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作文教学实用观探析

2020-04-16 12:50郭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半农命题作文

郭斌

刘半农(1891年—1934年),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早期研究语文学的著名学者,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18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应用文之教授》,是刘半农在北京大学预科进行国文教改试验的一份报告,被认为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一篇作文教学论。“五四”以后,国文国语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部分,有许多条款是参照刘半农的试验成果制订的,可见其分量之重、影响之深。这份报告集中反映了刘半农的作文教学实用观,不仅对当时的写作教学起到了点拨症结、指明方向、明确做法的作用,而且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与改革也同样具有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刘氏基本观点:实事求是

刘半农不说“作文”,而说“应用文”;不说“国文之教授”,而说“应用文之教授”,原因其实是不难揣测的,那就是要表达他对国文和作文教学应当指向实用的旗帜鲜明的态度。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依托《新青年》而进行的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文化先驱行动,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的刘半农试图通过唤醒社会中上阶层对文学、文化改良的识见,以达到“把一个具体的核心给大家看了,引着大家向它走”[1]的变革目的。刘半农两次国文教学经历,又使他把倡导白话文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基层,希望“把人类生存和社会结合的原理,渐渐的灌输到学生脑筋里去”[2],引导学生写出性灵的、真实的、适用的文字。

1916年秋季,刘半农任上海实业学校和上海中华铁路学校国文教员。在上海任教期间,讲的都是“子曰诗云”之类的内容,让学生写的也是“新八股”式的作文。在他看来,上海的教学经历与时代严重脱轨,现实的教学和他心中的教学理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一冲突为他次年北上后倡导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视角,也坚定了他“务求找出个‘真字来”[3]的信心和决心。1917年秋季,刘半农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因为北京大学自由的人文氛围,他便有意识地进行教材和教法等方面的大胆革新,在作文教学中竭力推行实用主义理念,以教改试验及其积极成果呼应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建设。

《应用文之教授》说:“只求在短时期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更作一最简括之语曰,‘实事求是。”[4]这段话明确提出了他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观点,即实事求是。刘半农在文中质问:“现在学校中的生徒,将来是否个个要做文学家?有无例外?”“与著围棋、打诗钟价值相等的新八股,是否为人人必受之教育?”[5]他是从当时存在的两个现象作出自己的反思和呼吁的,一是学生能写“今夫”“且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之类的滥调作文,却不会写或者不屑写“通畅之家信”。走上社会后,学法政的毕业生不能拟公文,学商业的毕业生不能订合同。二是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走上社会,“却能做些非驴非马的小说诗词,在报纸上杂志上出丑”[6]。

被《初中国文读本》选为课文的《应用文及其作法》,是刘半农1933年应中华书局特约而撰写的一篇有关作文方法和文体知识的文章。在文中,刘半农对学生作文写作作了“情信”和“词巧”两个方面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在具体写作指导层面上对“实事求是”教学观的进一步解读和细化。对于“情信”,刘半农解释为:“话要老老实实地说,记载事实要力求真确,不可文胜于质;表示意见要合乎人情世事,不可随便乱说,不可强词夺理;抒发情感要适合于本身之所宜,不可矫揉造作,不可无病而呻。”[7]即作文写作应讲究真实、适当、自然,力戒虚假、夸大、做作。对于“词巧”,刘半农提出“明”“达”“切”“当”四个字的要求。明,指文字的条理、层次等要明白;达,指文字要通顺畅达;切,指文字要切合中心;当,指文字要详略得当。

当然,“词巧”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因为既然是“巧”,就必然有人为雕琢的痕迹,然而,“明”“达”“切”“当”这四个字,却准确无误地道出了作文语言写作的特质和规范。其实也可以说,这四个字更是道出了作文实用写作的整体要求,它们完全可以超越语词范畴的限定,而作为写作诸如选材、切题、布局、语言等所有方面的宏观指南。

劉半农作为一位敏感而睿智的学者,以他对作文教学现状的体察,在对白话文运动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的同时,把自身置于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改革的试验与推广之中,体现了他在教育改革领域的首倡意识,更体现了他致力于民族未来发展的勇气和精神。

二、刘氏主要指向:“换汤换药”

自1904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以后的十多年间,作文教学相比较以往,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一些带有资产阶级新文化特质的变化,但在刘半农看来,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行的是“换汤不换药”的敷衍主义,作文的教与学、形式和内容还没有真正脱离科举的旧轨道。所以,他在《应用文之教授》中主要从选文标准、注意事项、命题方式等三个方面,讲述了颠覆作文教学现状、推进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并以“我苟消耗青年学子之光阴于无用之地,我必入地狱”[8]的誓言,表明不让学生受到“毒菌侵害”,让学生学有所用的信念和决心。

1.选文标准

这里的“选文”属于教材层面。刘半农特别重视教科书选文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影响,他认为教科书选文以及对此展开的教学,“其实都是个‘作字的预备而已”[9]。他对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认为教科书不应该选思想顽固、意兴枯索、故作深奥的文章,应该选文笔自然、思想学说适于现代生活或世界潮流、内容与学生所专习的科目有关的文章。

从刘半农列出的“不选”的种类看,充斥于当时教科书的是带有封建毒素或余毒的文言文(“五四”以前的国文教科书选文基本上是文言文),这些选文以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面目,散发着“保存固有之道德”的陈腐气息,试图继续对学生进行灌输与钳制。所以,刘半农把矛头首先对准教科书选文,实际上就是想从根本上清除拦在作文教学改革面前的一大障碍。刘半农把这些选文比喻为“蚕吃的坏桑叶”,“吃了坏的,也要害瘟病”[10],主张代之以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文化作品,从而让学生在品味与效仿中,完成作文写作的文体、文风和文旨的根本性转变。

