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理论视角下小学教学课件的设计

2020-04-17 09:00宋嘉胜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件制作小学数学

宋嘉胜

摘   要:视觉传达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达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关注文本的传递,而且更注重接收信息者的情感所需和心理感受。借助视觉传达理论,既可以使教师重新认识课件的价值和内涵,又可以督促教师通过严选素材、合理建构画面以及设置教学引导等的课件设计策略提升课堂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体验的生成。

关键词:视觉传达理论;小学数学;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6-0039-0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小学课堂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包括音乐、图片、视频等非文字的信息,会比书本教材更加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和情感上的亲和力,因此,课件制作能力便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教学理念的普及,课件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在逐步提升。于是教师如何看待课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可尝试通过引入视觉传达理念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视觉传达理论视角下小学教学课件的重新定义

(一)视觉传达理论的概念

视觉传达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通过视觉通道传达给受众的理论。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视觉通道,一方面可以让儿童在生活中发现和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事物的属性和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可以让儿童在课堂中通过理解教材、教具等所包含的视觉符号,学会和掌握大量的生活常识和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视觉传达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将信息以及信息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视觉符号更加有效地传递给儿童的研究方法。

由于信息在视觉通道中的传递并非只是信息的“硬盘式传输”的过程,因此,视觉传达的目标不仅需要完成简单的视觉信息的传递,而且要给人以情感上的二度感染和满足,通过满足的实现,获得视觉上的沟通。所谓的“沟通”,就是建立在“媒介”和受众间的信息和情感的联系。视觉传达借助视觉符号使信息和情感能够跨越地域、种族、语言、文化的差异,使人获得一种心领神会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产生之后,可以使受众对“媒介”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促进对信息的进一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色彩、图形、图片等能够使儿童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这种“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又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与情感,并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视觉传达理论下课件的价值与内涵

教学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定义类似,可以看作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方式或策略进行编排和再现的教学媒介。

首先,相比传统的纸质教科书,课件在内容呈现和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课件所使用的素材在具体形态、形式和数量上不受篇幅的限制,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涉及到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梳理和编排,从而使教学富有更强的逻辑性或者主题性,以更利于教师的表达和学生的接受。

其次,课件作为视觉传达中的 “媒介”,它的作用不光是表现知识和技能,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是纸质书本难以企及的,因为课件可以通过使用丰富的图片、背景色彩或者视频促进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为例,一首古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它却往往包含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视觉素材(如视频短片、实景图片)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其含义之前,提供背景支撑,促进情境的生成,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最后,课件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中必然融合了教师的个性、认知与思维,也自然带有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课件所呈现的不光是文字、数字、公式、句段这些知识概念,还有教师所赋予它的思维品质、文化内涵,以及理性或感性、活泼或恬静、通俗或高雅的情感气质。

二、当前小学教学课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画面内容缺乏美感

首先,在教學实践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课件内容单调枯燥,缺少对色彩、图形、图案和图片的运用,从而使课件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类课件应用于教学中虽不一定会产生突出的消极影响,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件显得过于质朴而缺乏认知动力,难以进一步烘托教学情境,不能够完全体现课件应该有的价值。

其次,另一类型的课件则是五颜六色、错综复杂,它包含对图形、色彩等视觉信息的高密度堆叠。这样的课件不仅很难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而且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视觉负担,从而分散学生们的关注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情感态度缺失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使用网络中的模板,并通过学习和吸收来提升课件的表现力,优化内容呈现结构。但是有些生搬硬套的课件,往往不能够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匹配,其中过度渲染的色彩和夸张的动画使学生在学习中频繁“出戏”。因此,课件中呈现的信息若只是对教材的简单搬运,可能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情感沟通的基础,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引发无效关注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中,他们往往会涌现出各种奇思妙想。当绚丽的图片在课上呈现出来时,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呈现的部分信息进行关注,而其中很多信息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甚至在图片或者视频结束之后,学生仍然会沉浸在之前的“思维涟漪”中。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仍然奉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价值导向而忽略了课件的潜在价值。因此,教师课件设计的焦点不应该只局限在“知识点”的呈现上,而是应该围绕学生,注重构建学习目标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文化沟通,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情境。

