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霞
(淄博市中医医院产科,山东淄博 255300)
产妇产后6~8 h 出现膀胱尿液充盈却无法自行排出的情况称为产后尿潴留, 临床表现为膀胱区胀满、排尿困难等[1]。 产后尿潴留不仅给产妇造成痛苦,还会影响产后恢复,甚至诱发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2]。以往解决产后尿潴留的手段包括温水冲洗会阴部、聆听流水声、腹部热敷等,但效果欠佳;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效果明显,但会加重产妇疼痛及紧张感;导尿虽然可直接解除产妇痛苦, 但其不仅导致产妇躯体不适,还因尿管固定影响体位改变,且易引起尿路感染[3]。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无痛苦的产后尿潴留干预方案,已成为众多妇产科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耳穴压豆与穴位按摩均属于无创性中医操作技术, 临床实践证实,耳穴压豆、 穴位按摩单独应用均有预防产后尿潴留之功效[4-5]。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后尿潴留预防效果,该研究选择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该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160 例为对象,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自然分娩产妇160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为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妇;新生儿均为单胎且足月;产后母婴同室;新生儿分娩时无窒息且吸吮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阴道助产者;产妇耳部有伤口或炎症;合并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合并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者。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 例。观察组年龄23~45 岁,平均(31.73±7.36)岁;孕期38~42 周,平均(40.37±1.34)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 520~4 200 g,平均(3 573±562)g;学历:初中19 例,高中31 例,大专以上30 例。 对照组年龄21~44 岁,平均(30.69±7.45)岁;孕期38~42 周,平均(40.29±1.52)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 550~4 230 g,平均(3 635±528)g;学历:初中17 例,高中30 例,大专以上33 例。 两组产妇年龄、孕期、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学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妇采取产后常规诊疗及对症处理。包括母乳喂养宣教,帮助产妇按摩子宫宫底,多补充水分,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及排尿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妇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具体方法如下。 (1)耳穴压豆:产妇返回病房后,观察生命体征稳定即可给予耳穴压豆。 任取产妇一耳,选神门、三焦、膀胱、输尿管及肾等穴,操作者双手对搓至温热后, 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上述耳穴,并用拇指与食指对捏耳穴进行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 min,按压力度以产妇自觉酸麻胀痛为宜,指导产妇或家属学会自行按压,每4 小时按压1 次,连续按压2 次。 (2)穴位按摩:耳穴压豆操作完成后,即给予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阴陵泉(双)等穴,指按揉上述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 min,至局部酸胀或透热为度。每4 小时按摩1 次,连续按摩2 次。
(1)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比较:统计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排尿时间分为产后0~4 h、>4 h 且≤6 h、>6 h 且≤8 h 及>8 h,计算产后不同时间首次排尿率及产后平均首次排尿时间。(2)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产后尿潴留例数/该组总例数×100%=产后尿潴留发生率。 产后尿潴留判断标准: 产后6~8 h 膀胱内尿液充盈但不能自行排出, 产妇膀胱区胀痛并伴有强烈尿意[1]。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首次自行排尿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采用t 检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后0~4 h 首次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 h 且≤6 h、>6 h 且≤8 h 首次排尿率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8 h 首次排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后平均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观察组发生产后尿潴留1 例, 尿潴留发生率1.25%(1/80);对照组发生产后尿潴留7 例,尿潴留发生率8.75%(7/80); 观察组产后尿储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30)。
表1 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分娩时膀胱持续受压导致其充血和水肿,以致尿道堵塞;产后产妇消耗体力过大加之妊娠导致膀胱张力下降,对膀胱内压敏感性下降,神经传导失常,盆底肌肉收缩乏力; 此外产妇分娩时多伴有产道裂伤,因担心疼痛而不敢排尿,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调查发现,自然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高达10%以上[6],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产后尿潴留尤其重要。 产后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范畴,系产后肾气亏虚、膀胱络脉阻滞、传导乏力、小便不利,三焦水液气化运行功能失调所致, 病位在膀胱, 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治宜调畅三焦气机,通利膀胱[7]。
中医理论认为,耳为十二经脉汇聚之所,五脏六腑在耳穴上均有相应反射区。耳穴压豆即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通过适度按压刺激耳部反射区,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机,适用于防治神经、心血管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引起的各种疼痛、失眠、便秘等症状[8]。 神门穴与皮质下穴均可镇静安神、消炎止痛;皮质下还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状态;耳穴三焦善治五脏六腑疾病;耳穴肾可通利水道,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耳穴膀胱主治尿潴留,耳穴肾和膀胱又与全身脉络相联系,诸穴合用,可调理脏腑气血,通利水道,促进机体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 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储存的尿液排出。 穴位按摩则是以不同按摩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穴位刺激,发挥温经通络、镇痛、调理气血之功效[9]。 其中关元、气海、中极、阴陵泉诸穴,均可通利水道,利尿去湿。三阴交为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之要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机体功能。 《针灸大成》云:“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 ”诸穴调配,可疏通三焦气机,助膀胱气化,则小便自通。 而且按摩还能通过刺激经络而助水液运行, 利于尿液排出,穴位按摩还可借助手法的重力增加膀胱内压而促进排尿。通过按摩上述穴位,可发挥固本培元、调畅气血、经络得养之效,故尿液流出畅通[10],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耳穴压豆与穴位按摩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治疗机制发挥协同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后0~4 h 首次排尿率为6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平均首次排尿时间为(146.47±31.9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3.65±46.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排尿,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