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给高校金融专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对金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各高校应把握这一需求加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着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都说明了高校应适应国家政策方针,在人才培养上要有针对性、专业性,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等。但实际情况是,虽然能认识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却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培养新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金融专业多采用纯教师教授式和简单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利用电子设备资源为辅助,如制作PPT代替板书、播放教学小视频等。但从根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样会产生以下3个问题:
首先,教学完全按照课本平铺直叙地讲解,学过后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热点。表面看起来学会了,但实际上遇到复杂的金融问题,根本无法将所有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学会的”知识可能在考试过后、毕业之后全部还给课本。
其次,现在的金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因为不经常动脑的学还是“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对灵活思维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如小组讨论、合作式学习多流于形式,学生间仅仅是在课堂上相互表达想法,各抒己见后没有书面整理陈述的记录,总结时老师仍按照“标准”答案讲解,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与思”的融合。
再者,在这种书本汲取知识型教学模式下只会创造出“死读书、读死书”应试型学生,不符合国家及社会对学习、适应、实践、竞争能力强等金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也有俗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用来说明教学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好这门艺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难点之一,针对金融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金融行业人才需要现状,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案例分析法是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发的一种教育技法,后逐渐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它实际上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为学生创立一种模拟真实情景,学生在这个案例情景里,自发选择不同的角度,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灵活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
不过在应用该方法时,首先需要注意现今大多高校金融专业,在很多课程教材里增加对应案例内容,并由老师向学生讲授,或者作为扩展材料由学生自学,这样的学习过程仅是片面静止的案例展示过程,并不是上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而更为合理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学生作为主体要在案例分析全程中充分调动所学金融知识,主动去结合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深刻思考后找到认为正确的答案,最后再由老师针对疑点、难点、重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再者,案例教学法无形当中也提高了老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因为所选案例需恰当,能与理论知识相适应、需适中能适应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及时能反映当下金融不断发展呈现出的新问题、需经典实用能与金融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像近年发生的79亿邮储票据违规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775亿贷款案等,都是和所学息息相关值得研究的金融问题。所以对老师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既能把握金融热点问题,又具备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既能让课堂以学生为主,又具备组织协调安排能力;既能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并能使教学相长的方法,尤其是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更是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将“自主、合作、探究”集为一体,重在营造出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讨论、自主提高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合作交往、口头表达等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认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帮助学生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更好地满足当代金融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人才的要求。
在学习“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实际金融专业课程需要,将教学过程安排如下图1:
图1 研讨式教学法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师生根据教材金融理论知识,确定具有研讨价值的内容。这就与在案例分析法中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类似,老师要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挑选出重点和难点部分,并对研讨内容要有深刻全面的见解,学生根据兴趣和实际知识能力提前进行预习。其次学生要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思考,并结合自身情况将发现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得到的结论予以记录,做出提纲。通过该过程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发挥其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潜力。再次,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上分享时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既能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从不同角度、知识理念、问题解决方法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再者除了生生讨论外,还需师生讨论,老师在该方法中从一个学习的主宰者变为知识的启发辅助者,应参与研讨的整个过程里。为学生增加研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其视野;为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随时调节进度使讨论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对过程指导、结论总结、成果评价,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后学生课下要对本次研讨总结,整理出书面报告或者学习心得。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学到的知识等都是各有侧重的,能在学习中取长补短,针对自己做出全面总结,才能避免学习流于形式,研究讨论才更有意义。
合作学习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开始了学习与研究,并随着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改革中。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曾提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学习进步。可见以往的合作式学习法包括两个基本的“合作”,一是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即“生生合作”,以提升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社会能力。二是能加强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即“师生合作”,有利于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发老师教学的热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但对于新时代下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来说,由于金融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合作式教学还应被赋予更新的内涵,即在教学中不仅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要“师师合作”。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老师与老师之间要时常进行跨课程,甚至是跨专业的交流学习,以便优势借鉴,资源整合。这对金融领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首先金融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想吃得透、学得牢、用的好,仅掌握某一金融课程知识,从某一课程角度分析问题,都是不可能的。其次因教学内容和课程本身设置上存在的问题,金融专业课程被人为地进行划分,有时划分的过于严苛,忽略了知识的关联性;有时又过于松散,忽视了完整性,这都易使学生学习片面化、零散化、盲目化,无法解决现实中复杂多变的金融问题。再者从老师本身角度来看,不同课程老师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课程的老师,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讲授方式的选择、教学风格的偏好等也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转化为一种学习资源,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
老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定期组织金融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座谈会、教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合作互动,可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扩充知识容量、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做到强素质、深底蕴、高层次。“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这种“师师合作”的效果又能直接作用于学生,增强其对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开阔其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