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乐高莉
(1.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兰州,730030;2.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西宁,810007)
“唐卡”在《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卷轴画”,这一定义综合考虑了唐卡产生的历史脉络、文化语境和基本形态,故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甘南当地的画师对唐卡的这种定义基本持认同态度,但是均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唐卡应该专指“佛画”,尽管唐卡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但是依据度量经的规范描绘的佛、菩萨、护法、金刚、尊者、上师等藏传佛教图像,或者山神等藏族民俗文化形象应该是其主要的内容。同时,这一类唐卡应具有可资供奉、观想的宗教功能。而广义的唐卡则可理解为藏族绘画艺术的总称,前提是作品可以反映藏族传统绘画的特有形制和知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唐卡”,一词从藏文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平面的画,故一些藏族画师也基于这一含义格外强调唐卡的平面性,故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都属于唐卡,以区别于占用三度空间的佛教造像。与职业画师不同的是,普通藏族群众不太重视唐卡的手绘形式和材质,认为只有经过开光,可用于供奉的佛像才是唐卡,因此即使是印刷品,只要具有宗教功能也可以称作唐卡。反之没有经过开光,不能供奉的画像则不能称作唐卡,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体现出唐卡作为“绘画艺术”和“宗教法物”的二元属性。
甘南唐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并与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同时,基于拉卜楞寺宗教文化广泛的影响力,清初以来各藏区的唐卡画师多有在拉卜楞寺工作的情况,使甘南唐卡的画风受到了多地域、多流派画风的影响。基于这种多元化的传承,甘南唐卡的分类较为丰富,术语表达与其他藏区基本一致,可大致分为“止唐”(
除绘画唐卡和工艺唐卡以外,由于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历史上都建有规模较大的印经院,经文印刷事业比较发达,故甘南地区的僧俗群众也将雕版印刷的佛像称作唐卡。
关于拉卜楞唐卡的源流,当地的画师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文献记载和口述史证据可以判断,公元18世纪初拉卜楞寺建立是甘南藏区唐卡艺术开始体系化传承的开始,并在发展中受到了青海热贡唐卡艺术的深刻影响。基于拉卜楞寺宗教文化广泛的影响力,清初以来各藏区的唐卡画师多有在拉卜楞寺工作的情况,使甘南唐卡的画风受到了多地域、多流派画风的影响。希热布①画师口述:
甘南的老画师们有一个说法,说热贡唐卡艺术一开始也是从拉卜楞寺传过去的。也就是三百多年前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时候,请了拉萨的和其它藏区的唐卡大师们在这里参加修建拉卜楞寺,那个时候各个流派的唐卡传承的比较好,然后就传承到青海黄南那边了,但是热贡那边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
后来甘南这边的传承几乎都断了,拉卜楞寺一带都没有了画师了。文革的时候这些传统几乎都没有了,有些群众需要画唐卡的话,还是请热贡一带的唐卡画家到拉卜楞寺这边画。我记得拉卜楞寺的大经堂还着了一次火,修复的时候也是请的热贡年都乎寺那边的画师画的。
贡去乎加措②画师口述:
拉卜楞本地的唐卡是从嘎玛派、勉唐派、钦则派这些画派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地方全都被我们吸收融入我们的唐卡中。从风格这方面来讲,拉卜楞唐卡和青海热贡的唐卡有一定区别,主要是更注重佛像本身的描绘,注重表现佛像的比例、度量,凹凸感和立体感,而不太注重周边的环境和配景以及线条的装饰。这是当下拉卜楞唐卡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
传统的唐卡画框使用甘南地产的柏树等木材,取较直的树棍开榫制成方形画框。近年则多用机器加工的方形木框,质量和平面度比传统木框更好,亦有不少画师根据当代热贡唐卡画师的创新,改用机器加工的金属画框。
通常使用纹理均匀,无疵点的纯棉布,当代甘南画师使用的纯棉布多自兰州市的布料市场采购,采购时通常已经按照尺寸要求裁好并锁边。旧时的唐卡多使用粗糙的土布,受幅宽限制,大幅唐卡常用多块棉布缝制而成,画面有拼接痕迹。
传统的甘南唐卡画布使用石粉加胶调制成画布底料使用,石粉取自当地产的药石,按藏族的色彩理论颜色分为红色、白色、中间色三类,并对应为白色—男性、红色—女性、灰色—中性。此种矿石亦常放置在藏族人家的水缸中,据说具有药性,对胃病有治疗作用。使用时用火烧制磨碎成粉状,加胶调制成底料。当地的藏族画师认为红色的药石最适合调制底料。
用细绳依次将棉布各边穿孔并绷紧在外框上,据老画师讲,从前画布的每条边缘还要先卷进竹棍再用绳依次穿孔绷紧,以求每边的拉力均匀,画布纹理垂直,但是现在的棉布质量较佳,故此法现已废弃不用。
画布绷紧后用药石粉加入隔水炖制的木胶调制底料,滤去杂质。然后将底料倒在画布两面,先用手涂匀,然后用卵石粗磨一遍,晾干后用碗底精细打磨数遍即成。近些年的画师则常用石膏粉代替药石,一些画师也在白色石膏粉底料中加入一些色粉使底色柔和。
木炭常作为唐卡绘画的起稿和素描工具使用,通常用柳木、桦木等木材烧制,方法是在锅中放上土,然后将切割好的树枝分层摆放,每层树枝的垂直交叉成网格状排列,每放置一层树枝铺一层土,盖上锅盖闷烧一天左右即成。一般来说,画底稿用的炭笔都是画师自己烧制的,最近也有画师发现用一次性的木质筷子烧制出来的炭笔也很好用,更多的画师则直接用马利画材出品的绘画木炭条作画。
唐卡颜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唐卡的色彩表现和保存年限,故备受职业画师重视,每位画师的采购和用色习惯并不相同。根据老画师们的叙述,夏河本地并不出产高质量的矿石颜料,旧时绘制一般的唐卡经常就地取材,而高质量矿石颜料并无确定的产地和统一的色彩,主要从青海热贡,西藏拉萨或尼泊尔等地采购,其中采自金矿附近的蓝绿色矿石(氧化铜矿石)最为昂贵,近年的价格仍旧达到每公斤1500-2000 元,故此种颜料只有在绘制造价较高的唐卡时才使用。普通唐卡使用价格较低的土质或沙质颜料,但是此种颜料细腻度、色泽、绘制性能、耐光性、耐久性均不如矿石颜料。近年亦有不少画师们尝试使用购自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颜料色粉,据说色彩效果很好,绘制性能较佳,唯其耐久性未经时间检验而不确定。还有些画师从甘南各地寻找土产矿石颜料使用,性能和加工方法正在尝试中。
传统矿石颜料的加工主要是放置在石质臼窝(该词汇与河湟,洮岷一代汉语方言发音一致,尚不确定词源族属)中粉碎研磨,也有画师用金属钵盂研磨,口传史中还有在河边大石头上研磨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蓝绿色矿石通常由于成分复杂而色彩驳杂,粉碎后加水搅拌并晾干,由于各色矿物比重不同而分层凝固,此时可按色彩逐层剥取,则自然形成色相不同的蓝绿色粉。
总体而言,唐卡颜料的选择并无一定规范,主要依据客户订单的价格和要求,亦常与画师自己的喜好和实践经验有关。传统唐卡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包括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宝石颜料,也有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据画师们叙述,一些特殊的颜料从前确有许多画师使用,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当代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传说中的密宗僧侣画师常在颜料或者画布底料中加入特殊药材或成分,但是此种做法在当代唐卡绘制中并不存在。
