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于 霏
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思考,甚至有效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达到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巧妙选择相应的问题类型,使得相应的问题与小学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知识。本文将就趣味性问题、生活性问题、差异性问题三个问题类型入手,探究教师应如何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趣味性问题的引入可以为班级营造出一个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纵观很多小学数学课堂,部分教师在设计相应的问题时过分枯燥乏味,其问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定的情境来创设趣味性的问题,从而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趣味性的问题使得整个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聊,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被充分吸引,教师就能够有效地导入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问题过于脱离实际,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觉得难以解答,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基于上述情形,教师在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时,必须设置一些比较生活化的问题,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一种熟悉的心理,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自觉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及解答。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思考一下,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三角形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这一线索进行简单的思考。有的学生就可以举例:我们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三角尺就是三角形的,而且还有两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还会说:我在日常生活中吃到了一种叫三明治的食物,这种食物就是三角形的。此时,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肯定:“刚刚通过你们的思考,已经有效发现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你们回答得十分优秀。”这样,教师再向学生简单地讲解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以这样生活化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找到答案,还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熟悉感,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身的想法。
生活性问题比较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能有效地以熟悉的角度切入,理解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使得导入环节更加有效。
班级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从因材施教的相应理念出发,设计出一定的差异性问题,让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相应的导入问题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相应的小学数学知识,达到能力的进步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的知识时,就可以首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等相应因素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层次划分。其次,教师根据所划分的学生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由易到难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对于班上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提问:“对于黑板上所出示的图形,你能否将其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别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根据这些图形的规律,你能总结出相交与平行的具体概念吗?”对于数学基础比较优秀且愿意接受相应数学知识学习的学生,教师又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在观察完黑板上的图形后,请你回忆我们之前曾经学过的图形,你能思考出哪些图形中既蕴含着平行线,又包含着互相垂直的线吗?”这样一来,在学习《平行和相交》的相关知识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应目标,在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探究,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热情主动地投入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得课堂导入更具效率。
差异性问题能够照顾班上的全体学生,使得教师的导入环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定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手段。数学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教师要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其应用,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入环节就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相应的数学知识,使得数学学习过程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