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国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眼科并发症之一,与动脉血压升高密切相关[1]。由于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在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提高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评估水平,有助于此病的早期诊治。现阶段,临床仅根据眼底镜检查和血管造影,用于评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尚缺乏特别有效的定量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直径变小,动静脉管径比率能准确、客观地评估结构血管的变化,更能反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2-3]。笔者认为,观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有望为评价全身性血管病变提供客观条件,还有助于反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指导患者的临床管理。对此,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动静脉管径比率改变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眼科自2017 年1 月至2020 年7 月接诊的132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72 例)和非视网膜病变组(60 例)。其中视网膜病变组男41 例、女31例;年龄 41-82 岁,平均(69.42±3.41)岁;高血压病程 1-40 年,平均(16.52±5.71)年;严重程度分级:Ⅰ级 23 例、Ⅱ级 22 例、Ⅲ级 16 例、Ⅳ级 11 例。非视网膜病变组男 38 例、女 22 例;年龄 40-81 岁,平均(67.42±4.28)岁;高血压病程 2-37 年,平均(14.53±4.67)年。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具体如下:同一眼科医生操作,使用30°眼底彩色照相机,以视盘和黄斑中心凹作为拍摄中心,拍摄眼底照片,以获得视网膜图像,导入Image J 软件中,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直径,计算动静脉管径比率;具体如下:将彩色眼底照片调整为灰度,放大化,选择颞侧上动、静脉的边缘,测量两侧血管壁垂直的间距,连续测量5 次取平均值,作为血管直径。根据公式Parr-Hubbard 计算和Knudtson 校正,获得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直径,可信系数分别为0.841、0.863,并计算出动静脉管径比率。
根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4 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视网膜动脉直径变小;Ⅱ级:视网膜动脉呈丝样改变,动脉与静脉存在交叉压迹;Ⅲ级:伴随着眼底出血等病理特征;Ⅳ级:在Ⅲ级病变的基础上,伴随着视神经视盘水肿及动脉硬化等表现[4]。比较不同分级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直径及动静脉管径比率,使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动静脉管径比率的关系。
数据处理软件是SPSS22.0,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 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管径比率均明显小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不同分级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管径比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直径均无相关性(r 分别为 0.125、0.096,P 分别为 0.086、0.091),与动静脉管径比率呈负相关(r为 0.563,P=0.013)。
表1 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直径及动静脉管径比率比较(±s)
表1 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直径及动静脉管径比率比较(±s)
组别视网膜病变组非视网膜病变组t 值P 值例数(n)72 60动脉直径(μm)69.78±4.52 82.12±6.47 12.524 0.000静脉直径(μm)105.24±6.89 110.55±11.37 0.632 0.367动静脉管径比率0.67±0.16 0.81±0.25 4.582 0.039
表2 不同分级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测定结果比较(±s)
表2 不同分级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测定结果比较(±s)
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Z 值P 值例数(n)23 22 16 11动脉直径(μm)79.78±5.12 72.63±4.06 66.45±3.25 60.19±1.87 16.428<0.001静脉直径(μm)108.42±8.92 104.24±6.53 107.63±7.16 101.19±5.04 0.621 0.377动静脉管径比率0.78±0.16 0.65±0.14 0.61±0.11 0.55±0.08 5.425 0.026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与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管径减小有关。也有研究认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导致管径细小,使视网膜处于缺血状态,而视网膜静脉的管径变化不明显[5]。与此同时,视网膜血管存在一定的自身调节功能,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视网膜病变可逆转,视网膜动脉、静脉管径随之增大。由此可见,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率改变,可能有助于判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从本研究表1结果可知,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管径比率均明显小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源[6]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动脉直径影响较大,对视网膜静脉直径影响不明显。基于本研究结果,可知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率减小的情况,有望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上取得进展。
本研究根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动脉直径变小情况及其形态表现,是否伴随着典型、严重的病理特征进行分级,发现不同分级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管径比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上述结果,提示随着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升高,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随之减小,而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呈减小趋势,导致动静脉管径比率减小,但并无统计学意义。陶相宜[7]等研究表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动静脉管径比率与血压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也有研究显示,动静脉管径比率这一参考指标较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更能敏感地反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8]。从本研究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可知,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直径均无相关性,与动静脉管径比率呈负相关(P<0.05);说明了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动静脉管径比率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动静脉管径比率呈负相关,监测该指标改变情况对于指导此病的早期诊治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本研究在样本量、随访时间和研究规模上存在不足,有待日后不断完善研究设计,深入分析动静脉管径比率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