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红
家校共育的核心和根本是“育”,只要有利于“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在教育问题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无论谁多做一点,都不要斤斤计较,因为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做法,都值得提倡。
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和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互补,缺一不可,学校和家庭各有侧重,不可以相互替代。如果非要划定“校内归老师,校外归家长”,老师负责什么,家长负责什么,虽然好像各有分工,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能絕对地划分出明确之责。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境,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虽然都有监管职责,但是更有着对孩子无限的关爱和期待,真正切块式的教育模式,古往今来从来不曾存在。
不仅如此,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只限于学校和家长,更在于全社会参与,包括公共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等,离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有必要提倡“有教无类”,无论是哪个环节,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和方法,都是对孩子教育的投入,都应该大加鼓励和提倡。
至于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的过节,其实都不影响老师和家长各自发挥作用。如果家长多做一点,能培养出个“爱迪生”,如果老师多做一点,能培养出一个“牛顿”,不都是令人欢喜的么?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某些环节的责任是对方的,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反而在相互的推脱中偏离了轨道,造成了孩子成长的悲剧,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为孩子的成长多考虑一点、多付出一点,教育的明天肯定更美好,家校携手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世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