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利
(中国传媒大学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在电子游戏领域,声音可视化通常将背景音乐、交互反馈音效等听觉元素与游戏场景的视觉元素结合,将抽象的听觉与具象的视觉融入游戏,从而丰富游戏内容表现形式,有助于展现游戏艺术风格。[1]音乐游戏如今是电子游戏门类中的一大分支,在此类游戏设计中,背景音乐与交互音效等听觉元素成为“主角”,游戏规则、交互操作、美术等诸多设计环节均会与声音元素建立高度关联。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与运用理念,会成为影响音乐游戏品质的重要因素。
借助引用文学翻译领域中提倡的“信达雅”理念模型,以此建立音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运用理念。“信达雅”最初提及于作者严复所著的《天演论·译例言》。严复在该著作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2]如今的“信达雅”理念已延伸到文学翻译领域之外,被诸多研究学者在非文学领域的研究理念建构中进行借鉴、转化与运用。
随着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技术均不断更新迭代,两者间的运用关系日益密切。基于借鉴文章翻译表达中的“信达雅”理念,本文将探究音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创意表达的“信达雅”设计理念。一方面,以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作为主题,对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的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分析学者们对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设计的观点及其依据;另一方面,基于Steam、TapTap等主流游戏平台,分析近几年来体现声音可视化运用且受欢迎度较高的音乐类电子游戏。结合音乐游戏案例与学者观点论据,对当今国内外音乐游戏领域中声音可视化的“信达雅”设计理念展开论述。
本文研究对象的服务运用范围为“音乐游戏”,主要指借助电子游戏设备,进行围绕音乐为娱乐体验主题的电子游戏。玩家将感知、识别、跟随并探索游戏中的音乐节奏等游戏听觉信息,运用外设输入设备实施交互,使屏幕等输出设备展现交互反馈效果。贯穿音乐游戏的设计聚焦点是“音乐”,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电子游戏设计理念,“音乐”在音乐游戏中不仅承担背景音乐的角色,更为推进游戏进程、把握游戏节奏、控制游戏难度、营造游戏氛围、彰显艺术风格、激发情感共鸣等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游戏设计技术与游戏艺术理念的不断完善,音乐游戏设计倡导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从初期借助大型游戏机与电子舞蹈交互垫游玩,到运用键盘鼠标等PC输入设备进行游玩,再到近几年借助移动智能设备、VR硬件设备、体感交互设备等展开游玩的音乐游戏逐渐诞生,音乐游戏的机制类型、交互形式、主题内涵等设计理念均得到扩充。因此,针对音乐游戏设计与表现形式的相关话题也逐渐成为了游戏创作者群体与相关学者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同期也诞生了很多交互形式丰富、游戏体验舒适、并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的音乐游戏作品。不仅有《Beat Saber》、《节奏大师》、《太鼓达人》、《别踩白块儿》等诸多传统音乐游戏,还有《Just Shapes and Beats》、《Geometry Dash》、《Sayonara Wild Hearts》、《Just Dance》等混合式音乐游戏。其中,混合式音乐游戏是将传统音乐游戏的玩法与其他类型电子游戏的机制、规则等进行融合,玩家在游玩混合式音乐游戏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其它类型游戏带来的体验效果。
