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批评与本土化文学批评范式建构的可能性

2020-04-18 04:46罗立桂
文艺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作家

○罗立桂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创意写作理念的影响,再加上高等院校作家驻校制度的推动,一大批当代作家开始在高校从事课堂教学,或者进行工作坊教学以及公开演讲,面向大学生和公众传授阅读经验与创作体会,他们的教案或讲稿结集出版,在文学批评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近年来中国文坛上重要的现象,即作家批评的兴起。作家批评在当代文坛的兴起,与进入高校课堂的作家们的推动至关重要,毕飞宇、阎连科、格非、余华、张炜、王安忆、马原等都有在高校课堂或工作坊从事教学的经历,他们自觉反思创作经验、有意识地从事文学批评、进行系统思考和表述,以不俗的实绩形成了作家批评复兴的现象。追溯历史,可以说,作家介入批评的现象一直就存在,而且有不同的形态表现。不同形态的作家批评到底在批评界具有怎样的合法性?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具有哪些优势和独特性?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建构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呢?

一、作家批评的形态及其合法性

中外文学史上作家在创作的同时从事文学批评,并且在创作界和批评界都有不小影响的现象,并不鲜见。米兰·昆德拉、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F.R.利维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戴维·洛奇、E.M.福斯特等不仅是诗人、小说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批评家。如果算上数量众多的创作谈、访谈录、作品序跋、后记、作家日记等等,作家批评家的名单还可以开列得很长。有学者曾说:“广义来说,每个人都是批评家,而且一个作家同时必须是个批评家,否则他怎么知道小说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呢?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伍尔芙,中国的鲁迅、茅盾、施蛰存、沈从文,都写过那么多批评文章,且多是一流的文学批评文章。”①事实确实如此,在中国古代,专门的批评家非常少,文学批评几乎都是由精通某一类文体创作的作家来完成的,于是,古文家讲古文,戏剧家论戏剧,诗人辨诗,词人说词,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些留下批评文字的古代文学批评家,比如苏轼、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张炎、李渔、袁枚、方苞等等,大多同时也是杰出的作家。罗根泽早就指出中国的文学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②现当代文学批评中,作家批评家也不乏其人。现代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家论”“作品论”形态的批评文字,大多也是由作家同行写就的。比如茅盾写鲁迅、徐志摩、丁玲、沈从文写郭沫若、郁达夫、许地山;李健吾写巴金、萧军、曹禺;苏雪林写周作人、沈从文、徐志摩等等。当代文坛上,作家反串批评家身份写批评作品,写同行或者同行互评的现象更是举不胜举。因此,在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中,作家批评是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批评类型和现象。

古今中外文坛上作家涉足文学批评现象的普遍存在,是符合艺术生产和美学批评规律的。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必然会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寻与思考,对创作规律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为自身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不清楚的现象找到解释。正如美学家H.帕克所说:“要求善于思考的人们长期不去表述他们对美的兴趣和人类其他兴趣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那是办不到的。因此,如果没有像雪莱这样的人,或者像锡德尼这样的人来思考阐述诗歌和科学的关系,或者没有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来思考整个艺术的性质,那倒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如果我们不是到处听见聪明才智之士议论实用和善同美的关系,或者探究一首诗或一幅画所以伟大的原因,我们倒会感到诧异。”③由此说明,在创作作品的感性经验的丰富积累中,就自己擅长的某一类文学形式进行鉴赏批评活动,对作家来说就是十分自然而顺理成章的事。

“作家批评”的说法和分类,强调和突出的是批评主体的身份,并没有指向批评作品的形态和特点。按批评主体的身份来进行分类,以法国批评家蒂博代的说法影响最大,他提出了把文学批评领地一划为三的主张:“‘自发的批评’,即读者的口头批评或报刊记者的即时批评;‘职业的批评’,即大学教授或文学研究者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即已获得公认的大作家的批评。”④从蒂博代的定义来看,他首先对作家能够作为批评家的身份是有标准的,要求是“获得公认的大作家”,强调了作家的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同时也包含着对成为大师级批评家的作家创作成就的要求。蒂博代认为那些在创作方面有伟大成就的作家们,他们的批评见解也有超凡脱俗之处,是值得批评界重视的。他说:“伟大的作家们,在批评问题上,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见。他们甚至表达了许多意见,有的振聋发聩,有的一针见血。”⑤作为诗人和杰出批评家的艾略特也十分重视和推崇作家批评,他指出:“在艺术家的劳动中,在一种与创作活动相结合的情况下,批评活动才能获得它的最高的、它的真正的实现。”⑥