三、视觉传达理论视角下小学教学课件的设计策略

设计并制作出有“态度”的课件需要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术和审美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能够重新认识课件价值,充分挖掘课件的潜力,帮助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

(一)严选素材

在互联网上,无论是课件模板还是课件中的图片、图案等,不仅数量十分庞大,而且质量良莠不齐,这都需要教师能够精挑细选。

首先,素材选择需要考虑素材的直观性和审美性。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有关人物职业的单词时,可以选择身着与之相关的职业装扮的人物图片,从而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建立视觉形象与单词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图片分辨率较低,或图形表达较为抽象,或图片内涵过深都不适宜进行教学展示。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情感认可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对教学课件中图片和图案的选择需要尽可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在不影响直观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选择较为精美的图片进行呈现和表达,从而使学生对教学过程能有较好的体验。

(二)合理建构画面

课件设计制作要满足视觉的协调性和内容的简明性,视觉的协调性体现在课件色彩的搭配和排版的设计上。其中色彩的搭配,需要教师了解基本的色彩冷暖、熟悉经典的配色方案,或者是联系教学主题设计课件的基本色调,可以选择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或者是互补色进行搭配。

首先,课件设计排版时需要调整好文字与图片(案)或者图片(案)与图片(案)的位置关系。教师需在板块分割和对位关系等方面做好协调,不能使同一张画面两端的视觉要素数量差异过大,从而导致学生视觉上的平衡感丧失,使其产生不安的心理情绪。

其次,課件内容的简洁清晰也很重要。教学内容的呈现不需要将课文内容全盘“搬”到课件上,而是应该简单明了,去掉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同时,在一页课件中不宜摆放过多的文字,以免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

(三)寓情于“景”

即使是最为华丽的课件模板,有时也不易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的沟通,因为课件的设计不在于精美的“外表”,而在于恰当的“表达”。恰当的“表达”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也要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符合。在视觉理论中,教师对课件中的各元素如色彩、图案、排版结构以及图片的运用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作用。

以色彩为例,色彩的感知往往最为直接,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并结合图形能够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容易受年龄、性格、经历等的影响。以一幅展示苹果概念的图片为例,一个红色的苹果传达的是甘甜和美味,充满诱惑力,而青色的苹果则容易给人以酸涩、未成熟的感觉。此外,色彩还具有相应的情感效应。一般来说,红、橙、黄的纯色会令人感到温暖,而蓝绿、蓝、蓝紫会令人感到寒冷。因此,课件中对色彩的选取最好来自儿童的生活,以更好地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如淡绿色能够让学生想到草原或田园的恬静,深蓝色能让学生想到大海的深邃。假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预设一些言语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联想,方可强化情感线索、激发情感表达。

(四)设置教学引导

教师在设计课件的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焦点是否能够保持在需要停留的位置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思维发散或者走神。

首先,通过信息有序编排来进行引导。人们通过视觉在一个画面中依次获取信息的顺序称之为视觉流程。在传统教学中,视觉流程是垂直的直线流程,而信息获取顺序呈直线向下,这较为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同时,视觉流程能十分简单利落地获取视觉信息,使用也最为广泛。但是如果全篇采用垂直的视觉流程,(下转第46页)(上接第41页)学生的视觉认知则会显得很机械,进而容易产生乏味和疲惫之感。比如展示公式推导,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折线视觉流程,而呈现思维导图,我们则可以采用曲线或者框架类型的视觉流程来对课件进行排版设计。其次,对于课件中视觉要素较多的画面进行展示的同时,教师需要在课件中设置标记或者符号进行突出或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尝试运用肢体或者是教具对需要学生注意的信息进行指示,避免学生注意力的离散。

除此之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在基本的需求之上,还有认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对认知需求的满足;对知识传达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对审美需求的满足;对事物产生联想通感之后能够有所顿悟,是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对于课件的设计,教师需要革新课堂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领会过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传递知识内容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并强化课堂体验,通过隐性的非语言沟通促进学习的生成与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冯斌斌,覃曼琳,王   艺.视觉传达的设计要素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王志军.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造型要素研究:色彩之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课件制作小学数学
任务型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究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幼儿课件制作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的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