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 刘冬颖 高 旭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四大功能,这四种功能是一个密切联系、痛痒相关的有机整体,其前提、核心与关键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另外三种功能的直接表现、必要保障,所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定了大学教育的优劣成败。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形势下,中国大学也积极主动地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包括提供人才、科研、医疗、设备、生产、心理干预和志愿报务等方面的诸多支持。文学有记录时代、舒解紧张和疗愈心灵的特殊作用,齐心战“疫”,文学同行——文学可以发挥一种极为高效的作用。而大学,有着迅速调动人才、整合资源积累、延伸文化手臂的明显优势,国内众多高校先后发起了“文学抗疫”活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联合黑龙江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黑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率先在省内国内举办“文学声援武汉,真情告白祖国”原创文学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倡议全校广大师生、校友、家长、亲属“共同抗疫,爱国力行”,动员大家拿起笔来,“以黑龙江大学为圆心,以文学声援武汉为半径”,为祖国讴歌,为人民抒写。自“征集令”发出后,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校友、家长、家属迅速、热烈响应,应征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妙笔生花。至收稿截止日,共收到优质征文作品一千多件,既有文字作品,也有朗诵音频等作品,而体裁则涉及小说、剧本、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等。广大作者用个人真挚的情感观照这场战疫中的各个层面,共同书写和记录着百姓与英雄、平凡与伟大、个人与祖国。
这些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绿色时报》《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中国校园文学》《天津文学》《北方文学》《黑龙江教育》等纸媒和“学习强国”、腾讯网、网易新闻、手机搜狐网、百度APP、今日头条、凤凰网、香港商报、天眼新闻、一点资讯、看点快报等多家新媒体网站上,也有部分作品在各种传统舞台、新媒体平台上展演,或者获得多种征文奖励,这类活动引发了广泛的阅读、欣赏与热烈的关注、响应。系列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应用,强调科研服务社会,相关活动的特殊作用和良好反响至今仍在持续显现。
2020年3月3日,《黑龙江日报》以《大学生志愿者魏冕:我和爸妈并肩战疫情》为题,发表了魏冕的事迹: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魏冕的家乡依安县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全民抗疫。她的父亲魏岫岩是依龙镇民政助理,被任命为一检查站卡点负责人。母亲袁宝艳是庆丰村卫生所所长、村医、职业医师,是村里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魏冕看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她想,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当魏冕看到镇里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倡议书后,毅然决定当一名志愿者,与父母一道战疫情。
像魏冕一样,徐悦也主动担任了志愿者。她一直对家乡怀有深情,她的散文《再来一碗热干面》曾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这次抗疫征文,她写了一篇《我爱湖北》:
湖北有难,我深觉自己一定要发挥一点价值,要积极地参与到防疫工作当中,为防疫工程尽一份力。因此我主动前往社区报到,坚决服从社区的指挥。记得刚报到那天,我接手了大量文案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中午用餐时,一旁的阿姨将碗中的炸虾尽数拨到我的碗中,推说自己不爱吃这类食物,我微微一怔,推脱不过只好连连道谢。我明白,阿姨是在向我表达谢意,心底立时暖暖的……“封闭摸排”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却承载了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视如生命的责任。工作人员以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反复调查,做到不漏户、不谎报、全覆盖,是对居民负责,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居民传递心中的爱。
于己担责,于国担当,这些“90后”“00后”孩子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靳重跃在发表于《贵州日报》的《情牵江城 心系武汉》里说:“武汉,是典雅与发达齐飞的共存体,江水共长天一色的宜居地。”走出风雨战胜挫折的武汉,必是更为强大更为迷人的武汉。在全民抗疫的伟大斗争中,广大学子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和总结,迅速成熟,勇于担当,借助文字表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和黑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组织,缜密实施,专门组成包括活动领导、稿件编辑和推荐宣传的行动小组。在文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学生会协助下,这次活动顺利开展。
许多教师带头创作、踊跃投稿,高旭的《最美的彩虹图》、邹昊楠的《战“役”行动,与爱同行》、刘刚的《战疫情》等一大批教师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刘冬颖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飞雪迎春呼兰河》,采用的是一个“远取譬”的角度,视线有意偏开眼前的疫情,用萧红的坚强、呼兰河的坚强,来写中华民族的坚强:
春天,最后一次风雪漫卷时,我来到黑龙江哈尔滨的呼兰河口,想要感受萧红曾感受的冷。
想要真正理解作家萧红,我想,首先要来到呼兰河边,体会她所经历的寒冷。血脉里的牵挂……
已经3月了,虽然“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但飞雪冰封的呼兰河下,我听到了春天即将绿意流淌的声响。呼兰河儿女盼望的春天,很快就要来了……
春天不会停下脚步,苦难、困境包括眼前的疫情,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春天的到来春天的前进。林超然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居家琐记》也表达相同的信念:
这次,中国人民的表现,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
本地的疫情已降至“低风险等级”。我看到楼下有两个哥们儿隔着很远的距离,各自垂着半边口罩,边抽烟边热烈地聊天儿,这是好久不见的一幕了。
生活就快要回到从前的轨道上了,然后我们可以站在未来,回望和总结今天发生的一切。
文学声援活动是应用科研、实践教学真正与时代连接的生动、鲜活、高效的一次尝试,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大学的精神文化服务能力。一边推出成果,一边加强宣传,锻炼出了一支擅打硬仗的专业教师队伍。
“黑龙江大学”既是修饰语,又是中心词。广大校友用文学的方式及时、有力、深刻地回应与参与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大家团结一心,饱含深情地记录和见证这段特殊的历史,使之在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民族记忆中永久保留。
著名诗人、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杨河山在《爱,在心中永不磨灭》中说:“爱在大地上飞奔,翅膀在蓝空中翱翔。/在医院救治现场,无论死去的/与活着的病患/也会有爱,那厚厚的隔离服/和防护镜后面也会有爱,/他们的汗水和泪水——爱的源泉。/而子夜时分,又一批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他们每个人都会有爱。/爱比疫患更加强大持久/并且,在心中永不磨灭。”大学教授、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0级学生李枫的《我没去过武汉》写到:“我没去过武汉/武汉的男女老少/就是我房前屋后的邻居啊/哪有亲人受难不伸手的/虽然我不是医生/虽然我已退休/但我手中还有笔/挺起咱们共同的河山……武汉的春天/必会如约而至。”报社编审、黑龙江大学1981级进修生郑晓明在《中国必胜》中高举右拳:“面对艰苦的斗争,中华民族奏出交响,黄河的涛声就是见证。/面对严峻的考验,炎黄子孙挺起脊梁,巍巍昆仑是你伟岸的身影。/中国必胜,听那黄钟大吕!/中国必胜,看那雨后彩虹!”