如果只强调身份,作家谈文学的文字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创作谈、访谈录、作品序跋、后记、作家日记、回忆录、书信、随笔,理论文章等等,似乎都可以归属于作家批评。而且,如此众多形态的作家文字,影响、介入各个时代的文学批评,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作家创作谈、日记等文字中的文学思想和观点、方法来解读、批评作家作品,也就是通过作品分析来印证作家观点、方法,是不少批评家常用的方法。当下的文学批评中,一些批评家也擅长于走这类路子,比如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都喜欢给作品写后记,这无疑给评论者提供了方便,有人就从其后记中寻找切入点,为批评作品立意,甚至有人从后记中拎出作家关于作品的一句话来,然后结合作品情节内容来佐证和阐释这句话,敷衍成篇,就成了批评文字。在这些批评中,作家写就的所有与作品有关的文字,似乎都能够作为批评的材料。按照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引用作家访谈等文字进行作品分析,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批评家如果完全依附于作家,成为作家的传声筒和代言者,复制作家的思想观点,批评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存在,批评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另外,还需要厘清的是,作家写下的众多形态貌似批评的文字,尽管会作为批评的佐证材料介入和影响批评,但不一定就都具有“作家批评”的实质。“作家批评”的真正内涵和和价值不能完全由作家身份来表征,应该从主体意识和批评对象方面进行限定。作家批评是作家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文学批评实践,进行系统思考和文字表述的活动。那些作家随意写就的关于文学趣味的看法和观念的零散文字,不论是创作谈,还是日记、回忆录等等,都不能算真正的作家批评。

二、作家批评的独特内涵

作家批评,尤其是驻校作家的文学批评,都注重文本的精细阅读与分析。如今的文学批评存在批评不及物的问题,许多批评家,尤其是有些学院派批评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往往不是首先精细研读文学文本,然后进行分析,而是对作品内容一知半解,就自由发挥,或者更多是立足于某一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注重阐发预先设定的意义。只是把文本作为论证过程中的例证。与当下批评界忽视文本解读的倾向相反,作家批评几乎都十分注重解读与分析文本。格非《塞壬的歌声》、马原的《阅读大师》、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张炜《小说坊八讲》、毕飞宇《小说课》等作家的批评,都是从解读名作经典入手的。毕飞宇就曾明确说过:“我的重点是文本分析,假设的对象却是渴望写作的年轻人。”⑦作家们都具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细腻的感性体验,他们常常通过引导读者深入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使读者在对作品艺术世界的体味中接受其文学见解和观点。除了经典作品,作家们也经常结合分析自己的作品来阐释文学问题。作家们对文本敏感细腻的体验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读者既能够体味到文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能够深透理解文学大师们的艺术世界。

另外,作家批评还突出对技法的分析和创作秘密的解读。读者心目中,作家是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能力的人,掌握着写作秘诀,一般人都期望通过读作家谈文学的书和听作家的讲授,获得写作某种文学文体的独门秘籍。而创意写作所带来的写作可教、创作能学的理念也使得作家们首先将教学目的定位为教会大学生写作,传授给学生写作的技法。因此,在批评作品中他们十分重视对具体写作技法的分析与总结。他们的技法分析,都是立足于实践的切实经验,不是高蹈虚妄的空谈。不管是面对经典,还是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和作品,分析创作技法和规律,对于作家们是得心应手的,作家具有的实践经验,是其他批评家所不具备的,因此,分析实践方法,作家批评独胜一筹。朱光潜认为在西方文艺发展史上,文艺创作者本人能够成为最好的文艺批评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实践经验。他指出:“诗和戏剧方面的歌德,绘画方面的达芬奇和杜勒,雕刻方面的罗丹,小说方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大师,在他们的谈话录、回忆录、书信集或专题论文里都留下了珍贵的文艺批评,其所以珍贵,是因为他们是从亲身实践经验出发的。”⑧王安忆在讲述小说课时,强调了小说的技巧问题,她说:“文学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它有它的道理,有它特定的技巧和技术。我现在便很想谈一下这其中的技术问题。”⑨毕飞宇也说:“分析有多种式样,有美学的分析,有史学的分析,我所采取的是实践的分析,换句话说,我就是想告诉年轻人,人家是怎么做的,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说那个高度的。老实说,我做实践分析相对来说要顺手一些,毕竟写了那么多年了,有些东西是感同身受的。”⑩马原《小说密码》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谈方法的,其中有举例说明小说结尾方式的,也有结合作品来展示人物塑造和情节建构等具体方法的。毕飞宇在《小说课》中结合小说《玉秀》的重写过程,说明小说中虚构人物是如何促使作者产生逆向创作的,与读者分享他感同身受体验过的虚构人物反哺作者的写作秘诀。

