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采茶戏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分析

2016-11-21 20:38陈玉芳
财税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采茶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玉芳

摘 要 九龙山采茶戏始于采茶,源于安远九龙山。九龙山,又称九龙嶂,界于粤、赣两水之间,西接归美山,东连鸡笼嶂,是安远县城南东西向的主要高峰,峰峦叠翠,溪涧泻清,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九龙山采茶戏的历史从明万历以前开始,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传承下来。在2006年初赣南采茶戏正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九龙山作为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文化保护与适时创新相结合,用文化价值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做好县城建设和旅游开发,突破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指日可待。

关键词 文化保护;九龙山;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

一、采茶戏文化的理论研究

采茶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南人民劳动生活轨迹的见证。邹春生(2014)说赣南产茶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茶文化积淀,这是采茶戏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采茶戏无论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都体现了赣南山区经济的文化特色。赣南采茶戏的诞生也正来源于当地茶农的采茶活动。

黄玉英和龚文瑞学者(2015)认为“明朝以前,赣南采茶戏没有翔实的史料记载,只有祖师爷田师傅雷光华的有关传说,地方志是有效的历史考证路径之一。关于赣南采茶戏的正式形成时间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之前。龚国光(2002)认为“江西采茶戏的生命源泉所在,离不开江西茶文化这块肥沃土壤的培植与滋润,它与茶文化的各子系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譬如一座冰山,采茶戏是浮于海面的山尖,而支撑它的,是沉在海面以下的“茶文化”这座巨大的实体。

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廖军(2001)将流向归纳了大致四个方向:(l)向东北,经武夷山脉流向闽西宁化、建宁、邵武,进而传至翰东、赣中各县。(2)向东南,由闽西经漳州一带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中国戏曲志·福建巷)。(3)向西南经粤东、粤北进人桂南的玉林、钦州、悟州和南宁一带。(4)向西北,经万安、遂川沿罗霄山脉向赣湘交界处流动,直至贵川。至今,上述客家地区仍能找到赣南采茶戏的足迹。

二、九龙山采茶戏文化的传承现状

钟俊昆、毕剑(2008)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娱乐视野的扩大、休闲消费观念的多样化及赣南采茶戏自身的不足,只是观众群不断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演出场次减少。新剧目减少、剧团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市场的猥琐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演职人员的减少。据《赣州晚报》了解到“目前赣州全市从事研究和编创采茶戏的人员不足20人,而编创人员尤其少,只有3至4人”“全市17个采茶剧团也所剩无几,大部分县市的采茶剧团仅剩一块牌子。”“作为主要传播区域的信丰县,目前能登台演出的不超过20人,经常演出的就只有15人。”

赣南采茶戏的人才缺乏是多方面的,从编导、作曲到演员都处于势单力薄的状态,特别是缺乏年轻演员。赣南采茶戏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家族式的口传心授,即老一辈的赣南采茶戏人,从家族中挑选合适的后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依托赣南文艺学校定向培养,即由赣州市各县(市、区)每年选送3至5名学生到赣南文艺学校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带编制加入赣南采茶戏剧团。然而,实践证明这两种人才培养机制,已无法保障赣南采茶戏的人才输送。

由赣南采茶戏的历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采茶戏与茶有关,由茶而生。 赣南采茶戏源于采茶活动,赣南采茶戏发祥地在安远九龙山。而赣南采茶戏400多年的历史,有着其璀璨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需要发掘的重点。而从赣南采茶戏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戏剧市场萎缩,赣南采茶戏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如何继续传承中国的优秀戏剧文化,如何让历史悠久的赣南采茶戏焕发新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中心。

三、九龙山采茶戏文化旅游发展

(一)九龙山采茶文化旅游开发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远县九龙山乃至整个赣州市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很多已经列入了省级或者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在2006年初赣南采茶戏正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远县大力实施赣南采茶戏振兴计划,让采茶文化实现活态传承,在全县营造出人人唱采茶歌、跳采茶舞、演采茶戏的浓厚氛围。

在加强对采茶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注重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生活需求等相结合,构建采茶戏保护的活态传承模式。委托专业机构代为开发安远县九龙山旅游整体开发项目,此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当中。项目占地20平方里,建设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环山观光公路20公里、钓鱼台500平方米、观光台1000平方米、高科技观光亭4个3000平方米、建度假别墅20栋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休闲山庄一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停车场一座,面积2000平方米、茶叶基地2000亩、赣南采戏茶展览演艺中心3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0000万元。根据对客源市场的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每年计划接待各类游客30万人次,按每人次平均消费300元,建成后年可实现旅游收入9000万元。其它收入1000万元,可以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成本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4年,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可解决约500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每人收入按1200元预算,年可实现600万元左右的再就业收入。同时可带动镇岗、欣山、凤山和新龙等乡镇农户开拓生产服务领域,实现一定的服务、商业收入,加工收入和种植收入,实为富民项目。

目前,该县涌现出30多个业余采茶戏剧团,创作的《圆梦九龙山》等采茶小戏精品在各级小戏曲艺展演中屡屡获奖,被文化部评为“中国采茶戏之乡”。为让采茶戏文化释放出更大活力,该县建设采茶戏大剧院、采茶戏公园,成立县采茶戏协会、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组建了18个乡镇采茶剧团和36个村级采茶戏表演队,构建县、乡、村三级采茶戏传承网络,并以“进城下乡”等形式送文化,推进采茶戏和采茶戏健身操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同时,丰富和完善采茶戏频道,利用网络等平台,打造弘扬采茶戏文化的新载体。延长采茶戏文化产业链,将采茶戏文化融入旅游,用采茶戏文化特色吸引八方游客,带动2014年全县游客数量实现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0.7%。

