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0-04-16 06:17王修娟马应先刘少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营养液胃肠功能白蛋白

王修娟,马应先,刘少华

(日照市岚山区巨峰中心卫生院,山东日照 276800)

胃癌是我国全身恶性肿瘤疾病谱中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常用方式。 临床有研究指出[1],全胃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营养状态直接决定其术后康复情况。为提高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的康复效果,临床提出在胃癌患者术后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状态,改善其免疫功能。目前,临床用于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 早年临床多给予肠外营养,避免肠内营养对患者的胃肠道造成刺激,影响患者康复。但随着临床对全胃切除术认识的加深及对胃癌术后康复认识的加深, 发现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2]。 因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2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90 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 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 例。 实验组男26 例、 女19 例; 年龄49~79 岁, 平均年龄(64.38±4.76)岁;病理分型:低分化癌40 例、印戒细胞癌5 例;TNM 分期:Ⅰ期5 例、Ⅱ期26 例、Ⅲ期14例。 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50~79 岁,平均年龄(64.59±4.83)岁;病理分型:低分化癌38 例、印戒细胞癌7 例;TNM 分期;Ⅰ期4 例、Ⅱ期27 例、Ⅲ期14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胃镜、手术病理学确诊胃癌;经多层螺旋CT 确诊无远处转移;可配合临床研究,自愿参与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

实验组45 例患者于术后24 h,生命体征充分稳定后,给予肠内营养。输注生理盐水,过渡至肠内营养液、自制流质食物(如米汤、营养汤)。遵循从低浓度转向高浓度、从少到多、从慢到快原则。营养液温度需维持在37℃左右,不能过低或过高,避免温度过低诱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肠内营养液的起始输注速度为30 mL/h,逐步增加到60~80 mL/h。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调整输入量与输注滴速,若液体不足或是热量不足,则以葡萄糖盐水补充。 肠内营养输注的导管以及容器必须每天更换, 每次喂养前必须给予温开水冲管,预防管道堵塞。肠内营养输注期间,需将患者床头提高30°~45°,维持该卧位直至肠内营养输注完30 min 后, 预防营养液反流导致肺部感染。 肠内营养液需现配现用,不可使用已经完成配置的成品。

对照组45 例于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之前禁食,通过中心静脉输注管输注复方氨基酸、 脂肪乳剂、维生素、 葡萄糖、 氯化钾及多种微量元素。 每次输注500~2 000 mL,于15~20 h 内完成输注,输注液体的温度应维持35~37℃,若温度过低可能诱发肠痉挛与血管痉挛。 在患者的胃肠道蠕动恢复、肛门开始排气后,胃肠减压操作需终止,给予少量流食,然后慢慢过渡到半流食、正常饮食。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 (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状态: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3)两组患者并发症(腹泻、感染、梗阻、吻合口瘘)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组别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对照组(n=45)实验组(n=45)t 值P 值97.6±22.7 80.1±13.9 4.003 0.010 144.3±24.3 120.7±21.6 12.116 0. 010 89.7±12.4 60.3±7.6 7.228 0.010 97.6±12.4 75.4±8.7 10.004 0. 010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营养状态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营养状态比较[(±s),g/L]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营养状态比较[(±s),g/L]

组别白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前白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总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5)实验组(n=45)t 值P 值32.5±1.9 32.6±2.0 0.224 0.450 27.5±1.7 32.0±2.3 7.334 0.010 2.3±0.2 2.3±0.3 0.098 0.610 1.7±0.2 2.2±0.2 4.337 0.010 58.1±3.7 58.4±3.9 0.224 0.870 49.5±2.7 57.1±2.8 9.887 0.01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腹泻4 例、感染3 例、梗阻2 例、吻合口瘘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2%;观察组腹泻1 例、感染1 例、梗阻1 例、吻合口瘘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3,P=0.000)。

3 讨 论

近年来,中国的胃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胃癌患者发病后,免疫力持续下降,体质不断衰弱,消化道系统生理功能有明显减退[3]。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消化道失去正常解剖结构,且术前、术后长时间禁食禁饮,因此整体营养差,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

临床有研究明确指出[4-5],营养支持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有效康复的关键环节。 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满足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支持方法属于肠外营养。 以导管经胃肠道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人体能量摄入需求,这种营养支持方法属于肠内营养。 既往研究指出[6-7],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后,机体存在一定的胃肠功能障碍,肠道的营养物质吸收能力明显减退,建议临床对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实施完全肠外营养。 但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有研究明确指出[8-9],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长期持续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肠粘膜萎缩,胃肠屏障功能逐步下降,不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机体代谢功能迅速恢复。 结合胃癌患者的病情,与术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及时给予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患者的胃肠屏障功能衰退,还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提高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胃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加速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营养液胃肠功能白蛋白
几种常用植物营养液及特点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加温器减轻外周静脉输注高渗营养液所致局部刺激症状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