鲜活灵动的审美体验与生动的表达是作家批评的优势。作家一般都具有超强的感性审美能力,情感体悟能力、细节感受能力和艺术发现力等等,作家批评因而也体现出鲜明的审美风格。作家们的文学批评,常常能发现深刻而独到的解读角度,虽依托自我经验但又能触类旁通,将丰富的想象力和丰沛的情感蕴涵于作品的分析中,灵动的诗意和鲜活的审美体验闪现在字里行间。作家们对作品的评析能够带给人审美愉悦,也得益于他们生动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作家批评绝少纯粹抽象的、学理性的演绎,语言表达感性与知性兼具,辞藻生动华美,可读性强,如同他们的文学创作一样,也是其个性和独创性的表现。作家们在批评中解读作品时入情深厚,说理通透,不乏生命体验和自身情感的投入,能够引导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学教育,在兴趣盎然中接受和认同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阎连科《发现小说》、马原《阅读大师》、毕飞宇《小说课》等作品,既是批评文字,同时又是文笔生动的散文、随笔。学界对作家批评的这一特点早有认识,有学者就曾评价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是“被世人目为既是一部关于小说理论的研究专著,又是一部语言非常生动的散文作品”⑪。

作家批评还具有卓越的批评意识和价值判断。人们不满意当下的文学批评,其中就认为如今的批评缺乏真正的批评意识和担当精神,尤其是同行批评和圈子化批评,一味说好话和互相吹捧的倾向严重,使文学批评成为可有可无、不痛不痒的文字装点,失去了引领创作方向和价值判断的作用。“我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很少是一个纯粹感受或欣赏的问题,通常,它也是一个判断问题。审美经验从感受开始,过渡到比较和评价——过渡到批评,在这里,它通常就完成了。”⑫文学批评虽然离不开鉴赏和审美感受,但批评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应是评价和判断。由于作家们笔耕多年,是文学内行,深谙个中甘苦和熟悉创作规律,熟读过不少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同行的作品,因此在评论作家和作品时,往往能够一语中的,见解中肯,富有见识。作家批评不仅能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够根据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做出深刻而独到的价值判断,也能客观地指出同行作家的创作优缺点。毕飞宇对汪曾祺《受戒》的评价非常精彩,通过对小说语言风格、结构和情节张力的分析,指出了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文人气”“美”和“诗意”,还有依赖直觉达成艺术效果的高超才能。同时他对汪曾祺的局限的判断也令人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是写不了长篇小说的,即使他写了,好不到哪里去。这也是局限,气质的局限,理性能力的局限。”⑬王安忆认为,毕飞宇的《玉米》,讲述的是卑劣的或者至少是平庸的人生故事,结局处理得不成功,顺应了当前小说创作践踏人性、缺乏人道主义情怀的恶俗倾向。作家如此评价同行的创作得失,可谓智慧之语、直谏之言。

三、建构本土化文学批评范式的可能性

新时期以来,国内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发展呈现出一片繁盛景象,理论观点更迭迅速,批评话语层出不穷,批评实践也异常活跃。但与此同时,当代文学批评也一直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境。人们从追问批评存在的本真意义出发,从批评活动的有效性考量,从而产生对当前文学批评的存在焦虑和身份合法性的质疑。如何建构本土化文学批评话语,提升文学批评对当代中国文学经验阐释的有效性,是需要批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文本细读、审美体悟、艺术感知、文字表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的作家批评,对于面临困境和阐释力不足的当代文学批评到底有哪些贡献?对于当代文学本土化批评范式的建构到底具有哪些可能性呢?

首先,作家批评要切实起到引领阅读和创作实践的作用。作家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独到而精彩,他们通过细致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观念,对于文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和文学圈内的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局限在课堂和文学小圈子内的批评,如果只顾自说自话,可想而知,产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毕竟有限。文学批评具有沟通读者、作品和作家交流的功能。随着媒体的发展和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文学借助影视、新媒体等传播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数量上呈几何级发展,低俗化、快餐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与阅读潮流也相伴而生,而媒体和大众批评缺乏自主性和自审精神,往往表现出迎合和共谋的倾向,缺乏对本土文学精神进行精确阐释的能力,难以起到鉴别审美价值和拨正创作方向的作用,更别提通过文字及文学批评提高大众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阅读趣味,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了。作家批评要真正能够沟通读者、作者与作品,扩大交流功能和实效,就要依仗作家身份的影响力,力图突破课堂和文坛小圈子,加强大众传播的范围。作家批评家要自觉地介入到对当下文学作品及其现象的批评中,通过对大众喜欢和大众中流行的作品和文艺现象的解读和鉴赏,切实起到引导创作实践和大众阅读趋向的作用。作家批评都注重对文学经典的解读,经典为普通读者所熟知,容易引起共鸣,作家们用自身体验和独特理解对经典的解读,能够传达给读者鲜活的阅读体验,有利于提高普通读者和整个社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作为专家的文学教授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线创作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地感染普通读者。”⑭有学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作家批评寄予厚望,认为可以通过作家对经典的解读,构建生动有趣的全民阅读。