写下《多想回到从前》的是1993届硕士毕业生雨洗荷香,包括她的母亲、妹妹、女儿等8名直系亲属都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满门“黑大人”。“一粒粒汉字就是天使的眼泪/一行行诗句化作诗人的血在流淌/如果可以 我要重启2020/美丽的大武汉摁下播放键/我的国我的家山河无恙”,这样的文字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不论是毕业有年的耄耋老人还是刚出母校校门的青年学子,都在努力讲好抗疫故事,深入挖掘典型事迹和感人场面,全心全力创作,抒发抗击疫情期间难以忘怀的坚守、携手并进的奋战、守望相助的关爱和万众一心的感奋。
文学声援活动甫一开始,黑龙江大学的家属、亲属们就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的创作很快就形成规模、形成影响。王宏波刊于《中国绿色时报》的报告文学作品《在严寒中守盼春天》,刊于《天津文学》的万字小说《于寂静中》,记录的是基层单位、寻常百姓动人的抗疫故事。张连明写接到“抗疫”任务就屏蔽了亲友联系一群人的《对亲友关闭朋友圈的人们》,先后在刊发于“首都文学”“视听与文化”“黑河宣传”等微信公众号。长诗《为我的祖国叫好》的作者张潮涌今年已69岁,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9级张嘉瑶同学的祖父。张潮涌的作品中写满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打败困难的必胜信心。
“林记出品”是近年崛起的、黑龙江省望奎县林姓一家人创办的家庭原创文学公众号,其创作表现已引起国内上百家媒体关注,在报刊公开发表作品的作者已达18人。疫情发生后,“林记出品”成员先后写作、发表了数十篇(首)抗疫文学作品。
疫情刚来时,78岁的孙守云的确有一些慌乱,慌乱是因为她听母亲说起过1911年鼠疫带给东北不忍目睹的惨状。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因为如今早已“换了人间”。家里米面油盐都够用,市场上物资也丰富,不用抢购不用囤积。“像往常一样,我该生豆芽儿生豆芽儿,该焅油梭子焅油梭子,该蒸馒头蒸馒头,该熬皮冻儿熬皮冻儿。”(《今年这个年》)处变不惊,一派从容,普通百姓的举动在疫情期间显示了一种无需言说的特别力量。①
作为“林记出品”成员之一的林日暖相信文学有一种奇特的安慰、疗伤作用,它会让人们的内心多些平和、镇定。她在总结“林记出品”的抗疫文学时,觉得一家人的这些文字,可以作为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次集体的祈福,一次深情的祝愿。
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疫,“武汉”成了最能牵动国人神经的名词,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承受着各个方面的的压力和损失,开创了人类史上千万人口城市的“史无前例”——封城了。高方牵挂着那个她从未踏足的城市,写下了一篇《遥寄黄鹤楼》。武汉是一座与她有着学术血缘的城市,早前她就听自己的博士导师说起桂子山求学的经历,也听他说起黄鹤楼上的暮色与晨光。这次疫情,让她深深地服膺于这座英雄的城市和那些义无反顾千里驰援的“逆行”战士们,并发出“一曲南歌子,谁是临江仙”的深情感慨。她许诺,未来定要去看一看如武汉精神一样高耸的黄鹤楼。
没有小故事,只有小作者。“文学声援武汉,真情告白祖国”在全体参与者共同努力下,它已是一篇不小的文章。除了奋战在前线的广大医护人员,还有更多的国人在后方祈福、发声、助力,这类公益活动就是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所有大学的一次努力一次行动一次奋进。它的重要性随着时光的演进,会像渐自打开的画幅一样,越来越形象,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深刻。
文学声援活动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好的成果,作为省内国内率先举办此类活动的高校,黑龙江大学无愧使命、积极作为,获得了兄弟院校的广泛赞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一活动密切了校园内外联系,展示了大学的人文力量,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活动紧密依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结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载体,形成立体化、一体化的工作体系,让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的主旋律、最强音。这样的活动是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是人文研究的生动素材,是大学生的人生课堂。“文学声援武汉,真情告白祖国”公益文化活动,应该即时总结,更应该持续关注和推广,因为它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已然远远超越了一场专题活动。
①林日暖《“林记出品”用文学声援“抗疫”》[N],《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