(二)九龙山采茶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和采茶戏文化未完全市场化,采茶戏文化的一些传统形式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的人力物力比较多,保护的成本很高,使得当地采茶戏文化的生存发展和传承有很大难度。

2.旅游资源开发不成熟,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文化产品得不到合理转化,如果和旅游结合起来,游客还无法买到或收藏到有关的文化产品或者纪念品,因此缺乏相应的文化载体。

3.在文化成果的展示上次数很少,只有在大型庆典活动或者祭祀活动中才能看到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的习俗。

四、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采茶戏目前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要实现采茶戏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找到合理的途径,降低它们的限制作用。针对采茶戏目前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总结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继承人培养制度,注重活态传承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面对当前采茶戏存在的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振兴采茶戏贡献力量,着力解决目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状。教育部门可以酌情考虑在江西各大高校设置采茶戏表演等专业,聘请剧团优秀人员为指导老师。在招考学生时,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地方艺术。与此同时,采茶戏剧团可以通过提高待遇和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等,增加对编导、作曲、表演等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实现高薪吸引人才、事业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各个剧团要鼓励创作,为创作提供条件。支持创作人员深入群众,进行调研。鼓励创作人员深造,积极参加国内外戏曲类的交流,拓宽视野。文艺界可举办戏曲会演、评演等各种赛事,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与业余爱好者参赛。

(二)加强宣传力度,拓展采茶戏受众客户群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观众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采茶戏的观众分流,受众逐渐变小。面对这个问题,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受众迫在眉睫。

1.政府扶持

提供资金,促其发展。政府制定出台有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拨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以维持继承人的经济生活,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创作人员的各种创作活动,为采茶戏以后的发展与传承提供资金保障。

组织定期采茶戏精品展演。利用音乐厅、人民舞台、戏院等把采茶戏精品搬上舞台,并使之常态化。由文化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采茶戏爱好者免费观看,真正把采茶戏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吸引并争取到更广泛的采茶戏爱好群体。

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对外交流。积极发掘和充分发挥赣南采茶戏和客家文化的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2.媒体宣传

赣南采茶戏主要传承方式依赖于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的形式,这使得它易于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电波媒体。一是开通“赣南采茶戏”电视频道,以方便观众收看,贴近群众生活。该频道可以参考借鉴国内一些收视率较高的戏曲类频道,设置一些受观众欢迎的栏目,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吸引观众参与。二是可以在晚间的广播、电台中也适当地加入赣南采茶戏的内容,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熟悉采茶戏这一民族精粹。

印刷媒体。在报纸、杂志上宣传赣南采茶戏,定期在报纸上刊登演出信息、各类赛事等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欣赏。

网络媒体。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戏曲文化,异于可以物刻笔录的物质文化,它的传承就显得更加不容易。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的产生和繁荣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来说是也是一种机遇。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推广,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 也可以开通贴吧、论坛之类的讨论平台,引起大家的兴趣。

(三)发掘采茶戏的经济价值

以产茶胜地资源优势为依托的赣南采茶戏旅游开发。把茶叶产地的资源作为基地必然是赣南采茶戏依托旅游业发展的前期基础和条件。安远九龙山作为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和流行地,具有秀美的自然风景环境和优秀的人文氛围,如客家文化和围屋文化,在这些具有地域优势的地区中深入挖掘采茶戏的文化底蕴,营造出采茶戏戏曲与茶文化结合的旅游环境氛围,打造出围绕采茶戏为主题的特色茶文化旅游胜地,构建采茶戏文化传承的高品质旅游品牌,最终实现双赢。

(四)资料收集整理

1.抢救传统采茶戏文化资料

成立由采茶戏老艺人以及志愿者组成的采茶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小组,向全县乃至全市全省征集资料,呼吁社会各界保护濒临失传、散落民间的采茶戏资源。将收集来的资料整理成册或者录制光碟,支持出版。

2.打造赣南采茶戏优质门户网站

网站作为网络推广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它是面向网络受众最直接也是相关信息最全面的平台。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资料,转变成数字化格式,多样化展示在相关文化部门和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利用一些图片、 声音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文件,把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方便网友和戏曲爱好者进行远程浏览和学习,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源远流长。

3.建立完善的赣南采茶戏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是赣南采茶戏的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文件格式资源的储备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网站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访问共享。通过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网友可以获取更加鲜活和生动视听资源,让网友有身临其境的感触。同时,增加戏曲相关简介、传承人介绍等栏目能让人们增进对赣南采茶戏文化民间背景的了解,增添趣味性和文化特色,让优秀质朴的民间文化得到深层次的传承和远扬,进一步展示出赣南采茶戏文化的艺术风采。

参考文献:

[1]欧阳绍清.2012,《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大舞台》第2期

[2]廖军.2001,《赣南采茶戏探究》,《南方文物》第4期

[3]刘源茜.2015,《赣南采茶戏的现状调查研究》,《戏剧之家》第17期

猜你喜欢
采茶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