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云
(泰兴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江苏泰兴 225400)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 近几年,其发生率逐步升高,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1]。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中需要依据心室重构的特点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科学且高效的治疗[2]。近几年,临床普遍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改善心室重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是临床中极大的进展[3]。通过运动康复治疗,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保障其生活质量,对患者尽早康复十分关键[4]。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2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8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方案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例68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患者及(或)家属对该次研究一律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均具备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且均表现出高度的治疗积极性,能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排除标准:将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狂躁症等患者排除;将合并严重心脏疾病、 肝脏疾病及肾脏疾病者排除;将距离该次治疗前2 个月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治疗者排除。
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 观察组,每组34 例。 对照组:男、女依次是6 例、8 例;年龄范围62~76 岁,平均(69.13±4.97)岁。 观察组:男、女依次是5 例、9 例;年龄范围63~75 岁,平均(69.11±3.07)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基于患者扩张血管、利尿、吸氧等治疗,同时借助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改善心肌重构,并给予患者低糖、低脂食物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方案:在第1~2 天,辅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并进行肢体活动,2 次/d; 在第3~4 天, 辅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脚部、脚踝、膝关节的主动活动,2 次/d;在第5~6 天,辅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胸部、肩部、上肢的运动,2 次/d;在第7~8 天,参照患者的情况,辅助其借用椅子进行下床训练,单次30 min,1~2 次/d;在第9~10 天,引导患者下床,并对颈部、双手、肩部进行活动,时间、程度均需要更为适中;在第11 天,辅助患者行走,单次100~200 m,2 次/d;在第12 天,把行走的距离加到500 m或是可以加爬一层楼梯;在第13~14 天,把行走的距离加到1 000 m,2 次/d;在第15 天,引导患者每天进行6 min 的步行,并逐步增大运动强度。 15 d 为1 个疗程。
(1)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心功能指标, 借助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进行检测;检测B 型脑钠肽(BNP)。 (2)6 min 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6 min 步行距离,确保患者在检测的30 min前没有进行剧烈的运动,之后再对其进行检测;让患者在安静且没有障碍的30 m 走道中,多次且迅速地行走,自主调节速度、呼吸,在6 min 后,对行走距离进行检测。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为(234.84±87.93)m,对照组为(230.44±89.90)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4,P=2.00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为 (331.98±26.92)m,长于对照组的(270.01±17.5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44,P=0.000)。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律且科学的运动,这些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5]。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许多新的运动康复方案已被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6]。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法能够促进心力衰竭的改善,防止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的运动耐量,保障其生活质量。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联合应用运动康复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在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前,需要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处于理想状态,同时还需要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短时间中的最大运动量、基础性运动应激、最大耗氧量等[7]。 6 min 步行试验能够对患者的最大耗氧量进行客观评估,是十分便捷且安全的检测方法[8]。阻抗运动、耐力运动、柔韧性运动都是运动康复治疗中的关键方法,耐力运动能够增强肌肉的舒张性,阻抗运动能够刺激骨骼肌肉,提升其新陈代谢,柔韧性运动能够提升患者身体的灵活度,以降低心力衰竭康复的时间[9]。 耐力运动是通过有氧运动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其包括慢跑、打太极等,有研究表明,打太极可以促进射血分数的改善,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异性[10]。 阻抗运动是借助拉力或是较低重量的训练器械来刺激骨骼肌肉, 并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度或中度阻力,以增强骨骼肌的力量,并提升其新陈代谢[11]。 柔韧性运动是进行部分较为简单的伸展训练,能够让患者的肌肉尽可能地得以拉伸,以尽早康复[12]。 在该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其各项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6 min 步行距离(331.98±26.92)m长于对照组的(270.01±17.55)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方案对于各项心功能指标、6 min 步行距离均具有理想的改善效果。
表1 各项心功能指标(±s)
表1 各项心功能指标(±s)
组名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 值P 值BNP(ng/mL)治疗前 治疗后LVEF(%)治疗前 治疗后402.11±9.04 400.82±9.49 0.574 1.920 146.88±4.34 98.55±5.17 41.749 0.000 43.99±4.82 44.03±4.18 0.037 2.989 50.12±1.47 58.93±1.56 23.966 0.000 LVED(mm)治疗前 治疗后58.17±6.28 57.93±7.19 0.147 2.187 52.99±1.49 43.76±1.47 25.713 0.000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工作中应用常规联合运动康复方案可以增强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增加其6min 步行距离,促进其疾病康复,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