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 陆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1],童话是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一种文体。为更好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接受心理,契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需要,童话故事若要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须经过专业的“加工”。本文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探究低年级童话选文改编的策略。
一、精简情节,缩减篇幅
《小蝌蚪找妈妈》是方慧珍、盛璐德合作创作的一则科学童话,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59年5月首次出版,后多次修订再版[2]。故事由一群小蝌蚪看到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游水引发它们想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展开。在“寻亲”过程中,小蝌蚪遇到池塘中的各路“居民”,通过不断“试误”探索,最终揭开了青蛙妈妈的神秘面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科学知识内涵。笔者将原文情节作梳理,图示如下:
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原作有1000多字,编者对情节作了裁剪,篇幅压缩为300字左右,统编本课文情节如下:
对比图1、图2发现,编者对故事情节作了如下裁剪:一是略去了故事开头一段情节——青蛙妈妈在泥洞里睡了一个冬天醒来,生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卵,这群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二是将原文中小蝌蚪三次“寻亲”的误会(将“大金鱼”“螃蟹”“大乌龟”误认作“妈妈”),删减为一次误会(将“乌龟”误认作“妈妈”)。编者通过裁剪使复杂情节简单化,篇幅得以大幅缩减,成为短小精悍的课文,有助于减少生字量,减轻儿童的记忆负担,又不失童话的韵味,契合儿童认识生活和世界的方式,易引发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双线并进,间隔反复
故事原文依小蝌蚪在“寻亲”过程中因形似而产生并消解误会这条线索展开;至于小蝌蚪自身体形的变化,是在找到妈媽之后,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呈现。从图2可知,课文改编为双线,一条线是小蝌蚪自身形体的变化,另一条线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两条线索交织推进,三次用了“过了几天”,把“寻亲”过程拉长,渗透小蝌蚪生长变化的知识,又运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保持情节的连续,使全文浑然一体,妙趣横生。兹辑录典型语段,列表如下:
从表1看出,编者将青蛙妈妈的答语拆分成4句话,分别置于第二、三、四、六自然段之首,其中前三处间隔反复,最后一处有所变化。这样改编有两个好处:第一,避免因故情节大幅删减而造成生硬灌输科学知识状况的出现。儿童文学专家王泉根指出:“我们不否认童话作品中包含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但这不是童话作品的第一要务。”[3]编者通过线索的切换和增添,使故事情节的推进与知识的渗透之间形成恰到好处的张力,呈现科学童话所独有的理趣和美感。
第二,通过间隔反复手法的运用,使行文在重复中有变化,语言浅显易懂,使故事情节的推进富有节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易于激发儿童朗读、讲故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三、字斟句酌,润饰文字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须文质兼美,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典范。为此,编者苦心孤诣地对原文的语言文字作了锤炼润饰,使行文变得简洁而又浅近,生动而又形象。笔者辑录3组语段作比较。
语段1是对小蝌蚪外形和游泳姿态的描述。编者将原文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把原句中“大脑袋”“长尾巴”改为“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用了两个叠词,使句子变得明快活泼,读起来有节奏感,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语段2是描写青蛙妈妈的外形。编者把颜色词“白白”“绿”改为偏正式合成词“雪白”“碧绿”,色彩鲜明。编者连用三个动宾短语,由后背到前胸再到头顶,寥寥几笔,使青蛙的形象跃然纸上;动词“鼓”凸显青蛙大眼睛的灵动。
语段3是描写小青蛙的动作。原文以“跳”字概括小青蛙的动作,而编者将这一瞬间的跳跃分解为“蹬”“跳”“蹦”三个连贯动作,既丰富了语言,又易触发儿童的想象,获得切身体会,赋予小青蛙以动态美。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4]编者在改编时,选用了多组精准的动词和色彩艳丽的词语,契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心理。
选文改编是语文教材编者所承担的一项专业职责,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小蝌蚪找妈妈》案例中,编者通过精简情节、缩减篇幅,改单线发展为双线并进,运用间隔反复,润饰文字等手段进行再创作,成功完成了改编任务,其改编策略值得总结和借鉴。
诚然,该选文改编仍有完善的空间,如可适当保留写景语句,原文开头“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柳树上长出了绿色的叶子”,分别从感觉、视觉角度描写了春景,营造出富于美感的童话世界;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险欲望,原文一波三折的情节能“投其所好”,但课文中小蝌蚪只经历一次误会就找到妈妈,其“寻亲之路”未免平顺了点,可增一次“试误”经历,添一点探索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方惠珍,盛璐德.小蝌蚪找妈妈[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3]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17.
[4]蔡淑兰.论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