相对于彩色颜料,当代的多数画师已开始使用覆盖力强的钛白粉或锌白粉代替传统的矿石白色,而用优质墨汁作为黑色颜料。此外,金箔,银粉等金属也是常用色,尤其金色在唐卡的绘制中十分重要,一幅唐卡“描金”的好坏直接影响唐卡的工艺等级,所以画师们对“金”的要求较高,描金使用的金色用纯金箔碾磨制作。制作比较费时费力,据称研磨的时间越长则金色光泽愈佳。希热布画师口述:
甘南唐卡用的颜料大多是矿物颜料,也有用土(土质)制作的颜料,用保持时间长,覆盖力强的矿物颜料。以前我们用的白色颜料过是鹿角烧成的灰,非常白,但是鹿现在是保护动物,这种白色颜料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用其他矿物颜料代替。矿物颜料里面也有黑色,但是研磨成很细的,质量非常过关的墨还是最好的。
非常昂贵的颜料里有红珊瑚、绿松石这些珠宝的成分,这样的矿物颜料的保持时间更长,好几百年都不变的。据说解放前有德国蓝、德国绿,都是非常非常好的颜料,比纯金的颜料还要昂贵,但是这种颜料现在几乎找不到。其他好的矿物颜料都是日本做的,日本做的矿物颜料种类很多,很细腻,色彩很鲜艳,保持的时间也长,是非常好的颜料。我们西藏自治区那边也做这些矿物颜料,那边有专门做颜料的几个厂,他们做的颜料也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大多数甘南唐卡、热贡唐卡、还有很多拉萨(唐卡)用的都是这种矿物颜料。
唐卡用颜色来区分的话有几种,有金唐、红唐、黑唐、彩色唐卡,金子是很昂贵的颜料,所有佛菩萨的形象都可以用金子来画。但是其他的唐卡,如格日格列佛母用红色的颜料画。画财神、财宝天王,金色的颜料或者黄色的颜料画的多一点。画威严的护法神,像大黑天、大威德金刚,蓝色的、深蓝色的、黑色的比较多一点,这个颜色佛经上也是有规定的。我们整个藏区全民信佛,佛菩萨的形象一定要(用)最好的矿物颜料画出来,有增加福报的意思。用非常珍贵的颜料画出来佛菩萨的形象,加持的磁场就会更大,保持时期也很长,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摩尼佛天天刷金也是这个意思。
当代的多数唐卡画师使用市售中国画的羊毛白云笔、湖笔,油画,水彩画通用的貂毛笔或者尼龙笔作画,但是一些较传统甘南唐卡画师也常自行制作画笔,此种画笔笔杆为木制,尾部修成锥形,笔毛用细线蘸胶水捆扎在笔端,这是手工制作画笔的一个特征。目前仍有不少画师喜欢使用此种手工笔,究其原因,应该是唐卡颜料的质地不同,故运笔阻力不同,且每种线条亦需要专门粗细,硬度和弹性的画笔绘制所致。此外,据说矿物质原料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研磨调和后仍然非常滞重,用一般的画笔很难运笔作画,故一些画师亦常选用硬质动物毛制作特殊画笔。
唐卡画笔的笔毛选择多样,粗略统计有羊毛、牛毛、猪鬃、狼毫、猹毛、猫毛等十多种,最上乘的画笔据称用猞猁尾毛制作,还有一些传统画师使用婴儿胎毛制笔,但是当下已不多见。普遍反映较好的还是画师用貂毛自制的画笔,此种画笔能够饱蘸任何矿物颜料,仍能运笔自如,潇洒作画。通常每个画师都备有大小规格不同的几十支画笔,最小的画笔笔尖很细,甚至只有几根笔毛。现就各类兽毛的不同特点和使用状况分列如下:希热布画师口述:
表1
我们甘南唐卡使用的上颜料的大一点的毛笔,是江浙一带出产的湖笔,非常好用。现在交通方便,青海热贡或者兰州的文化市场里也能买得到。画很细腻的图案的那种毛笔,是用我们藏区的比较像松鼠一种动物,尾巴上的毛做毛笔是相当好的。这种自己制作的毛笔是用来画很细腻的画面的,可以说肉眼看不清的那些图案都是用这种细腻的毛笔画的。然后上金的时候,用大一点的,但不是特大的毛笔上金,大多数金是用很细腻的毛笔画出来的。
我们甘南唐卡染色、着色讲究用比较细腻的毛笔,一层一层的点出来。刚开始点的颜色重一些,慢慢的浅一些,最后用很淡很淡的色彩点出来。所以我们着色、染色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舌头上把毛笔弄一弄,那时候舌头能感觉出来颜料的轻重,颜料很淡的时候就会画出很淡的那种颜色,这个是用舌头感觉出来的,毛笔是这么来的。
此外,画师们十分珍视一些祖传的画具,并常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制特殊画笔、量尺、标尺、圆规、手垫等辅助工具,对于此类画具的功能带有某种神秘的认识。例如一种用玛瑙()制成的特殊画笔比较多见,常用于在金色上勾勒线条或者对金线进行磨光处理,此种画笔通常属于家传之物,比较珍贵,据说甚至有用珊瑚或者天珠()等珍贵材料制作者。
?
