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0-04-16 06:18赵元锋熊元余爱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肌力胫骨膝关节

赵元锋,熊元,余爱华

(枝江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北枝江 443200)

在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多发的骨科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较多,如:膝关节遭到内外力猛烈撞击、坠落压缩暴力等[1]。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表现为活动异常、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显著,但手术后有部分患者会发生膝关节功能异常[3]。因此,降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是临床医师重视的课题[4]。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6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43 例。 对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27~61 岁;平均年龄为(48.7±2.5)岁。 研究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8 例;年龄28~62 岁;平均年龄为(48.2±2.1)岁。 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研究已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推拿、按摩等治疗,并对患肢肌群进行肌力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等。

研究组采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 具体内容如下。(1)物理治疗:应用下肢智能康复系统[南京康龙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XYKXZFK-7 型,豫食药监械(准)字2011 第2260316 号]进行训练。开机后固定患者患肢,选择程序为训练下肢,按照系统设置好的阻力、时间、方向等参数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痉挛出现倒转,需缓解痉挛后,再进行方向选择,也可依据患肢实际情况,适当加减阻力。训练结束,松开患肢后关闭机器。 (2)运动疗法:应用磁控车[上海益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E-XZG(E-CKC-03)型,浙食药监械(准)字2010 第2260382 号]进行训练。 确保设备平稳放在地面上,患者坐在座椅上,双手扶好扶手,按照患者的下肢肌力情况,调整适当的阻力(可调范围:1~8级),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以及呼吸,控制训练时间。患者需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有序训练,同时,治疗师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增加训练强度及时间。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经X 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行走自如,未出现畸形,膝关节可正常伸屈活动;显效:经X 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长时间行走有轻微疼痛感,可耐受,膝关节伸屈达到90°~100°;有效:经X 线检查显示关节面不够平整,需借助支持物方可行走,膝关节伸屈达到60°~89°,畸形幅度超过10°;无效:经X 线检查显示骨折未愈合,关节面不平整,无法行走,疼痛感强烈,膝关节屈伸低于60°。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肌力以及膝关节活动度。 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肌力越好;使用量角器对患者的膝屈曲角度、伸直角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当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T 评分、屈曲角度、伸直角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 论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交通工具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这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若患者在骨折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复位,极易诱发创伤性关节炎,进而丧失关节功能[6]。 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疗效显著,能够对患肢进行准确复位,降低患者骨折端及四周组织受到破坏的程度,并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但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 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长期卧床制动导致患者的肌力丧失;(2)关节内韧带与滑膜损伤;(3)关节面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关节内积血;(4)伸膝装置受损,致使患者的肌肉、肌腱和骨面发生粘连[7-8]。因此,降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是现阶段临床面临的严峻课题。

表2 两组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2 两组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对比(±s)

组别对照组(n=43)研究组(n=43)t 值P 值MMT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屈曲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45.1±6.4 44.8±6.6 1.171 0.063 56.3±6.8 60.7±7.1 12.382 0.028 74.5±29.2 75.1±29.4 1.832 0.127 94.8±11.7 114.1±12.1 12.549 0.032伸直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11.3±8.1 10.8±8.3 1.394 0.074 3.2±2.1 4.1±2.3 12.943 0.034

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 医学技术也随之提高,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加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以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加快恢复时间。 系统功能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模式,通过逐渐增强关节对抗阻力,提高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促使淤血加速吸收,保持关节平稳,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该模式可明显恢复受损关节功能,避免膝关节四周组织出现粘连,增强患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强康复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研究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T 评分、屈曲角度、伸直角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T 评分(60.7±7.1)分、屈曲角度(114.1±12.1)°、伸直角度(4.1±2.3)°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加军等[7]的研究中,采用系统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组, 其治疗有效率、MMT 评分、屈曲角度、伸直角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增强其行走平衡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力胫骨膝关节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