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婉晖
摘 要: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诱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作为课堂研究的重点。文章论述小学生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在表达方法上提问;小组合作整理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学生能够主动质疑,要比教师的直接灌输的效果更好。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许多学生不愿问、不敢问;一些学生虽然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或局限于表面,或不着边际,有些甚至是明知故问,总是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为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目的地进行提问的指导。笔者结合统编课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有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问就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内容,加深理解與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该单元的开篇之作。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结合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为学生营造提问的氛围:“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问:“课文为什么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作题目呢?”很明显,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的,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于是,笔者适时引导:“这位同学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发问,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如果我们能在抓住题目的同时再结合课文的内容提问,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二问:“课文的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可是,课文却主要写第五粒豌豆与小女孩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太棒了,你能抓住课题与内容的差异提问。”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学生三问:“掉进水沟里的豌豆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再次引导:“这一问题是紧扣全文的内容发问的,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棒!同学们,除了围绕全文的内容提问,我们也可以试着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谁来试试呢?”就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领下,学生学会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方法,思维由浅入深,理解由局部到全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往往就是教学的疑难之处,它们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掉学习的困难点,才能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而引导学生往疑难处提问,是帮助他们突破难点的好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学习困难点。
统编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寓意深远,写作手法独特,其写作背景远离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在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上课后,笔者带领学生简单地学习一遍课文,然后问道:“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大家还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学生一问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作者是喜欢闰土的,可是闰土只是佣人的儿子,作者为什么会喜欢他呢?”学生二问道:“课文有个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人在院子里当然只能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呢?”这两位学生提的正是文章的难点。于是,笔者引导:“这两位同学真了不起!能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问题,解答了它们就把课文的难点解决了,以后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难点提问。”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快速地找出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顺利地解决,同时学会抓住疑难点提问的方法。
三、在表达方法上提问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作品,它们不仅内容具有鉴赏意义和教育意义,表达方法更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所以,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和领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小学生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表达方法的领悟非常有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表达方法提问,能有效地把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到表达方法上,从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钻研、探究,习得写法。
如统编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是三个突出特点之首。在教学时,笔者不会把这一表达方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扣这一表达方法提出问题。当学习到“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时,笔者适时引导:“同学们,到这里故事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感想或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学生一说:“为什么作者要在最后才说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呢?”笔者趁机引导:“太棒了!这位同学提出的是关于表达方法方面的问题。在解答时,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表达方法上。”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带进表达方法的学习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受和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小组合作整理问题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不足,在提问时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偏离课文或大同小异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整理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所提问题进行对比、梳理和删改,整理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有效提高问题的质量。
统编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法突出,含义深刻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笔者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当学生初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意和脉络后,笔者引导:“同学们,读了课文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一问:“读了课文,我了解到鲁迅先生十分受人爱戴,为什么呢?”学生二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三问:“当伯父和爸爸为车夫包扎后,我问他时,为什么他的脸变得严肃呢?”学生四问:“为什么伯父会和我谈读书呢?”……笔者边听边把学生提问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很明显,学生的提问大多是重复的,都离不开“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内容,却忽略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笔者继续引导:“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么多问题中,你们觉得哪些问题是大同小异的?哪些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我们可否围绕表达方法和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提出问题呢?下面通过小组合作,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删改或补充吧。”在笔者的指引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开热烈的讨论,梳理、修改后的问题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学生提问的质量也提高了。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正确指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可庆.问得好才教得好——课堂最实用的提问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仁贤.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