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丁华 刘国静
【摘要】曾经统治过中国近三百年,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清王朝的第三大民族——满族,经过彻底的汉化很多方面已经与汉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民族特色已不再凸显,然而满族作为独特的存在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八旗兵后裔聚居地里城大院为视阈,对里城大院文化认同及其民族特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开封;里城大院;文化保护;满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满族的起源及里城大院的变迁
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关于满族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初天降三仙女浴於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库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库伦后生一男。[1]姓爱新觉罗,名布库哩雍顺。
满族夺取政权后,为防止民众叛乱,在各地设置驻防满兵。开封作为清朝河南首府、战略要地,不容忽视。于是“蒙古马兵六百名,鸟枪兵两百名,驻扎开封府”。[2]因驻防满城在开封城西北部,故又称里城。
驻防旗人享有诸多特权,如免除差徭、粮草、布匹的义务,靠披甲食粮养赡,生活压力小。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退位。虽有“满蒙回藏待遇之条件”的约定,但饷银有限,驻防旗人生活紧张。
1922年,冯玉祥遣散旗营,大院居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一部分进入郑州豫丰纱厂工作,艰难谋生;另一部分进入陈留等地务农,糊口度日。不少人以“刮盐土、熬硝碱,卖煤土”[3]为生,生活较以前一落千丈。由于满族人习惯了政府供给,没有一技之长,同时加上种族歧视,纷纷隐姓埋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民族政策,满族和蒙古族得到了温暖关怀。政府协助大院居民就业;鼓励大院居民创办工厂;开发龙亭旅游景点,发展大院服务业。
二、满族族群认同的文化
(一)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在语法上与蒙古语特别是达斡尔语极为近似,在语汇上又较早地接受了大量汉语词汇。清康熙乾隆以后,在统一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满族越来越感到满语语汇不够用,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便大量借用汉语语汇。[4]由于慈禧太后不擅长满语满文,加之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势力的压迫,许多满族人隐姓埋名,满语的应用逐渐减少。
里城大院52户人家,目前会说满语的寥寥无几。据里城大院中86岁的贾秀英老人讲,里城大院目前除了她的一个妹妹还会讲满语、唱满歌,城中30、40岁以下的不会讲也听不懂满语,成句交流基本不可能。至于满文,城中无论老少都不会了。
里城大院在原“满城”范围内保留聚居近三百年,过去的长辈一代会用满语交流,随着老人们相继逝世,满语也就失去了原来的语言环境,逐渐在里城大院人们的记忆中消退。
(二)民族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可以影响他的行为的一些最为稳定和主要的心理特质。民族性格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5]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可以内化于本民族成员的心理观念中,并通过外在行为、态度表现出来。满族民族性格是满族共同体历史与满族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社会对其环境的心理适应,这种心理适应可以从整体上给满族成员带来方便感与安全感。[6]里城大院先祖是八旗旗兵,在近300年的漫长岁月中,虽然在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方面八旗旗兵的后裔们依然继承了先辈遗风。
1.热情豪爽,将领之风
2019年7月,筆者初入里城大院,由于不熟识当地,便向里城中路边一位乘凉的老人询问里城情况,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老人热情招呼我们并邀请去家中吃午饭,后转至贾秀英老人家访谈时,笔者观察到老人家中只有简单的电视、空调设备,房屋内昏暗不明,老人的吃食也是每月勤俭节约养老金所留,见到我们后热情地为我们准备房屋内为数不多的凳子,将仅存的水果让给我们。
我们得知,贾秀英奶奶年轻时作为童养媳嫁给马爷爷,8岁离开里城大院,和老伴一起经历了逃荒要饭、营救解放军伤员、淮海战役、农村欺生、政治斗争,历尽磨难才活下来。当里城大院的集体利益受到侵害、面临拆迁时,贾秀英老人多次上京上访,呼吁修建“八旗巷”项目,带领大院人一起守护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贾秀英老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满族先民热情豪爽、殷勤好客和八旗旗兵军队将领的遗风。
2.热爱故土,自豪自尊
2012年,开封市推进古城区的“两改一建”,即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里城大院位于政府规划的古城改造一号地块内(龙亭北路以北,铁塔西街以南),居民当时被规划异地拆迁安置到北郊的保障房中。“没有八旗军就没有天安门,没有八旗军也没有龙亭”,谈及八旗军对中国做的贡献,老人眉眼间充满着自豪自信。或许是萦绕在老人心中的一份乡愁,一份对先辈故土的归属感,老人四次上京上访征求停止拆迁,保护家园。2014年8月,在贾秀英奶奶的呼吁、带领下,里城大院群众向政府反映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情况,最终政府同意暂停拆迁。
三、里城文化的现状与保护
走进里城大院,红蓝相间的“里城大院”碑榜映入眼帘,城内大部分文物遗迹已被破坏。在这里,许多满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加上满汉生活的交融, 故而满族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满族人祭天的传统习俗立“索伦杆子”业已消失。[7]
——“奶奶,这个院里有多少大学生呀,他们为里城文化保护努力过什么吗?”
——“咱院里面的大学生有的毕业也有的没毕业,各自都管各自,都不愿理,一捧散沙,连个代表都没有,开个会都开不起来。院里的人光管自己赚钱装腰包了,就我老太婆自己一个人上北京上访保护。”
上面是笔者与贾秀英奶奶的一段谈话,贾秀英奶奶对故土有着深沉的眷恋,之前拆迁大院的计划因老人多次上访才取消。老人心里知道院里有些想拆迁却不如愿的年轻人对老人怀有怨气,但老人仍以宽容的态度与他们相处。
虽然大院的情况堪忧,但仍有一批人致力于保护大院文化。本文以贾秀英奶奶为代表,集中展示他们的保护理念。她提出四个“一”理念:一个公园、一条满族风情文化街、一座博物馆、一座祠堂,兼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多方位构建满族文化景区。
(一)建设满族主题公园,凸显民族特色
参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满族主题公园的宜建设中等规模。主题公园除供居民日常锻炼身体外,亦可开展满族民俗表演,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百姓之中。满族主题公园可与龙亭公园强强联合,实行联票政策,使开封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多元化。
(二)开发满族商业街,解决居民就业
商业街可借鉴乌镇模式:政府返聘大院居民,打造原生态的满族文化体验街。商业街建成后,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井井有条的市场秩序及风格浓厚的民族文化可刺激游客消费,同时紧跟时代脉搏,采用电商模式,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
(三)建设满族博物馆,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类博物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集中展示了满族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开封里城大院的变迁。博物馆拥有专业的工作人员、采用多媒体音像和先进数字互联网传播技术,满足游客交互体验,助推文化保护、技艺传承一臂之力。
(四)建设里城大院祠堂,建构民族伦理
中华民族讲究“根”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祭祀文化和祠堂文化建构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基因和伦理秩序。大院祖先从白山黑水到中原大地,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后人怀揣敬重之心,恪守人伦规范,追思先祖,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一”保护理念依托当地实际情况,汲取国内民族保护的先进经验,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若充分发挥四个“一”的示范作用,开封里城大院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排头兵。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铸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缺一不可。路漫漫其修远兮,里城大院的保护不应仅只是少数人的坚守,它更需要政府、媒体、高校、社会热心人士多方联合,共同关心大院的未来,为保护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满洲实录[Z].辽海书社,1934(3).
[2]清圣祖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5:733.
[3]黄治国.从驻防满城到里城大院——开封驻防满城的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94-99.
[4]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2).
[5]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6]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2).
[7]李惠芹.试论开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96-98.
作者简介:贾丁华(1999-),女,河南开封,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福利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