声音可视化是将声音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并通过构建视觉元素与声音数据间相关联的规则,以声音数据为驱动源,借助图像输出设备进行视觉呈现的一种技术,属于数据信息可视化运用的其中一种。以主客观特征进行分类,声音的客观特征包含振幅、频率及谐波等,主观特征有音色、响度及音调等。时康凯作者在研究声音特征提取与优化与视觉化方法中提出,人接收听觉与视觉的信息刺激是共通的,对声音中的特征信息予以合理的视觉转换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一致的心理反馈效果。[3]因此,相比于记忆关于声音特征的听觉信息,人们更容易接收并记忆图像视频等视觉信息。将原始的声音信息进行得体的视觉转化,为帮助用户更快地领会声音信息起到重要作用。
视觉元素的设计是实现声音可视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视觉元素的巧妙设计与运用可促使读者的视听觉联合感知,在可视化的视觉信息解读与暗示中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以音乐作为声音信息来源的音乐可视化从视觉上拓展了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形式,让音乐可以被看见,从而提高了音乐作品主题内涵的表现力。
人们日常接触的视觉、听觉内容包含着诸多意识形态、精神传递与情感表达。声音可视化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服务人们理解与表达音乐中复杂的主客观信息,使听觉和视觉在感性层面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融合,满足用户更高的审美需求和音乐情感体验,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到音乐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例如早期Windows XP操作系统内置的音乐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其包含的“海上薄雾”等可视化效果就是声音可视化的一些典型案例,为同时期声音可视化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提供了有效参考。声音可视化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包含了音乐音频处理、图像处理等的技术研究方向,并且在数字娱乐、音乐教育等领域拥有重要运用前景。
从信号处理技术角度来看,声音可视化是一项对声音数据进行转化与预加工处理的过程,即“声音—数据—图形”过程。从声音到数据再到图形,声音可视化实现可划分为多道“工序”。图1演示了其“工序”流程与参与工序处理的信息类型。
图1 声音可视化处理工序流程示意图
“声音—数据—特征”的工序如今已日益成熟,设计师可以直接根据音乐游戏的设计需要,运用游戏引擎、游戏设计程序中的声音数据处理工具,高效便捷地对声音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让游戏中运用的声音内容快速转化为数据形式的信息,再通过对数据信息的解析得到可量化的声音特征。在这些阶段的“工序”完成后,设计师如何用好这些数据特征信息,进一步转化为音乐游戏场景中的图像、符号、背景等可视化元素,则是最后一道“工序”的主要任务目标。特征信息到图形的转化方式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利用这些特征信息直接控制图形、符号等可视化内容生成的基本属性,以声音转化而成的数据作为图形形状、颜色、透明度、光照强度、材质纹理等属性的关键参数;[4]二是使用设计师预设的视觉美术素材与声音数据特征信息进行自定义关联,根据提取数据的变化规律与关联规则,来决定对游戏中可视化元素的展现形式。这两类运用体现了声音可视化元素在大部分音乐游戏设计环节、玩家体验环节中的运用和参与。