贡去乎加措画师口述:
1.唐卡色彩理论
拉卜楞地区唐卡画师们的色彩理论基本依据《彩绘工序明鉴》(杜玛格西·丹增彭措著)⑤等藏族传统宗教艺术经典,但是有所改变,将红、兰、黄、绿、白五色作为主色,每种色彩各有其象征,其中红、兰、黄、绿四色被称为“父”色,白色为“母”色,“父”“母”色彩调和出的万千种复色称为“子”色。
2.唐卡上色的技巧
我画的唐卡颜色总体比较浓重,从天到地的颜色和嘎玛噶赤派的有些相似,
渲染的比较淡,看上去颜色很浓但实际上用的颜料量很少,所以装裱的时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画的唐卡。为什么呢?因为我画的时候用的颜色很轻薄很透明,渲染的遍数很多,所以渗透到画布里不会脱落。藏族人画壁画或彩绘时上颜色必须要厚,用的颜料也多,但是好唐卡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的颜料少颜色要淡薄,现在这种好的传统快丢失了,好多人画唐卡就像给木头画彩绘一样,画壁画一样,厚厚的堆了一层,轻轻触碰一下会脱落、开裂。
3.关于“巴扎”
这种“巴扎”的画法是我师父柔扎活佛⑥独有的,在西藏或者其它藏区都很少见。这种巴扎画的时候线条都连贯不间断,别的人画的巴扎都是相互拷贝的,我师父的这种巴扎是由里向外,向右顺时针旋转的画法,就像一颗大树一样从根到干,再到叶子都是连贯一气的。以往钦则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连续的巴扎画法,古代的铜塑佛像就是这种样式的巴扎,年代早一些的古唐卡上的巴扎都是这样画的,除了钦则派之外,其他的派别不这样画,现在的唐卡中已经不画这种的巴扎了。
4.关于“界卡”
“界”就是分开、断的意思,指把图形断开的分界线。“卡”可以当“边”讲,需要精心处理的地方就是“卡”。唐卡的凹凸、明暗等这些效果最主要的就是靠“界卡”呈现,如果能掌握好,凹凸、明暗面都能轻松的塑造出来。所以,“界卡”决定了唐卡形象最终呈现出来的感觉,能不能把握好它,决定一幅唐卡的品质。把握的好,唐卡就好,反之,就不好。比如一支花的花瓣看上去很漂亮也非常轻松,这样这个“界卡”也需要画的轻松自如,如果这个石头很厚重,这里也用相应的“界卡”技巧来体现。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界卡”的技巧没人觉得自己已经画到顶峰了,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提升的余地。
5.关于唐卡的线条
一个画师,从小时候开始学习最基础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画线条,但是对于唐卡来说,线不一定越细越好,而是有时候要粗,有时候要细。比如说画这个金线的时候,有些有人认为金线越细越好,要相当的细致,有些人好用放大镜去看。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比如说衣服的材质是什么样的,能把材质体现出来,能感觉到佛周围的光环,能体现出佛的光感来,能做到这个就是最好的。
唐卡是藏传佛教信众必需的供奉物,除带有商业性质的唐卡绘画外,供奉使用的唐卡从绘制到供奉的过程包含一系列宗教习俗和仪轨。在密宗佛教体系中,对宗教法器的制作技艺属于宗教学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密宗僧侣修习的“舞画唪”⑦三艺中,“画”即代表绘制唐卡和制作坛城等造型艺术技艺。⑧基于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拉卜楞地区的唐卡画师对于相关宗教仪轨格外重视。
1.占卜
选择吉日请高僧占卦,根据供奉者的生辰八字卜出应供奉的佛、菩萨或本尊,然后主人根据占卜结果延请画师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和护法神,还需要僧人根据不同神灵的性质进行入密修练,通过观修,得到该本尊或护法神的许可后,方可请画师绘制。
2.习俗、规范与禁忌
甘南藏区绘制唐卡除要求画师对绘画技法、画理精通外,还要履行各种宗教仪式,包括颂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有宗教背景,懂的修行仪轨的画师还通过观想祈请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躯体,然后才进行绘制。此外,唐卡艺人绘制唐卡时,还有许多需要遵守的禁忌和习俗。唐卡艺人每天开始工作之前,首先要清洁自身,并点灯熏香进行祈祷。祷告完毕后才可以开始一天的绘画劳作。晚上收工之前,同样要念诵三遍谒文。
