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部山地区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关系模型构建

2020-04-17 14:49刘丹凤胡俊辉
对外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动城镇化河南省

刘丹凤 胡俊辉

[摘 要]河南省西部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较低。从分析河南省整体地形出发,提出区域划分的行政完整、地形、方位参照等原则对西部山地区进行范围界定,分析旅游和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从市场驱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构建山地区旅游与城镇化互动模型,为制定良性互动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山地旅游;城镇化;互动;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1-0085-05

Abstract: Henan western mountain area of province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but urbanization level is low.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overall terrain in Henan province ,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for the division of regional such as administrative complete, terrain, bearing reference to scope of the western hills, so as to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model for mountai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from the market driv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At last, this paper provide policyes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mountai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Mountain Tourism;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Model; Henan Province

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51.71%,增幅全国第一,然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西部山地区城镇化为47.67%,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为西部山地区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山地旅游发展模式、资源保护、生态安全、旅游城镇化等方面,关于两者之间互动模型的探讨较少。

一、河南省西部山地区区域划分

(一)河南省自然地理情况概况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自北向南依次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安阳—新乡—焦作沿线西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区,濮阳—新乡—郑州—漯河—安徽阜阳沿线东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平顶山—驻马店—淮河一线为淮河上游冲积平原区,西南部南阳所处为南阳盆地,其他地区为山地区;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四大流域;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和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2018年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5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7个;湿地总面积941.92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湿地公园41个;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基本上位于西部和南部。

(二)划分原则

1.行政完整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上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下级管理部门负责[4];区域划分不能出现多个管理机构,更不能出现区域交叉现象;同时区域的划分要便于对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及政策的落实。结合行政完整原则,旅游区域的界線划分应以行政界线为依据,体现唯一主体管理。考虑到当前数据统计的口径及收集难度,河南省旅游区域最小的单元以地级市行政边界所属范围。

2.地形原则

地形是决定旅游资源的先天条件,也决定当地旅游开发建设及游客的流向,不同的旅游特色体现不同的地形条件。旅游区域的划分应考虑将地形纳入,以体现整体旅游资源风貌,同时也便于上级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工作。当然,旅游区划分在考虑地形原则的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问题,尽量满足研究主体与地形在空间尺度上一致。

3.方位参照原则

对于旅游区方位的描述,往往均是选定特有参照对象,以此描述研究对象位于参照的东西南北位置,进而表达较为准确空间位置,符合人们对研究对象所处位置的空间感觉。方位参照往往选择行政地域、交通线路、河流、湖泊及山体等,在实际研究中基于政策的有效性和资料收集方便性,方位参照的确定不能过于精确化。

(三)划分结果

根据河南省的总体自然地势情况,在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宏观尺度(河南省西部),结合区域划分的行政完整、地形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方位参照为河南省境内的京广铁路线,西部即是京广铁路线以西的区域。河南西部山地区域包含洛阳、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南阳等六地市,具体包含行政辖区数量情况如表1。

二、河南省西部山地区旅游和城镇化现状

(一)西部山地区旅游业现状

河南省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文化遍及全省。西部山地区除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也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景区,根据景观特征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截至2018年,西部山地区共有带星级景区198个,其中4A级以上共80个,占全省177个4A级以上景区的45.16%;自然类景区40个,主要分布在山地区的卢氏、灵宝、栾川、嵩县、西峡、内乡、南召、武陟、济源等;人文类景区22个,主要分布在地级市洛阳和南阳。

除了旅游景区之外,区内还有丰富的古村落,体现着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传统村落目录河南省共计195个村,西部山地区占91个。同时该区还有21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1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71个省级特色旅游村,10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在丰富旅游资源的促使下,近五年(2014—2018),西部山地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稳步增长,如表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地促进了当地城镇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西部山地区旅游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忽略自身特色的内涵挖掘,不注重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重构,破坏地域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层次较低,交通和通讯设施发展滞后,景区缺乏人文关怀等突出问题。

(二)西部山地区城镇化现状

河南省西部山地区涉及6个地级市,37个县(县级市),535个乡镇,13443个乡村,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河谷平原、河流两岸或者矿产资源开采区。2018年,该区城镇人口1159万人,城镇化47.67%,地区生产总值148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2%,是2010年的1.5倍,三次产业结构为8.03:48.10:43.87较2010年的11.07:62.09:26.84有所优化;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35758元,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954.75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18.38%,32.75%。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山地区城镇化发展有利地支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深入分析发现,近五年的城镇化水平一直维持在47%左右,没有突破河南省平均水平,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区内城镇定位模糊、小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建设滞后等导致。另一方面是该區域旅游业对城镇化的带动性并不突出亟需加强。

三、河南省西部山地区旅游与城镇化互动机制分析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是由产业发展推动的,产业良性发展反哺城镇化进程,两者共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城镇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加速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提高意味着更多的经济、人口、文化等要素的集聚,带来较为突出的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居民回归田园的诉求更为迫切,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城镇化对旅游业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主要从旅游品牌市场推广、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新产业体系构建、环境保护、政府管控能力、旅游企业长远发展等方面施加影响。