从学术研究来看,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各自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复杂,国内外对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的研究方式多呈交叉学科融合研究的趋势。在讨论音乐游戏范畴下的声音可视化运用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学科包含游戏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人机工程学、数理统计学等等,并与音乐表演、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声画蒙太奇等相关理论进行融合运用。国外相关研究中,声音可视化技术在音乐游戏的交互行为、艺术呈现、表现反馈、情感表达方面都有较为完整的研究探讨。[5]国内针对声音可视化技术在音乐游戏设计中的研究文献较少,此外,国内以“音乐游戏”为主题的文献多是以音乐教育、学生音乐能力与乐感培养等作为研究侧重点,而针对以音乐游戏玩家为目标群体的“非严肃游戏”型音乐娱乐游戏设计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分析国内外主流音乐游戏的案例可得出,声音可视化的设计运用较为集中围绕“节奏”这一特征,即音乐节奏、可视化呈现节奏与玩家交互节奏的同步执行与呈现。此外,一些音乐游戏中的声音可视化不仅紧握“节奏”特征,将游戏中的视觉元素与音乐元素进行整合,其更深入到结合音乐其他特征的设计,丰富音乐游戏的交互玩法,满足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带给玩家深层次的音乐游戏体验。从国外的部分混合式音乐游戏案例中可以看到,声音可视化元素的介入加深了音乐与电子游戏的融合,不仅满足节奏的同步,更将音乐游戏体验变得焕然一新,打造出更兼具声画艺术欣赏与游戏娱乐的体验形式。
“信”原旨追求翻译清晰、正确,能够为读者传达与原文相符的内容与思想,无致命性翻译错误,并且符合原文创作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将“信”的理念映射到音乐游戏的声音可视化设计运用要求中,体现在对声音信息的实时转化、准确量化与合理表达。这些是作为声音可视化运用与设计在音乐游戏中的“底线”保障,若失去这些保障,后续的“达”与“雅”就无从谈起。缺乏了“信”的音乐游戏难以被音乐游戏资深玩家,甚至是新手玩家能够接受。
相较于刚刚接触音乐游戏的新手玩家,音乐游戏提供给资深玩家的考验不只在于识别可视化交互元素的难易度,还在于对玩家交互动作的精度、速度与强度的要求,着重考验玩家的身心协调力与快速反应力。玩家了解并遵守音乐游戏的机制与规则,通过声音与图形的提示内容进行繁杂且快速的交互体验。游戏程序也将在运行期间实时接收玩家的大量交互信息,并同样根据设定的游戏机制与规则,识别、分析并计算交互输入数据,最后及时反馈玩家的交互结果。玩家与游戏程序在上述的游戏行为中实现双向交互循环,其执行将一直持续到玩家完成一局完整的游戏体验。声音可视化元素在这一游戏体验循环中参与并发挥着游戏提示、交互、反馈等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音乐游戏体验循环中声音可视化元素参与关系示意图
在手机音乐游戏《节奏大师》中,音乐的节拍等特征会转化为不同颜色的长条状“挡板”,它们将会从游戏屏幕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地出现,在轨道上呈下落式运动,快速靠近玩家的多个交互按钮,其出现的速度与数量会与选取音乐的节奏快慢,玩家设置的游戏难度呈正相关。操作表现会取决于按下按钮的瞬间“挡板”与接触判定范围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以得分形式来反馈其表现。需要强调的是,“挡板”落到交互区域的一瞬间会与音乐的节拍点保持高精度的视听同步,玩家也需要在这一极短瞬间及时做出触屏反馈,才能取得得分。
在VR音乐游戏《Beat Saber》中,不同切割方向与不同颜色指示的方块从玩家正面视角由远及近迎面而来。玩家为确保尽可能不遗漏任何可切割方块,需要以音乐的节拍鼓点作为提示,跟随音乐节奏,使用传感手柄进行音乐方块的切割,切割的力度与切割速度会决定得分的高低。作为象征音乐节奏的可视化交互元素,可切割方块的颜色差异与箭头指示等视觉符号将影响到用户对游戏玩法的快速识别、理解与掌握,进而也会影响到玩家的游戏表现。与《节奏大师》相同,音乐节拍的播放与切割方块的到达也需要在其中确保准确的视听同步,引导玩家跟随节奏做好即将到来的一系列连续的交互行为。