甘南藏区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好人家里出画师,坏人家里出烟鬼。”形容唐卡画师良好的生活规范和自律性。唐卡画师不允许酗酒和吸烟,绘画期间要求忌食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不近女色。这些习俗可以使画师工作时头脑清醒,心理平静,专心于工作。此外,每一类不同的唐卡开始绘制、开光、供奉的时间均有一定规范,这些仪轨与唐卡绘制技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基本遵循传统的造像度量经典。希热布画师口述:
按照密宗的修行理论,绘制唐卡有“息”、“增”、“怀”、“诛”⑨四种不同的事业,每尊佛、菩萨都对应不同的事业,所以绘制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观音菩萨、金刚萨埵、药师佛唐卡都是从早晨开始画,吉祥天母、玛哈嘎拉这样的护法神像一定要从下午开始画。
具体来说,我画黄财神是上午的十点钟左右开始画,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增”时,代表“增长”,在这个时间所有的东西都会增长,所以从晚上开始画就不太好。马头明王是下午两三点钟开始画,格日格列佛母也是这个时辰画最好。大威德金刚、六臂玛哈嘎拉、吉祥天母这些愤怒神形象都是下午开始画,诵经也是这个时间,开光的也是这个时间,供奉、做其它仪轨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些仪轨都是有对应的事业和时辰的。
画唐卡的时候,每位不同的佛、菩萨、金刚、护法、财神都有专门的仪轨,在画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仪轨,这是佛经里都规定好的。比如说画黄财神,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动作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装饰是什么东西都有规定,同样释迦摩尼佛也有专门的仪轨。如果绘画艺术大师的这个水平相当好,内容也符合佛教的仪轨,这样的话才叫完美的唐卡。
3.发愿与开光
希热布画师口述:
比如画师画一幅白度母唐卡,祈求自己的上师长久住持,佛法旺盛,或者祈求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就要定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开始画。画的时候,如果画师会禅定的话要做禅定,还要念经,祈祷。如果发愿大的话,画出来的白度母或观音菩萨唐卡就会有更大的功德,将来供奉的人和所有看到的人都会得到祈祷。
唐卡画完了以后有一个开光仪轨,开光以后按传统来说就是以在佛教场所供奉起来的唐卡了,最完美的唐卡是由很多佛教僧众共同开光的,这样的唐卡加持力是相当大的。
从信仰的角度来说,开光主要的意思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出去、进来。出去是什么意思呢?制作的神像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个里面难免产生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隐藏在里面的不洁净的东西,还包括画师绘制的时候心里面不纯正的想法,所以请出家的僧众、高僧大德用法力来把里面不好的东西请出去。
“进来”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释迦摩尼佛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伟大人物,怀着智慧和慈悲,把他的智慧和能量请过来融入到唐卡里面,画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就可以和请进来的佛融为一体,安住在唐卡上面,可以为国泰民安服务,有普渡众生的作用。
造像度量经是唐卡绘制的根本依据、法则和尺度,也是密宗佛教工巧明重要的学术领域。甘南唐卡亦严格遵循了藏传佛教艺术传统,以“三经一疏”⑩为造像度量的根本准则,绘制唐卡时依据《时轮经》⑪和勉唐计量法(勉拉顿珠大师的造像量度系统),佛像的各部分尺寸、比例、身形、姿态均严格遵循造像度量经的规范。
