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仪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更是促进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从心到行热爱劳动、乐于劳动。为了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落实筑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开展策略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任,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开展劳动实践以实现自我富足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富有特色与价值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念与态度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探寻有效的策略志在必行。
一、筑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目前,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劳动教育的形式大多只停留在说教和简单的劳动操作。这样单一的劳动方式,往往是因为没有发掘更多的劳动基地,开展活动的空间有限导致。劳动基地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开发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能有效提高学生劳动的参与度。在红色文化背景下,想要培育有责任担当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开发更多有特色的,富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劳动基地。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校内劳动基地的建设。校内劳动基地包括课室、走廊、专用室场、花坛、农耕地等。通过班级建立志愿服务队,轮流参与劳动,可以扩大劳动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样的劳动活动。此外,为了渗透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担当意义,可以在校内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让学生在为展览馆提供清洁服务、讲解服务的时候,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第二,社区劳动基地的建设。学校可协同居委、村委,联系地区社工,建立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并组建以家长和学生为成员的志愿服务队,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定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习雷锋精神,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学校还可以广泛发动家委的力量,寻找相关工厂、企业、农场等单位,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劳动方式,感受劳动的价值。第三,家庭劳动基地的建立。劳动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家庭劳动能更贴合学生生活。学校教导劳动技能,学生在家庭中实践,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要放手让学生尝试,适时指导,并给予足够的鼓励,加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有充足的劳动实践基地作为基础,劳动教育的内容便可以更加丰富。另外,根据劳动教育基地的分类,可以把劳动教育的内容分为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三部分。
第一,学校劳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校园时间都是在教室内获取知识,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就要重视劳动教育与学科的渗透,让劳动教育融进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各个学科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开展活动,如语文可结合劳动教育开展撰写劳动日记、观察日记、科普小论文,创想劳动标语等活动;数学可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统计收成,监测用水量等活动;美术可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绘制耕地小插牌、绘画劳动主题漫画、拍摄劳动感人一刻等活动;科学可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种植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探究中体验劳动的奥秘……学科的渗透,促使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学校劳动应该多鼓励学生动手,锻造军人般的意志,能吃苦,敢担当。
第二,社会劳动。社会各单位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体验更丰富的劳动活动。学校和家庭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为社区种植花草树木,为社区清洁美化,还可以走进服务中心开展敬老爱幼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另外,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工厂,让学生在调查探究中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含义,体会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便利。社会劳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学习做一位乐于为社会担当的少年。
第三,家庭劳动。家庭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劳动是最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也是贯穿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劳动。学校可通过制定“劳动担当技能关卡”,列出每个年级所需达成的劳动技能,丰富家务劳动的内容。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洗袜子、红领巾等;二年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衣柜,洗刷碗筷等;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用针线缝扣子等。做到每一个年级都有家务劳动的内容,同时每一个年级的劳动内容可按从低至高的难度排列,促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为家庭分担。
三、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有效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劳动教育初期,学生还不能深刻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对劳动产生抵抗情绪,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富有趣味的活动来激发兴趣,通过评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感与荣誉感,从而使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下,形成勞动习惯,热爱劳动。另外,准确、客观的评价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确日后的努力方向,向榜样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十分重要。
第一,搭建线上劳动打卡平台。劳动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那么劳动教育的评价不应该拘泥于一般的劳动记录。搭建线上劳动打卡平台,方便学生和家长随时记录劳动的时间,劳动的过程和效果,同时能让学生约束自己每天进行适量的劳动。学生通过在平台上打卡、分享文字与图片,点赞他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经验等,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关注与鼓励,促进学生不断成长。除了学生间的相互关注与评价,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劳动的打卡率,劳动质量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进而为乐于劳动、勤于劳动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开放与客观结合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第二,线下跟踪反馈。班级可以制造劳动担当小册子,让学生在校内劳动时可登记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劳动活动,班内定期进行“劳动担当之星”评比。另外,班级内还可以开展劳动分享会,在活动中,可让学生作为小教师,教授其他学生劳动的技能,总结劳动成果,评选“劳动担当小能手”。结合劳动闯关活动,不仅可以给不同劳动能力的学生定制不同级别的奖励,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活动给予优秀的学生“农耕之星”“叮当小厨神”“争先小军人”等荣誉称号,让评价更加多样,覆盖面更加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需要不断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更要在劳动中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让学生拥有军人般的毅力和意志。
参考文献:
[1]孙庆娜.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20(05).
[2]达煜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80).
[3]严倩倩.让劳动成为新时尚——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2).
[4]朱树忠.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初探——以上海市杨浦区市光新村第一小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0(Z4).
[5]何兰英.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J].甘肃教育,2020(16).
[6]柴勇.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家长,2020(23).
[7]汪曼.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师博览,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