作者李玥在电子游戏与大脑功能活动的研究中指出,玩家在对电子游戏场景中呈现的诸多视觉进行认知和处理,长时间反复地游玩将不断考验并锻炼用户的直觉空间处理能力。[6]靳晶等作者指出,游戏中音乐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紧握音乐节奏特征,从音乐可视化元素中的画面颜色、运动速度、图形形状等三方面塑造游戏中的视觉音乐元素,易于玩家主观认知上对可视化元素的理解与分析。[7]结合学者观点与上述游戏案例的分析可知,在快节奏的音乐电子游戏中,用户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大脑解读由声音可视化呈现的大量图像、符号、形状等视觉信息。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要有助于为玩家对游戏交互方式、规则机制等关键信息提供有效、易懂的提示,从而有助于玩家发挥更出色的游戏表现。虽然不同音乐游戏之间的主题风格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声音可视化的视觉元素设计要易于音乐游戏玩家的普遍理解。
设计师除了对声音可视化元素设计运用做到准确得体的量化表达,也要考虑其对音乐游戏实时反馈准确性、运行流畅性产生的影响。音乐游戏中繁杂的交互处理过程将会考验音乐游戏运行设备的运算处理能力,而输出反馈数据的过程则考验设备的数据吞吐能力。前文提到的“第二道工序”会涉及实时数据运用与实时图形渲染,其间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实时计算和处理,将大量消耗计算机的处理性能以保障游戏运行质量。如果声音可视化元素实时渲染绘制细节的需求过高,则可能出现游戏界面卡顿的异步现象。一旦视听发生了异步,就会连带导致音乐声音节奏、画面节奏与交互节奏之间产生异步现象,作为游戏交互提示的声音可视化元素会产生“误导”玩家做出交互行为的负面影响。玩家会在这样的异步节奏中容易感到不适,进而影响游戏体验与游戏表现。
因此,在音乐游戏设计中对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与运用,也要考虑到声音特征的数据化处理性能 效率、可视化元素的视觉渲染细节程度与游戏流畅性的平衡和保障,为玩家尽可能降低因视觉与性能而对音乐游戏带来的负面隐患。如今主流游戏引擎在不断更新迭代,图像处理与渲染技术工具的不断升级能够日益满足游戏设计师的声音可视化设计高细节需求,更好地处理游戏可视化元素绘制渲染细节与运行流畅性之间的平衡。基于Unity创作的《Sayonara Wild Hearts》音乐游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款融合多种游戏机制的音乐类游戏运用了Unity高清晰渲染管线技术(High Definition Render Pipeline technology),保障玩家在其体验过程中流畅地欣赏这款音乐游戏中叹为观止的可视化艺术效果。
“达”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原旨文章翻译需语句通顺,逻辑合理,易于读者理解与感悟。音乐游戏需要打造出对音乐游戏玩家友好、舒适的游戏氛围,易于玩家沉浸在音乐游戏的听觉、视觉、互动等多维度体验空间中,同时尽可能避免过多的游戏消极体验带给玩家的厌倦感与抵触感。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运用需要融合音乐游戏的场景布局、交互模式、机制规则等内容,呈现效果能够让玩家感受到音乐游戏所带来的独特体验感。本节将以视听觉通感在游戏中的声音可视化呈现、声音可视化运用影响游戏玩家心流体验的因素等两方面,展开声音可视化在音乐游戏中“达”的设计理念探讨。
通感是人类感官功能出现互相沟通与感受转化的现象。在不同感官的转化过程中,个体将对某一知觉的印象,将通过其他知觉的联合感知得到进一步加深。视觉、听觉、触觉是玩家在音乐游戏中最主要运用的三大感知形式。音乐游戏场景的音乐与视觉之间存在物理性质与规则机制下的对应关系,它们将同时呈现给玩家,引导玩家主动识别这种感知,并驱使玩家执行一系列的交互行为。玩家对游戏中的声音可视化元素与听觉做出的交互反馈,将同时加深玩家对这些视觉,听觉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玩家对理解游戏规则、掌握交互方式,并不断摸索出一套音乐游戏的通关技巧与经验。
例如移动设备的音乐游戏《Maimai》。该游戏不同于《节奏大师》等传统的“下落式”触屏交互模式,其执行交互的区域是游戏中的紫色圆圈。在游戏过程中,音乐会对应图形完成从听觉到视觉符号的转化,图形会在圆圈的圆心处生成,并向四周呈扩散式位移(如图3所示)。游戏会根据音乐播放过程中的旋律急促或舒缓、节拍的轻或重、音调的高或低、音乐片段的连续性或间断性等变化,生成一系列需要玩家在屏幕上连按、按住、滑动、双按、单按等不同的可视化图形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引导玩家去做出不同力度、不同幅度、不同速度的交互行为。从触觉的反馈上来加深对每首游戏音乐的听觉感受。