其次,作家批评也要重视理论性和对文学普遍规律的总结。偏重于感性体验和个案分析、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体验和主体性是作家批评的特点,但是如果作家批评一味沉湎于对个人阅读心得的描绘,不注重普遍规律的总结,主体性就会变成纯粹的主观性或者随意性。文学批评要遵循的原则和认识特点是:“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⑮虽然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千差万别,但文学批评不能满足于纯粹感性经验的分析,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透过现象寻求本质,通过对文学个案评析,获得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和普遍规律,为扬清贬浊的文学批评提供判断作品的标准。正如让-斯塔罗宾斯基所说:“我们不能停留在一部作品或一位作者的个案上,为此,批评的语言必须提高和校正,以便随着情况的变化提出最适宜的反思性补充。人们不能把方法简化为一种随情况变化的、只凭猜测引路的直觉的摸索,给每一部作品一种它似乎在等待的特定回答是不够的。这将是把批评的作用限制为感性的回声,受每一次阅读所具有的特有魅力所摆布的、精神化的反映。批评忘记了它本应追求的最终的统一性,而听命于它途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所提出的无限的要求。”⑯作家批评也要能够辩证地把握文学批评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不管是“文本—理论”的归纳式提升,还是“理论—文本”的演绎式鉴赏,都要有突破具体现象和感性经验的束缚、追求统一性和理论性的意识。

有些作家在批评中已经体现出重视理论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比如,毕飞宇认为“直觉”是小说家最神奇的才能,他在批评中多次运用“直觉”去分析小说情节建构的原因,揭示写作的真正秘密。“直觉”已是关于艺术思维的常识,毕飞宇从常识入手分析解读创作秘密,结合作品对“直觉”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演绎式验证,体现了统一性和理论性统一的特点。王安忆在小说课中,先从批评界关于小说的众多定义中选择确定她对小说的理解:“我就给它命名为一个心灵世界,这是我个人对它的命名。”⑰小说是个人心灵的世界,理论界对此有较高的认可度。王安忆也认同此观点,并且以此来统合她的小说批评世界,对《复活》《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张炜《九月寓言》、张承志《心灵史》等小说展开批评分析,在对一个个文本的生动解读中对此问题做了集中而立体的阐释。理论视点的确立,使得其批评文本既有突出的感性体验,又有理论根据和内涵,而不像有些作家在批评中表现出随意创造术语、刻意标新立异、使人不知所云的弊端。

最后,作家批评要强化在融会贯通中创造批评新范式的自觉意识。在多种批评形态中,作家批评具有感性特征鲜明、文本解读的诗意性、创作的现场感和价值判断的精准性等独特优势。但是,作家批评要真正能够突破当下的文学批评困境,成为一种有阐释力和影响力的本土化批评范式,还需要作家们具备创新批评话语的自觉,提升理论自觉性和批评家的主体性。作家批评一方面要继承发扬传统批评中的印象式与感悟式批评的精髓,同时主动学习融合现代批评精神;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提升现实担当精神,激活关照文学现实的热情,介入到对当下文学创作和阅读的价值引导中,将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渗透在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中,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历程,对丰富的文学创作现象进行鉴赏、分析和评判,将批评理论和鲜活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创造出能够贴切诠释中国文学创作实际的原创理论。作家格非在批评写作中尝试自觉融合学院派批评和作家批评,有学者评价说:“‘艺术为体,理论为用’的批评方式,却在为作家批评奠定学理基础的同时,也为当今人文关怀意识日益稀缺的学院派批评注入了一股耐人寻味的心魂之思。”⑱阎连科《发现小说》结合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实际和文化精神,以中外优秀现实主义小说经典为参照,总结出了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所追求真实在不同层面的内涵,提出了零因果、全因果、半因果、内因果等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建构情节的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他为当下小说创作指出了应该如何书写与创造真实的“神实主义”⑲方向。因而,就作家批评如何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本土化批评范式,增强文学批评对本土作品的阐释和引导方面来说,阎连科的《发现小说》为从事批评写作的作家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经验和范本。

①周思明《我们时代的批评家》[J],《文学自由谈》,2019年第4期。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③⑫[美]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第106页。

④⑤[法]阿尔贝·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赵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1页。

⑥[英]T.S.艾略特《批评的功能》[M],《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⑦⑩⑬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第198页,第176-177页。

⑧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⑨⑰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第10页。

⑪方土人《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⑭丁帆、王尧《建构生动有趣的全民阅读》[A],见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⑮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7页。

⑯[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批评的关系》[A],见[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M],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⑱叶立文《批评如何“小说”——以格非〈塞壬的歌声〉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 2期。

⑲阎连科《发现小说》[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