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设设计集团 张文静
本文以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实际方案的初步设计为例,对枢纽内的各种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布局和规划、枢纽内不同方式之间的交通衔接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城市特点提出了优化结构设计的工作思路。
酒泉南站位于丝路重镇——酒泉市肃州区,地处兰新高铁的中心地带,是酒泉市四个高铁站(清水北、酒泉南、玉门、柳园南)之一,是惟一同时纳入兰州、乌鲁木齐两市各自经济圈的高铁站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站点之一。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采用站城一体化TOD理念,规划建设的集高铁、长途客运、旅游大巴、公交、出租、小汽车以及慢行交通等多种交通功能于一体,提供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办公空间、司乘公寓、商业零售以及餐饮娱乐六种服务业态的枢纽综合体。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位于酒泉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向,与主城区有多条主干道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该综合枢纽是集高铁、长途客运、城市候机、旅游服务、城市轻轨、城市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物流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枢纽,是酒泉市重要的综合枢纽及城市换乘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其方案的初步设计基于酒泉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总体布局方正、墙郭宽广、基址宏敞、布局大气、结构豪放朴拙、屋顶舒展平缓、门窗朴实大方,集中体现了当地地域特色、汉唐文化建筑风格以及酒泉的门户精神,彰显了“汉唐之气、雄鹰之风、神舟之气势、丝绸之古韵”的设计理念。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具有优越的空间地理位置,不仅能够借助主城区和所处的混合区享受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又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资源。新车站和高铁站作为有力的配套支持,可以吸引和汇聚大量人气,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促进区域的发展。
良好的交通衔接主要通过提高枢纽的换乘便捷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两个方面来实现。该综合客运枢纽内部交通流线清晰,并与城市交通系统合理衔接、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进行分流,实现与各交通运输方式的“零换乘”,营造出“高效、安全、舒适”的人性化交通体系(图1)。为有效利用枢纽聚集客流量大的优势,该综合客运枢纽还对枢纽进行了立体开发,积极引入商业、商务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以实现枢纽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一体化,促进枢纽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在客运枢纽至周边地区的联络通道上还融入了城市景观元素,以期为乘客提供舒适便捷的通行环境。
图1 枢纽设计的换乘策略
作为一个完整的交通设施群体,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内部功能丰富、灵活,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同时,为适应各种功能的要求,适应信息的快速变化和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采取多元互动的弹性生态模式,运用动态发展原理,力求形成具有弹性的组织结构。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作为酒泉市城市空间的延续,其与该城市大的历史环境及建筑周边环境相互渗透。作为内部客运空间的延续,其外部集散广场充分尊重历史空间,合理利用基地自然环境,打造出了一个具有“人文酒泉”归属感的重要基础设施。
选取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报关及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基础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表现和能力提升进行详细分析。
以高铁为交通核心和起点,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设置连廊及换乘厅,将各种交通要素相互融合,并在垂直界面上高效互动,既疏导了交通人流,又聚集了商业人气(图2)。同时,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将长途汽车站与各种换乘要素优先布局,将其设置于站前,把交通布局的最优化做到了极致。
图2 交通实施策略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内部的交通组织,主要通过换乘旅客的行人流线及行车流线两个方面实现。
(1)行人内部换乘交通组织
旅客换乘主要通过交通中心的换乘大厅实现。换乘大厅向西联系高铁站,向东通过连廊与客运服务部分相联系,大部分的交通人流,包括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客运站及高铁站的换乘都在这里交汇;客运枢纽一层中部为客运大厅和售票大厅,二者相互融为一体,并面向西侧的高铁站站前广场;一层东侧经站前路分隔,为站务配套用房、大巴车下客区及公交到发场。三个部分均由连廊与换乘大厅实现连通。
(2)车辆内部交通组织
长途车、公交车内部交通组织:进入汽车客运站的车辆,需首先进入首层下客平台,待旅客下车后,车辆继续绕行至地面二层平台上客;公交车经由汽车客运站东侧支路抵达车站,乘客下车后,公交车辆经由公交中心出口驶离本站。
社会车辆、出租车内部交通组织:社会车辆经由送客平台驶入汽车客运站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场。出租车经由送客平台驶入出租车等候区,完成下客、载客后,经由出口驶离车站。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客运部分呈L型布局,以简洁内向感的体型满足枢纽换乘建筑所需的客运功能;根据建筑周边交通长远规划,并充分考虑业主所提出的相关配套功能的要求,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建筑内部各部分的使用功能。
(1)地下一层平面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地下一层主要为社会停车场、社会车辆和出租车下客接客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上客通道设置在综合客运枢纽的南侧,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下客通道布置在其中部位置,同时在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上下客通道之间布设有上下客平台。社会停车场布置在北侧,东侧为非机动车停车区。
(2)客运站地面一层平面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一层平面主要由主站房、停车场地、司乘公寓门厅及站务办公室等构成。站前广场位于该地块的南侧,并直通售票大厅。综合客运枢纽主站房布置于该地块的东侧,售票大厅位于站房的中侧,入口朝向站前广场,地理位置较为醒目,方便旅客购票。换乘大厅位于售票厅的南侧,司乘公寓门厅位于综合客运枢纽的东北角,站务办公位于该地块的北侧。
(3)客运站地面二层平面及以上平面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二层主要包括站务办公、换乘大厅、候车室等设施,二层东侧及三层至五层均为司乘公寓所在地。
图3 大跨度型钢梁柱截面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主要由客运车站及配套用房、发车平台和司乘公寓等部分构成,可根据建筑功能分区以及结构布置形式,设置不同的变形缝。同时,为积极响应酒泉市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客运站及配套用房、司乘公寓地上部分均采用钢框架结构,对应的地下车库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为钢柱时,地下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发车平台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区块主要跨度为9m×9m、9m×18m,车辆下客区大跨度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相关要求,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客运站及配套用房、发车平台抗震设防类别均被划为重点设防类,需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
(1)装配式建筑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装配钢结构、全钢预制装配式建筑三种模式。考虑到酒泉市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并充分考虑业主方的相关要求,在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的方案设计时,其司乘公寓、客运站及配套用房的地上部分采用预制装配钢结构。采用预制装配钢结构有利于缩短施工周期,较传统建筑方式节约时间1/3左右;提高了施工精度及结构安全性,大幅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同时也降低了施工期间的安全隐患。
(2)大跨度结构
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发车平台,长途车、公交车下客区,采用了型钢混凝土大跨结构(图3)。大跨度结构的采用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安全有效地控制了截面尺寸、梁高,增大了梁下净空,使得站内视野十分开阔。同时,该结构的采用不仅保证了人行道净宽,还确保了人行安全。
本文对酒泉南综合客运枢纽总平面的设计原则和特点,各种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布局和规划、枢纽内不同方式之间的交通衔接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城市特点,在兼顾换乘便捷性的同时,通过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以期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真正融合为一体,为打造酒泉市重要的综合枢纽及城市换乘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