1.有助于旅游品牌市场推广

城镇化的提高意味着城镇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城镇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服务相关设施。一方面,城镇有足够的财力做好本地旅游业的向外推广(如焦作云台山、栾川老君山等在郑州等其他地市的推广)。另一方面能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通讯(无线网络)等设施与环境,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增强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认同感,利于旅游知名度的提升。

2.促进旅游服务设施不断丰富完善

城镇化提高最直接的就是为旅游业带来资金、技术、人口等方面的要素并加强这些要素的流动,并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保证旅游目的地市政、交通、防灾、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住宿、餐饮、购物等场所的建设与完善。技术能加强景区防灾体系(应急通讯、应急疏散等)、多样化体验(声音提升水的高度等)、基础等设施施工建设。人口主要指游客,城镇化提高带来的是居民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这能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旅游目的地基础服务设施的扩建及整治,以满足高峰人流量的需要。

3.促进旅游产业体系构建

城镇化带来城市居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及对自然的极度渴望,而山地区旅游目的地大部分以单一的旅游项目为主。一方面,居民游玩之后再来第二次的愿望并不迫切,除非具有特别优质服务或者出发地与目的地相距较近。另一方面单一的游玩项目往往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游玩之后基本上会选择离开,景区不会有第二次创收。因此,旅游目的地应积极结合地域自然、人文及城镇发展的社会背景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手工加工体验类、农耕体验类等),将“过境游客”转变为“滞留游客”。

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促进环境保护是基于城镇居民对精神体验的高要求,期望的是看到旅游目的地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而不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空气污浊的环境。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根本要求之一降低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地所处于区域的环境保护,禁止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环境有危害的工业产业,同时增强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内部环境的日常维护,及时处理游客游玩产生的废弃物,为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游玩场所。

5.促进政府、旅游开发企业管控能力提升

城镇化对旅游促进作用的体现根本在于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对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等管控制度、体制等的提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开展旅游业发展规划、研判市场需求及时指定旅游发展政策、招商引资等。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企业结合政府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旅游目的地定位、深度挖掘设计旅游新产品和制定人才引进、从业服务人员素质提升、应急处置、基础建设等管控制度。

(二)山地区旅游业反哺城镇化进程

1.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民结合当地旅游业自主创业并获取收入,如开设农家乐、种植特色农产品和经营住宿、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其二,参与到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过程,任职于旅游开发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如环卫、基础维修、服务和管理的岗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创造旅游新载体和新业态,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就近择业问题。

2.优化产业结构

城市经济学理论指出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各地方政府均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狭义上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按照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积极发展旅游业以此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以此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广义上将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的产业,包含农业(指种植业)、林业、工业、草原等旅游,此时旅游产业不但增加了旅游收入,也促使农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和工业不断研发新的关联产业,增加了该部门的收入,以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进程。

3.促进城镇服务设施建设

随着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景区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势必要求城镇具备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小乡镇,服务设施往往不能满足发展旅游业的要求,然而这里未来将是人们向往的热点旅游目的地,这将会促使本地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餐饮住宿、基本商业、市政基础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快其城镇化进程。

4.促进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居民在野外旅游目的地游玩之后回歸城镇会增强其对城市绿色的渴望,特别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对健康、绿色、生态、宜居理念的关注增强,在城市内部或者郊区就近发展旅游,建设生态旅游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构建城区生态网络,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主流趋势。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为城市提供氧源。另一方面可为居民日常提供休闲、健身、娱乐等缓解精神压力的场所,缓解城市问题,同时降低居民开车自驾游,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旅游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效应的发挥也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从而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山地区旅游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模型

通过对山地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分析,可知两者良性互动的核心在于市场驱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要素的互动以及地方政府宏观的管控和旅游开发企业的响应反馈,据此构建互动机制模型,如图所示。市场驱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作为互动的动力源,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作为互动的“润滑剂”,共同保障山地区旅游和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四、结语

山地区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关系模型为分析两者之间内在作用提供了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及城乡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两者之间互动良性发展需重新审视,宜本着“政府宏观把握、企业具体实施、居民积极参与”的思路,重点从编制空间规划、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打造旅游新业态、强化设施保障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制定协同发展对策,这将是今后重点关注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叶星寒,陈晓红.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3):18-22.

[2]姜辽,张述林.国内外山地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3-87.

[3]王蕾,刘兴双.旅游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市场论坛,2014(9):83-85.

[4]胡俊辉,刘丹凤.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研究[J].对外经贸,2017(1):83-85,160.

[5]戚瑞静.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6]刘兰.贫困地区旅游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0).

[7]徐琼,程慧.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0).

(责任编辑:顾晓滨 董博雯)

猜你喜欢
互动城镇化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