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居田 朱利霞
[摘 要] 高校在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视,导致同学们争当困难生的现象在高校中蔓延,并且必然会逐渐淡化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高校应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养成教育、励志教育和精神帮扶,持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58-02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明确要求把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到“十大育人体系”,并提出了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探索把扶困与扶智及扶困与扶志相结合。这需要大力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确立“资助育人,德育第一”的资助理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塑造大学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挠的顽固意志;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持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为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失学奠定了非常充实的基础。然而,虽然高校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经济资助,但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视,导致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当困难生的现象在高校中蔓延,并且必然会逐渐淡化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无形中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庸人。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在高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在现在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功利心理,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或者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并不可以真正地体现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部分学生在获得助学贷款后不主动按期还款,或恶意拖欠,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2 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困难学生得到国家资助之后缺乏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认为自己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获得国家资助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据分析,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自由化和反叛化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造成恶劣影响,学生们摒弃了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对物质的追求太强烈,缺乏感恩之心,没有意识到也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不会感激外面的世界[1]。
3 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现在高校普遍执行的学生资助体系中,学生一旦通过困难认定,被确定困难等级,便会根据名额分配情况,顺次获得助学金。?这就给学生一个错觉,他们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而是通过一些途径提高自己的困难等级便可以获得或更多的获得国家资助,造成的影响就是人人争做困难生。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慢慢地失去自立自强的勇气和动力。此外,目前高校主要为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而对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关注较少。
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普遍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并探索出一些效果较好的工作策略。
1 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通过开展能够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的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逐渐地营造校园文化的诚信氛围,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学生的诚信理念,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位的是要从基础的认知方面来指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自行体会诚信是培育诚信意识的前提。通过开展阅读、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诚信,将诚信转化为一种自我意识,一种自发的没有任何外在影响的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本质和内在意义,诚信与道德的关系、诚信与大学生健康发展并成才的关系,自觉地努力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大学生;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做人理念,动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自发地进行诚信实践,坚定树立诚信为做人之本、操守为做人之重,诚实守信光荣无比、背信弃义可耻非常的信誉观念和道德理念。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并以诚信对待别人、以诚信对待学习及工作、以诚信安身立命,把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诚信大学生,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2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透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绝不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要引导学生知恩图报,发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别人所给予自己的恩惠;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提升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第一位的要从情感方面培养学生。感恩教育是一种内在的素质教育和情感互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真挚的感情触动学生的感情,以真实的故事感动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于感恩的认知并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以诚信、感恩作为立身之本,做到知恩图报。其次,要从感恩实践上引导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拥有感恩意识,受到恩惠记在心里,并在适当的时候把感恩付诸行动。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和活动,如在学生信贷、资助、文明养成等各项日常管理之中落实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应该学会认知受到的恩惠、予以回报及承担责任。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一直都在享受父母、老师、学校及社会所给予自己的恩惠,对于这一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应对。懂得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来融化内心的自私、冷漠及自卑,培养团结友善、乐于奉献的品格,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3 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当代大学生是国之未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讲文明树新风,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消除弊端,自力更生,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要把高校建设成为这样一个多功能性的场所,可以供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成为开展学生基本文明教育、养成文明习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的教育基地,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分辨是非,通过平时的点滴积累,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从意识形态中真正了解自己,重塑自己,并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有利于文明养成的教育活动,将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教育、学风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浅到深,分阶段、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使学生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形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整体素质,进一步改善学风和班风,形成文明立身和文明工作的良好品行;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宽容、谦卑、诚信的态度和温文尔雅、热情友善的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人人讲文明,處处有文明”的高校人文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取得成绩和成功。
4 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是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也是达成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扶贫先扶志,应当着力在消除精神贫困上下功夫,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通过教育指导,目标鼓励和价值澄清,使大学生放弃依赖父母、不劳而食、投机钻营、坐收其利的粗俗化学习、生活及工作理念和自甘堕落、毫无斗志的精神上的贫困,培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2]。?要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特别是对于那些争当困难生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鞭策,要培养困难生人穷志不穷、勇于脱贫的昂扬斗志。高校要深挖一批励志典型,对于优秀大学生的励志事迹,要给予积极宣传,引导大学生推崇典型,学习先进,努力成为模范;鼓励大学生自立自强,提高素质,为社会做贡献。
5 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强化情感关怀
精神帮扶需要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情感关怀,而情感关怀要能够正确的把握困难生的心理特点,在过程中尊重学生,注意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使命感。辅导员每学期要与每一个困难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谈话,充分了解他们的困难情况,并给他们介绍最新的国家、学校资助政策。每年冬天为困难学生量身定做御寒服装,把爱心送到困难学生手中,让学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期间走访困难学生,走访对象包括被学校确定为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孤儿和其他特殊困难情况的学生,全面了解其家庭的困难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三 结语
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高校应长期努力,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提升资助育人水准,建立把物质资助、道德渗透、能力扩展、精神勉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并长期坚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养成教育、励志教育和精神帮扶,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立意识和文明素养,形成 “解决困难—教育培养—学生成才—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珺.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教育对策[J]. 科技视界,2013(23):98-98.
[2]喻跃龙, 黄飞.论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7(5):49-51.
(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