图3 《Maimai》中的多种触屏交互模式展示
闵圣策等作者在研究音乐可视化的视听互通方法中指出,音乐视觉化运用终将以如何用视觉凸显音乐表达作为根本目的,设计师们需要回归到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各要素细节与相关联系。[8]作者王暄结合视觉化通感的转译与符号学观念指出,将听觉进行通感化的视觉转译,能够将易逝的听觉信息运用可连续感知的视觉信息进行增强式呈现,用具象的图形、颜色、材质、造型、光照等视觉元素符号进行对抽象化的音乐之视觉创意表现,刺激受众对听觉的感知与理解。[9]
从上述案例与作者观点中可总结得出,音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元素的设计运用会加强场景中的视觉、听觉、交互之间的联系。在游戏规则与机制的引导下,图形符号跟随音乐产生,引导玩家执行与这些图形符号之间的交互行为,从而在其中建立了交互触觉、符号视觉与音乐听觉的合而为一,为玩家塑造一种图形符号、音乐旋律、交互行为之间的互通互感(如图4所示)。
图4 声音可视化元素在音乐游戏中的“通感”关系
满足“达”的需求,不仅需要让声音可视化运用在音乐游戏中带给玩家互通互感的游戏体验,还需要让音乐游戏带给玩家舒适、愉悦、刺激的娱乐体验。利用“心流理论”的相关理念论述,可理解为带给玩家一种音乐游戏活动的“最优体验”。借鉴作者米哈里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对心流的定义描述,电子游戏的“心流”解释为“令玩家主动并完全沉浸在电子游戏的体验之中,不受游戏外一切事物的干扰。玩家愿意在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其他成本,来寻求电子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
寻求提升音乐游戏的心流体验,其核心在于能否控制好“游戏难度”。大多数玩家自我主观认定的可接受难度与实际的游戏难度较为接近时,容易引发更加积极的心流体验。在音乐游戏中,为玩家设置好合理的难度,能够令玩家保持对游戏的专注力、感知游戏难度带来的挑战、促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去完成对力所能及的游戏挑战。[10]音乐游戏中的声音可视化元素可以成为干扰或引导玩家达成游戏目标、促使集中或刻意分散玩家的游戏操作注意力、考验玩家对游戏技巧的运用等关键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到玩家对音乐游戏的难易程度的主观评价,影响到其接下来的游戏体验心理。
独立游戏平台Indienova曾提出划分电子游戏中对玩家的两种交互玩法,即“积极玩法”与“消极玩法”。在一款音乐游戏中,“积极玩法”是指玩家根据音乐与其可视化元素的提示,主动执行需要跟随提示进行某些交互操作,不断重复这些操作从而逐渐达成游戏通关的条件;“消极玩法”与之相反,是根据音乐或音效转化的可视化元素提示,玩家需要“回避”某些交互操作,从而避免招致游戏通关失败等一些负面结果。在一些音乐电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元素在游戏场景的布置与规则设定,会令游戏的交互机制呈现“积极玩法”与“消极玩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满足音乐游戏玩家的“游戏最优体验”。
例如在《Geometry Dash》中,玩家需要快速识别场景中的跳环、弹簧、反重力触发器等可交互可视化元素,依靠玩家的反应能力与判断力,判断并执行与这些元素的交互行为,从而让角色躲避障碍(消极玩法),并尝试收集场景中的金币(积极玩法)以解锁交互元素更丰富且通关难度更大的关卡。令《Geometry Dash》玩家在通关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因素在于游戏规则,游戏关卡场景中不设置存档点(Checkpoint)。这意味着玩家需要一气呵成地通关,任何一次误操作导致的失败都会导致功亏一篑,只能回到关卡的起始点进行新的尝试。如今该游戏添加了关卡编辑器,并面向广大游戏玩家开放,不少音乐玩家们选取并搭配电子音乐,对关卡场景中交互元素、障碍物等可视化元素进行布置与搭配,创作出比官方游戏关卡更加复杂、容错率更低、交互频率更加繁琐的高难度自定义关卡。国内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曾于2017年10月3日开始收录《Geometry Dash》全球最难关卡排行,并展示通关完整流程。据该视频统计,目前其排行第一的关卡“Tartarus”已被某玩家通过累计205,179次尝试完成首次通关。单一关卡超过20万次的挑战尝试,可见该游戏中可视化元素对游戏难度提升的显著影响,也体现出该游戏关卡中的声音可视化的搭配设计,对资深音乐游戏玩家带来的游戏心流体验带来的显著影响。
