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辉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伴有头痛、咽痛等症状,皮肤黏膜麻疹样或者猩红热状皮疹,部分患儿会有游走性关节痛或非特异性肌肉痛,症状严重的伴有神经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或者血尿等,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通常采取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如镇静、补液、退热、雾化、氧疗[1];抗生素主要以大环内酯类为主,红霉素、阿奇霉素是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本文就红霉素+阿奇霉素应用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 例。观察组男30 例,女22 例;年龄5~11 岁,平均年龄(7.04±1.26)岁;入院体温37.5~41.0℃,平均入院体温(38.4±1.1)℃;诊断类型:18 例喘息性支气管肺炎,19 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5 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对照组男31 例,女21 例;年龄5.5~10.0 岁,平均年龄(7.12±1.17)岁;诊断类型:16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19 例喘息性支气管炎,17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入院体温37.6~40.5℃,平均入院体温(38.2±0.9)℃。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补液、退热、镇静等常规治疗,必要的时候给予吸氧。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红霉素治疗,将30 mg/kg 的注射用红霉素加入到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 次/d;持续治疗5 d后给予口服红霉素肠溶片,25 mg/kg,1 次/d,持续治疗3 d 后,停药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将10 mg/kg 的阿奇霉素加入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持续治疗5 d;停药后改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口服3 d 后,停药4 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 周,3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咽痛、鼻塞流涕)消失时间以及PEF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体内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率。计算两组入院当天、入院第2、4、6 天的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若比值<80%,就表示存在气道高反应现象。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治疗3 d 内体温恢复正常,X 线显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肺部通气正常;有效:治疗4~7 d 内体温恢复正常,肺部通气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多部分消失,X 线显示肺部阴影大部分被吸收;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X 线显示肺部阴影未吸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乏力、皮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咽痛、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比较 两组入院当天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第2、4、6 天的PEF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不同时间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8 例,有效23 例,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显效25 例,有效20 例,无效7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5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P=0.027<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局部疼痛1 例,胃肠道反应3 例,乏力2 例,皮疹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出现局部疼痛2 例,胃肠道反应2 例,皮疹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80>0.05)。
2.5 两组体内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体内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率为19.23%(10/52),低于对照组的38.46%(2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5,P<0.0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一项重要病理特征就是气道高反应,这种气道高反应会导致患儿发烧刺激性干咳以及喘息,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持续的高反应可加重病情,会导致肺气肿、重症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在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需采用抗生素来消灭体内的肺炎支原体[4]。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支原体,大小为0.2~0.3 μm,有细胞膜,含有胆固醇,是一种需氧型的微生物,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有一定的传染性,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这就造成了一些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无法杀死这种病原体,例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但是,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可以有效作用于此类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通过阻断核糖体50 s 中的肽酰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一种快速抑制剂,对需氧型革兰阳性球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均有抗菌作用,以红霉素为代表[5]。
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多采用罗红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但是儿童年龄较小,机体功能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差,因此需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红霉素是一种由红霉素链球菌产生的抗菌素,对衣原体、支原体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临床上早已证实此药的疗效,但是,此药的副作用较多,口服生物利用率较低,长时间静脉治疗,不仅会导致患儿穿刺疼痛,还会对肠胃和肝脏功能带来损伤,有研究表明,若将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6]。
阿奇霉素是红霉素的一类衍生物,属于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稳定性较强,耐酸性也较强,具有良好的细胞膜肾透析,对蛋白质的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也较高,抗感染效果确切,此药可在机体广泛分布,半衰期较长,炎症出的浓度要比非炎症处的浓度高出很多倍,其中以肺部组织的浓度为最高,可有效的将肺炎病原体杀死,而且阿奇霉素代谢不需要P450 酶参与,代谢速度非常慢,血浆半衰期在3 d 左右,在所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它的作用对肺炎支原体最为敏感,通过治疗后,可有效的消除致病支原体和细菌[7]。肺炎支原体IgM 是一种重要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指标,表示近期出现支原体感染的现象,且导致肺炎的主要微生物为支原体,当其呈阳性,考虑肺部出现感染[8]。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是一种呼吸道高反应的指标,若比值>80%,则表示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症状[9]。由于肺炎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除了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之外,还需做好日常防护措施,出门需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多复杂的地方,对外露部位加强清洗力度,用香皂勤洗手,并做好口腔清理[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体内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抗炎作用效果非常强,有助于炎症的消失。观察组入院第2、4、6 天的PEF 实测值和预计值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药物合用改善患儿气道高反应状态。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咽痛、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合用,更好的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症状消失。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用阿奇霉素后,并不会使患儿的不良反应增加,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炎性反应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