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妹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病情危重且紧急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险病因之一[1]。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这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猝死率极高的危急重症,需要在其院前急诊时便给予及时、全面、高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病症,提高其生存几率[2]。个性化护理是近年来受到广大患者青睐,可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新型护理模式,将其应用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能否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效果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现报道如下。
择取我院从2018 年2 月至2020 年4 月收治的5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实施的院前急诊护理方式进行分组配对,分别进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组别,每组28 例。对照组男性 14 例,女性 14 例;年龄 42-75 岁,平均(58.63±5.46)岁。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13 例;年龄41-73岁,平均(58.41±5.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所选患者发病时均表现出大汗淋漓、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符合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入院后经相关检查确诊;(2)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2)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全身传染性疾病的患者;(3)患有神志、意识、沟通等方面障碍的患者。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院前急诊护理:接诊后立即出车赶赴现场,抵达后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结合患者、家属或周围人的情况报告对患者具体病情作出评估后采取常规性急救措施,并小心将患者移至转运车接送至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加强培训:急诊科需制定规范严格的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和准则,并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用专业护理知识进行规范性、人性化的院前急诊护理。
(2)出诊:接到出诊电话后应重点询问与记录患者的发病情况、所处位置等信息,并在5min 内备好相关急救设备与出车赶往现场;抵达现场前应在途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联系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指导,以保障患者平安等待急诊人员到达。
(3)现场急诊干预:抵达现场后应及时疏散人群,确保周围环境安静与空气流通;调整患者体位为平卧位,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并针对性地选择1-2 条静脉通道进行穿刺,保证穿刺时又快又准,以免引发患者疼痛;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并提前做好相关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急救措施。
(4)个性化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强烈的疼痛感,容易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到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在积极实施相关病情监测的同时应尽量采取眼神、语言、动作等进行情绪安抚和鼓励,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尤其在给予药物、设备等急救时,应简易告知其使用目的与效果,以减少患者的紧张、不安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与此同时,针对患者家属也应适当进行安抚,以免其紧张情绪传染患者,或是影响到现场救治。
(5)个性化转运护理:在现场稳定患者病症后应及时进行转运,以为患者争取更多入院治疗的黄金时间。在转运过程中,一方面,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告知其转运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和入院后可能需要接受的治疗,以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院相关人员做好对接准备,以便抵达时快速接受治疗。此外,转运途中应保持车辆平稳,并加强患者各类管道的观察力度,以免出现脱管、折管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
(1)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诊相关观察指标包括出诊反应时间、抵达至入院救治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 3 个指标[3]。
(2)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死亡率
此次研究所用数据可分为计量和计数两种,其中前者包括院前急诊相关观察指标以±s表示并经过t检验;后者包括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死亡率以n(%)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若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提示比较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抵达至入院救治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与死亡率对比,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如不良饮食习惯、情绪过于激动或紧张、长期大量饮酒抽烟、过度劳动或突遇寒冷等[4]。据有关研究发现,有超过1/2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 周或1-2d 会有前驱症状出现,若既往未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则可能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既往存在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则可能是延长其发作时间,或是加强其发病严重程度,或是使用硝酸甘油的效果明显变差等[5-6]。该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烦躁不安、大量出汗、全身不适、发热、低血压等,严重者甚至会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若未及时给予有效救治,有极大程度会在短时间内夺取患者生命[7-8]。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诊相关观察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诊相关观察指标(±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28 28出诊反应时间(s)89.52±26.47 47.12±15.32 7.336 0.001抵达至入院救治时间(h)3.37±0.29 2.42±0.21 14.040 0.001急诊救治时间(min)38.78±5.72 19.46±4.42 14.142 0.001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死亡率[n(%)]
院前急诊是指在院外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的急救,经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专业高效的院前急诊可为患者的病情稳定与入院进行生命挽救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但由于各种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过往常规的院前急诊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应当寻求另外一种更具护理效果和价值的护理干预,以最大程度满足患者身心需求,快速改善其病症[9]。表1、表2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抵达至入院救治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和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我们个性化护理应用价值更高。将个性化护理应用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中,不仅可结合其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专业化的救治护理,还加强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从而保障患者从身体到心理都获得治疗的舒适度与满意度,也更利于提高其救治依从性,提高自身的救治成功率与预后质量[10-11]。
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诊的个性化护理可提高其急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可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