 年购入方正飞腾排版系统,2012 年升级为方正飞翔排版系统,排版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排版人员均为编辑部编辑,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由于是熟悉的领域,更能保证版面的合理性,同时避免一些技术性错误。

结语

回顾《学报》40 年的办刊历史,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未来,在静下心来踏实办刊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刊文的编校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提高《学报》在民族学界的影响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学报》的智库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第一,必须有效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编委均为资历深厚的专业人员,在本专业领域多有建树,如何进一步加强编委会工作,调动编委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实现编委对《学报》发展的贡献,对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组稿约稿工作,科学规划栏目设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组稿约稿工作,扩大作者源,不仅可以增进学术碰撞,而且有利于实现更加科学的栏目编排。

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服务学术研究。过去,《学报》忠实地履行着办刊初期设立的使命,即及时反映我院教学情况和科研成果。如今,在学术期刊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并为学界广泛认可的状况下,《学报》应同时关注本刊关注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为学术研究服务,不仅要办高质量的期刊,更应该办高水平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