不论是新手玩家还是资深玩家,接触一款新的音乐游戏均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进行适应。在不断尝试游戏通关的过程中,玩家逐渐掌握游戏通关技巧,并运用技巧挑战更高难度。难度的设置对于不同能力的玩家而言,达到最优的游戏体验需求也存在差异。难度过低容易感到无趣与乏味,但对于刚接触音乐游戏的玩家而言,这样的难度有助于玩家快速上手;难度过高容易带来挫败感与疲劳感,但是资深音乐游戏玩家往往对其挑战乐此不疲,并期待着最终完成高难度游戏挑战瞬间带来的荣誉感与满足感。因此,声音可视化内容的生成、展示与交互模式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配合音乐游戏的难度设置,预测玩家体验的疲劳程度,从而更加合理地考验着音乐游戏玩家的鉴别力、操作力、注意力与反应力。
声音可视化的运用如何在“信”与“达”的基础上,为音乐游戏增添“雅”的韵味,这是设计师们将面对的又一关键问题。“雅”注重的是文章翻译要讲究文采与韵味。引申到音乐游戏中,“雅”所注重的是音乐游戏中的美术设计风格、游戏情感体验、交互创意创新等。如果将声音可视化在音乐游戏中的“达”之理念比喻为一次身临其境、带来快感与刺激的交互节奏派对,那么“雅”更是追求呈现一场感悟音乐游戏主题内涵、蕴含音乐视听艺术审美、引发音乐欣赏与情感共鸣的视听盛宴。
探讨音乐游戏中声音可视化运用设计之“雅”,主要分以下三方面:
第一,探寻音乐游戏的主题内容表达。音乐游戏结合了音乐表演与电子游戏的特征,这样的结合将原有的游戏背景音乐转化为塑造音乐游戏的主题核心,也促使诞生了可交互的音乐艺术表演新形态。玩家既是这场“音乐表演”的“主角”,也是“观众”,完成这场“音乐表演”的演出需要设计师与玩家跨越时空的共同努力。作者陈瑶指出,音乐情感表达是音乐艺术表演的核心,需要设计师与表演者不断钻研音乐本身传达的情感,有助于任何形式的音乐艺术作品情感与欣赏其中的“观众”产生共鸣,抒发音乐主题带来的情感。[11]声音可视化元素除了通过配合玩家的交互行为来呈现高潮迭起的音乐节奏感,游戏场景中的非交互视觉风格与音乐的情感抒发也需要与其做到珠联璧合。《Sayonara Wild Hearts》将复杂多变的游戏交互机制进行组合,游戏设计师与玩家之间依靠这款具有街机感的音乐游戏建立共情,进行主题呈现与情感共鸣。该游戏设计师介绍,游戏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专辑”,在其的表现手法上发挥新灵感,一连串按键的音效伴随色彩、形状、光影等视觉画面的连续冲击,让游戏场景中瞬息万变、简约的声音可视化元素与狂热的音乐主题紧密结合,呈现“专辑”的主题魅力。
第二,探寻音乐艺术风格的可视化呈现。一款音乐游戏会包含诸多音乐曲目,这些曲目之间传达的艺术风格会因其演奏形式、流派、乐器等而各有差异。音乐本身的审美体验可以意会,但是本身无法利用我们的视觉将艺术风格可见且可形。在音乐游戏中运用声音可视化,对这些隐藏在音乐中的艺术风格实体化、形象化、意境化。在音乐游戏场景中,声音可视化元素与游戏音乐形成了声画并行、声画叠加、声画相悖之组合。将声画蒙太奇表现手法运用在声音可视化元素与音乐游戏场景、背景音乐的交相辉映之中,提升对音乐游戏整体艺术风格的抒发与传达。[12]以网页式Flash音乐游戏《Line Rider》为例,玩家使用画笔(鼠标)随意画出线条成为滑道,再点击播放键后游戏角色会坐着雪橇滑行,搭配玩家导入音乐,并结合音乐节奏旋律、音阶、和声等听觉属性,将音乐的五线谱塑造成雪橇的滑道建立联系,从而通过线条把音阶的起伏变化具象化,在结合了音乐风格的同时契合了音乐视觉元素的运用,并与游戏化形成了有机结合,生动形象地为玩家呈现乐谱上的音乐游戏体验。