2.注意事项

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刘半农制定了12个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悟。这些对学生写作产生正面影响的提示,促动了学生在接受写作信息和建议过程中,有意识地纠正以前的写法,吸纳新的写法,最终写出本质上异于“新八股”的作文。

如“作文要有独立的精神、阔大的眼光”“以记事明畅、说理透彻为习文第一要旨”“下笔时应先将全篇大意想定,勿做一句想一句、做一段想一段”“时时注意字义安适与否,文法妥协与否,意义与论理学相悖与否”“勿作滥调,勿作无谓之套语……凡古文家、四六家、八股家之恶习,宜一概避去”[11]等注意事项,从人格要求、文体特征、谋篇布局、逻辑性、语言等角度,在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知晓并掌握作文写作的内部规律与外在手段,确立了作文教学以真实和适用为旨归的主要指导策略,这在当时确实是高瞻远瞩、新人耳目的创举。另外,刘半农还就一些细微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提出要求,如标题要清楚明了,要分段写作,首尾要匀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等。

3.命题方式

“五四”以前的作文命题,如“王安石论”“爱菊说”“爱竹说”“郭子仪单骑赴会论”“岳武穆奉诏班师论”等,既陈旧又空泛,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热情,学生勉强而写,结果不是套话连篇,就是废话成串;不是无中生有,就是无病呻吟。

鉴于此,刘半农一反老套僵化的命题方式,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多种实际需要着眼,设计了包括命题作文在内的12种不同的作文命题方式,如:说一段文字,让学生书面复述;把一篇韵文改为一篇不讲格律的自由文章;把一段简短的文字扩展为一篇文章;把一篇冗长的文章缩减为一篇短文;修改语句不通或脉络混乱的文章;指定一本书或一本书中的一部分,要求写读书笔记或书评;进行某一话题的比较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写一篇小论文;通过实地观察、研习,写实验报告、评论文、通知启事、辩论稿、商业通信、合同,等等。

这些命题源于刘半农坚持的“文字这样东西,以适于实用为唯一要义”[12]“便是普通的中小学校,也未尝不是职业教育”[13]的实用教学理念,涵盖了学生一生可能遇到的運用语文工具的绝大多数交流形式,同时也相当全面地考查了学生运用文字以表情达意的多方面的技能和技巧。

三、刘氏作文观的当下思考

一百年过去了,刘半农关于作文实用教学的观点与举措,与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与设计,如果做一个两相比对的话,可以发现,两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没有专门的章节谈作文教学,18个学习任务群中也没有单独的写作任务群,但关于作文实用教学或者与作文实用教学相关联的要求却贯穿《课标》始终。

如“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的“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14],……“学习任务群18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中的“整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15],这些设计体现了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应用写作能力的要求,同时从知识、思维、表达三个方面满足了学生对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追求。

《课标》中的这些安排,与刘半农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以广泛应用于社会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实用观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半农对作文教学基于全体性、实用性的观念是卓越的,因其客观性和一般性,而能经受历史的考验并让后来的语文教育从中得到启发。当然,当前的指向普及性与应用性的作文教学以及与其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想收到正常和整体性开展的效果,还是面临一些障碍或阻碍的。但是,在当今更多共识、更多集体行动的形势下,所有障碍或阻碍的清除也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现就其中两项作一些思考。

1.关于课文

陈隆升对人教版等7套现行教材(含初高中)中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篇目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实用文仅占总篇数的15.3%[16]。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了绝对多数。蔡元培在《〈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序》中说:“吾人之治国文,则教者之所授,学者之所诵,模范文若干首已耳。而此等模范文,又大率偏于文学性质,不必悉合乎论理者。于是学者不知其所以然,而泛泛然模仿之,教者亦不言其所以然,而泛泛然评改之,直如取埃及木乃伊而相与为表面之赏鉴,又奚怪乎中学毕业而国文尚在似通非通之境也。”[17]一语道出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居主要地位而弱化学生逻辑思维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弊端。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把教材中实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各自数量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对半开),从而真正发挥课文促进作文实用教学的“例子”作用。

2.关于写作

目前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学生各类文体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记叙文写不好,议论文写不好,新闻报道、演讲稿、学习总结、申请书等也写不好,刘半农所提出的“明”“达”“切”“当”四字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当前的作文教学要在中心明确、脉络清晰、文句通顺等实用性的基础等级训练上下足功夫,同时要顾及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二是命题导向存在偏差。主要偏差有:命题形式固化,某一种命题形式有时一训练就是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一个学段;命题意图难判,任务不明确,在审题和思路初始打开上给学生设置了较大的障碍;命题取向单一,未能做到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同时关注。其实,学生作文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命题决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命题做到了“实事求是”,学生作文的现状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解决当前作文命题出现的问题,途径有很多,到《应用文之教授》中寻找答案、寻找启示,也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总之,只有遵循明了化、多元化、实用性的原则,作文命题才会走向正轨,也才会带动作文教学朝向实用目标的真正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12][13]刘半农.老实说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47,109,47.

[3]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589.

[4][5][6][8][9][10][11]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上)[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0~68.

[7]刘半农.半农杂文二集[M].上海:良友文库,1935:367~368.

[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31.

[16]何源.“文质”应一律“兼美”吗[J].语文建设,2018(10).

[17]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7.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民国时期中学作文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编号:2017JK12-L22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刘半农命题作文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刘半农的“喜诙谐”
刘半农和他的“她”
刘半农“找骂”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