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从“学科+”到“完整育人”

2020-04-17 08:54朱爱华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奠基融通载体

编者按

具有百年历史的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提出了“跨界学习,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跨界学习项目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研制了一套跨界学习指南;探索了五类实施策略——内容融通、活动统整、物型重构、换位体验、联通生活;建构了12门“学科+”教学思维载体样式;研发了60多组跨界整合式课程群等课程载体范式;创设了100多个“大成小秀”活动平台;探究出关注兴趣值、方法值、意义值的跨界学习评价体系。

本期专栏,朱爱华校长撰文《跨界学习:从“学科+”到“完整育人”》,为我们阐述了跨界学习理念的缘起、意涵特征及有效载体等。后三篇文章分别呈现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科+”实践探索课例,以飨读者。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01年,门前悠悠千年泮池水,园内巍巍明代大成殿。大成文化,千年传承,百年积淀,为学校“跨界学习,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这一育人理念提供着宝贵滋养。

一、为什么选择跨界学习

1.源于对完整育人的深刻理解

众所周知,国家要求我们所要“立德树人”的“人”是一个完整生长的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这是因为儿童是完整的人,生活是不分学科的,自然和社会均是全息的,儿童的全面成长需要我们拥有完整的教育视域,即“完整育人”,我们将此理念定位为“大成教育”(见图1)。同时通过实践寻觅到支撑这种“完整育人”的主要路径,那就是“跨界学习”。因此,这项“跨界学习,奠基大成”的项目通过20多年的探索成为行之有效的路径,我们通过助力“跨界整合式学习”,努力为儿童的大成人生奠基。

2.源于对教育弊端的深度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钱学森老人的“惊天之问”抛给了所有的中国教育人。其实人尽皆知,创新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需要我们有完整性视域、求异性思维。而当下教育存在的思维线性化、资源碎片化、能力单一化等弊端,显然无法保证儿童的完整学习,自然无法促成完整性视域、求异性思维的培植,更无谈使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整体融通的思维观,完整地面对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植教师的综合性思维,激活教师的大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持续自觉发展;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寻找课程内容的最佳整合点,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3.源于对相关理论的深度研习

我们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中、在中医整体哲学观中获得启迪,国外也有很多理论给我们启发,比如系统论、协同学、突变论、模块说,以及美国的现代教育课程专家小威廉·多尔的“混沌学”等。

其中“美第奇效应”则从“整体观之”一词引导我们走向“跨界聚焦”: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汇点上,最容易爆发灵感、产生创意、出现突破。而实现交汇的基本前提在于“跨界”。

因此,我们以为只有真正占据“素养整合点”“学科跨界点”,基于“国家课程”,奏响“跨界整合”三部曲(解构—重构—结构)实施“学科+”理念,引导学生跨界学习,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整体思维、融通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真正完整的人。

正因为此,通过20多年的长期实践,从“语文+”

—“学科+”—跨界整合—跨界学习,一路走来,跨界学习的本质、实施及效能成为我们探索观照的主体。

二、跨界学习的意涵特征

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一般为“模糊无界—精分有界—上位无界”。所谓界,那是一个暂时的间隔存在,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移除、消弭、融通间隔,形成完整认知和整体视域。而在过程中,跨界学习乃是不可或缺的路径。为此,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

跨界:兼具打通学科、融通知识、联通时空、变通角色、贯通生活之意,可助推整合思维、促成复合行为、产生聚合效应。

跨界学习:所谓跨界学习,是指跨越边界、整合融通的学习方式,是助推儿童完整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即根据学习(价值)主题,跨越学科、时空、身份、文化等边界,以“跨界整合”为主要策略,以“学科+”为思维载体,以“跨界整合微課程”为课程载体,对学科知识、儿童生活及社会体验进行适度统整与融通,使儿童学习成为完整学习。它具有主题性、开放性、整合性、情境性、创生性、主体性、适合性等特征。

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教育是引导儿童走向大成的奠基阶段。“跨界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智慧,朝向儿童完整生长的未来,体现整体思维观,其实质是开放学生视野,构造学习内容的交叉地带,引导儿童跨界整合、自主创生,助推其“系统性思维—结构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生长,从而实现完整育人、成己成人,为走向大成人生奠基。

三、跨界学习的有效载体

1.思维载体:学科+

跨界整合的关键在于跨界思维的突破与整合能力的形成。笔者从1997年开始尝试“语文+”(《打通学科关节,发挥联通效应》,《江苏教育》1999年4月),及至后来推广至全校各门学科的“学科+”。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国家课程优质校本化”的重要载体路径。

所谓“学科+”,即围绕一个主题,基于本学科,超越本学科,遴选提取其他相关因素加以融通整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更具价值的新整体(见图2)。

2.课程载体:跨界整合微课程

“学科+”思维的运用直接引发“师本微课程”的诞生,这成为跨界学习的另一个有效载体—跨界整合式微课程。

一是教师研发“师本课程”。所谓师本课程是指教师个人依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特别是基于国家课程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运用“学科+”方式研发的跨界主题微课程。这是一种赋权增能,我们通过“任务驱动—拔节共享—自主编写—专家论证—价值认同”的过程,助推教师研制师本课程,助益专业自觉持续成长。

猜你喜欢
奠基融通载体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悼童老
什么是绥芬河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练就一手好字 奠基幸福人生——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拓展型课程“一手硬笔好字”实践研究
沙赫特:现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奠基者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