第三,探寻相关技术迭代对声音可视化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多样性。科技辅助声音可视化技术的迭代发展,让可视化元素在音乐游戏中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体感,XR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能够为更引人入胜的音乐游戏声音可视化效果展现提供了支持,也为音乐的情感体验带来的主观特征提取与模式化运用带来可能。[13]诸如《Beat Saber》、《Spin Rhythm XD》等运用体感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音乐游戏发展将会在这些技术的迭代与支持下拓宽发展的空间,与其搭配的声音可视化技术的迭代也会更加完善,令音乐游戏的发展形势与潜力不断增强。设计师们结合艺术灵感创意与不断迭代的未来声音可视化技术运用,将更加雅致的表达形式呈现在未来的音乐游戏中。在《Just Dance》中,很多音乐舞蹈曲目关卡参考了原曲目创作的MV等媒体作品,在游戏运行过程中都会搭配与音乐主题、艺术风格契合的视觉场景元素,通过声音可视化元素与玩家舞蹈动作的节奏来丰富场景中音乐主题的表达。最新版本的《Just Dance2020》与Bilibili合作,将音乐曲目《彩虹节拍》的关卡游戏界面与Bilibili代言虚拟偶像“2233”结合,丰富了玩家在游玩此关卡中的音乐主题体验感。
作为音乐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可视化的设计运用追求“信、达、雅”理念的建立,旨在更好地厘清对音乐游戏的塑造要求,并准确定位与满足音乐游戏玩家群体的游戏作品之期待。这三类理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都不可或缺。结合对音乐游戏的机制规则、交互特征、主题内涵、视听审美等多方面要求,对声音可视化的设计运用理念提出以下观点概括。
“信”,确保声音可视化在音乐游戏中运用的准确表达与流畅展现。一方面,声音可视化是游戏音乐的视觉形象代言,呈现给音乐游戏玩家的视觉元素要易识别、易理解,引导玩家掌握音乐游戏的基本游戏技巧。另一方面,善于运用游戏引擎与声音可视化技术为可视化元素设计提供的支持,注重可视化元素绘制细节需求与游戏运行性能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免干扰游戏视听节奏与交互节奏的同步。
“达”,要塑造音乐游戏中视觉、听觉与交互行为之间的互通互感。要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游戏难度与可视化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熟练度各异的音乐游戏玩家在游玩中感受到心流状态,获得刺激愉悦的游戏体验。声音可视化元素不仅伴随着游戏中音乐节奏与玩家的交互行为,提供视、听、触于一体的通感体验,还会影响游戏整体难度,满足资深玩家对更高难度的音乐游戏体验需求。
“雅”,声音可视化的运用需要为音乐游戏升华主题内涵、塑造艺术表达、带来富有美感的游戏体验。各类高新技术的支持助力了声音可视化技术的迭代发展,从而让声音可视化为音乐游戏提供更深层、更广泛、更友好的技术服务支持。音乐游戏是一种技术支撑与艺术表达与情感体验的融合体,又是一种新形式的音乐艺术表演。处理并运用好声音可视化技术支持和游戏化音乐表演的艺术表现的“供需关系”,满足玩家对音乐游戏的审美体验需求,激发音乐游戏为玩家带来的审美情感共鸣。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国内的声音可视化在音乐游戏中的创作理论需要被不断深入实践,也需要在深入实践中不断积累并精进其配套的设计理论。我国的音乐电子游戏创作任重道远,在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国外优秀的音乐电子游戏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也要避免趋之若鹜,坚定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电子音乐、数字音乐艺术发展为挖掘点,以中国音乐游戏玩家的体验需求为创作理念根基的音乐游戏设计进行探索与实践。声音可视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与不断迭代,能够为彰显中国特色音乐文化意蕴的音乐电子游戏创作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本文提供的观点能够为音乐游戏与声音可视化的相关设计师们提供一些思路借鉴,并以此期待未来更多兼具“信达雅”、符合音乐游戏设计普遍规律、坚定塑造音乐游戏中的中国音乐审美定位与传达、令大众音乐玩家们期待的国产音乐游戏精品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