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勉拉·顿珠嘉措、⑫布顿·仁钦珠(1290一1364年)、第司·桑杰措(1653—1705)、杜玛格西·旦增彭措(1672 一?)、八世噶玛巴活佛米居多杰(1507-1554)、十世噶玛巴活佛曲英多吉(1604一1674)、松巴·益西班觉(1704—?)、居米旁·朗杰嘉措(1846—1912)等著名学者、高僧和画家均著有与造像度量相关的著作,并在“三经一疏”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发展。其中勉拉顿珠著《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或译作《佛像造像量度明晰如意宝珠》),杜玛格西·丹增彭措所著《彩绘工序明鉴》,第司·桑结嘉措的名著《白琉璃·除锈》,尤其是松巴·益西班觉著《佛像、佛经、佛塔量度经注疏花鬘》在甘青地区的唐卡画师中流传甚广,但是早期均为藏语版本。20世纪90 年代之后,青海著名唐卡画师尕藏、宗者拉杰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的罗秉芬等学者先后将这些著述编译为藏汉双语版本,四川藏族学者和画家更秋登子、康·格桑益西,西藏唐卡画家丹巴绕旦等亦整理了相关文献,目前甘青地区唐卡画室通行的藏语和汉语版本教材多依据上述学者的汇编。
拉卜楞地区传统的唐卡画师多在家中开设画室教授学徒,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大多自行承担,也有少数由师傅负担,但所需的绘画工具材料等均由师傅无偿提供。学习一定年限后能协助师傅绘制唐卡的学徒,师傅除负担其生活费用后还发给工资,工资的多少根据其承担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其在师门中的资历而定。
在学习期间,离家较远的学徒多在师傅家中免费住宿,离家近的则每天往返。学徒在画师家中吃、住、学的徒弟和师傅的关系十分融洽。此外,唐卡学徒们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师傅的情况十分普遍,师傅们对此也比较宽容。拉卜楞地区的画师们一生中只跟随一位师傅学艺的徒弟并不多见,且多数人都有游走于各地学艺的经历,这种宽松的授业和学习方式不但增进了师徒间的感情,也使得唐卡画风格的传承避免了单一化的发展。⑬拉卜楞唐卡画师的作品风格比较多元,这些特点应该与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有关。希热布画师口述:
我当年跟老师学习的时候,就是献个哈达,磕三个头,然后再供养一些简单的东西,那时候就是罐头、苹果、橘子这些水果,也是吉祥的东西。然后就开始学习,其它不收任何费用。
我培养学生的时候,也不收他们的任何东西,拜师仪式就是献一条哈达,代表他的心是很纯洁的,愿意做弟子的意思,然后我就接受他。我主要看他学习的根据(目的)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他的根据是发自内心的想学习唐卡文化的就行可以。我们藏区的群众信佛教,在信仰的基础上再有一颗纯洁的心,再学习唐卡艺术,只要有学习的信心就可以了。至于年龄大小、残疾人还是正常人、富人还是穷人我们都不管,他只要有这样的一个心愿就可以了。
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根基(天赋)很好,就学的快,几年下来就能学的非常成功。也有些学生学十几年、二十年变化也不是很大。即使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不会赶他走,只要他有这份心的话就可以继续学习。学习中的道德、德行很重要,这些方面的知识有些是佛教的内容,也有些使儒家的思想,就像我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求教化自己的内心,积德行善,慈悲做人,智慧做事。关于“善”的思想藏族也有很多学习的书籍,比如《萨迦格言》,⑭那个里面关于人的层次境界,德行的高低分析的很清楚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知道学者、上等的人是什么样子。还教他们尊重老师、父母这些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他们的道德合格以后,我们才开始给他们教唐卡文化的内容。
