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正/山东省济宁市北湖冠鲁小学教师
众所周知,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存在应付作业的现象颇多,导致很多学生仅仅是从数量上去完成作业,而不是从质量上去完成,使作业效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完成作业的热情,教师也落到出力不讨好的境地。如何优化作业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把学生和教师从“作业困局”中解放出来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在“常规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给学生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非书面作业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主,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化、生活化、多元化,数学非书面作业亦是如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通过非书面作业来撬动既有意思也更有意义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数学阅读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计算能力过硬,但是解决问题很难过关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题目文字信息量大,题目理解出现了偏差。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阅读,学生就会茅塞顿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数量关系,与他们不良的阅读习惯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破案记》中“灰熊贪污”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军鸽天奇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中余数的变化”来识破灰熊的阴谋诡计,找回大家给熊猫的慈善捐款。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化读本》系列丛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数学视野,领略多姿多彩的数学文化世界,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总之,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以数学阅读的方式来重新定义数学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问题导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领会数学的内涵,感受阅读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是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例如:克与千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教学目标如下:①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 千克=1000 克;②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 克和1 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③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感受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走进超市,感受质量”这种体验式的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拿着老师设计好的体验单走进超市,记录商品的质量,并动手掂一掂,感受生活中物品的质量,顺利完成质量单位从生活化到数学化的建构过程。
陈鹤琴先生倡导“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体验生活实践的方式来重新定义作业,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中“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在体验中经历实践和探索研究的过程,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学龄年级的升高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越来越低,感觉数学学习就像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题海中苦苦挣扎。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我们应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新。
我们不能改变知识,但是我们能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创编数学故事,让知识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去旅行,让数学像游戏一样引人入胜,让学习像阳光一样自然发生。创编故事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意营造“积极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思维去探险,让学生领会故事中的“事”,把“学科育人”落到实处,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创编故事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绘制数学绘本、表演数学情景剧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数形结合思想,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数与形》的数学情景剧,让学生在数学情景剧中体会到数的规律可以借助形的知识来思考,而形的知识可以借助数的规律来计算,数与形各有优点,互相转化,互为补充。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是故事的主人翁,设计故事的内容和方向,而教师作为故事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倾听者。这种集知识性、故事性、挑战性、文学性、表演性于一身的非书面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让数学文化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学、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当数学遇见艺术,数学知识在现实与表演的共振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中,变得更有温度。以创编故事的方式来重新定义数学作业,通过数学知识与人文故事的融合,来引领数学文化教育与创新,将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工匠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数学非书面作业是数学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施,并非越多越好,更不能完全代替书面作业。教师在研究开发数学非书面作业时,要努力寻找“减负”与“高效”的平衡点,强化数学“四基”,让数学远离枯燥,让数学文化焕发光彩,让学生在数学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的有机融合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技能、领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