开始学唐卡的时候,刚开始先学习画布的做法,画壁画的话学习墙面怎么处理,毛笔怎么制作,颜料怎么调,然后循序渐进的教。唐卡的学习有一个程序,年龄小一点的刚开始入门的学生,先教素描(勾线)的基础,素描学习要两三年。素描学好以后就学习上颜色,先学习怎么上大面积的天、地这些颜色。上颜色这些也要学一年两年,然后再学色染色,这个比较难,要学个四五年。这样加起来的话,还要(学习)毛笔勾线呀,开眼呀,金子上面画的勾线线条之类的,这些都学起来的话,非常聪明的人的话也要学个五年十年这样的,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独立做画了。
每个学生的根基不一样,有些人颜色上的非常好,但是勾线不好,其它技巧怎么教也教不会。学生有创作能力的话,我们也教授他们创作方面的知识,有时候让他们自己思考,画一些东西,比如各种不同的马的形象,佛的各种各样的手势。
学习唐卡最关键的是要多学习传统的经典,多看以前传统的好作品,看的多了,水平提升的就比较快。有些时候我们让学生组个团队,带到青海热贡,带到敦煌莫高窟看壁画。时间允许的话还去拉萨的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到西藏那些古老的寺院学习,看优秀的古代壁画和唐卡。
从前藏区没有专门学习唐卡的培训学校,那时候一个老师收几个学生,吃住都在家里,不收学费,吃住都是老师提供。就是初学的学生,我们也给他吃、住,有时候还出去买点小东西给他们。等到学生学会上颜色了,还能做染色、勾线这些工作,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拿工资。工资主要和水平的高低,画的速度、质量有关系,也和学习的前后次序(资历)有关系。像我现在的唐卡培训中心,七年不收任何费用,也没有工资,但是七年以后的话,我们就开始发工资。到现在整个藏区有很多培训中心了,但是收学费的老师几乎没有。
由于师承关系的原因,历史上的甘南唐卡与热贡唐卡的关系较为紧密,故传统甘南画师在度量规则、工具材料、绘画步骤、习俗习惯方面明显受到热贡唐卡的影响。与此同时,拉卜楞寺深厚的宗教学术积淀、文化影响力亦吸引了大量热贡画师在甘南从业,形成了技艺-文化-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近年来,随着夏河拉卜楞寺周边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各藏区的唐卡画师亦多有迁居甘南州定居工作的情况,使甘南唐卡艺术进一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尽管唐卡艺术是典型的宗教艺术,但是其仍具有鲜明的造型艺术本体特征,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人文性、艺术性被进一步强化,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活态性、时代性和流变性。
注释:
①果洛•希热布(1962-),青海省果洛州人,甘南唐卡国家级传承人。
②贡去乎加措(1972-)甘南州夏河县甘加乡人,甘南唐卡省级传承人。
③指绘制、勾勒图形边缘,处理前后关系、凹凸层次的技法。
④直译为光、光色等,指唐卡绘制技法中色彩的渐变处理。
⑤参阅罗秉芬译注《西藏佛教彩绘彩塑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67 页。
⑥柔扎活佛(1925-),出生于甘南州夏河县柔扎村,本名柔扎·柔白热支,又名格桑丹巴热杰大师,是甘南唐卡拉卜楞画风的代表人物。
⑦密宗僧侣必须娴熟的三种技艺。“舞”即穿戴舞衣面具跳舞;“画”即绘制坛场;“唪”即举腔唪诵。
⑧参阅牛乐、高莉《拉卜楞寺与安多藏区藏传佛教艺术的体系化传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 期,第20 页。
⑨按照密宗佛教理论,“息”、“增”、“怀”、“诛”分别代表“息灾”、“增益”、“怀爱”、“诛伏”四种事业。
⑩“三经一疏”包括 《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又译作《绘画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等四种,前三部为古印度造像理论著作,公元13世纪由梵文翻译成藏文,于清初由工布查布译成汉语,《佛说造像量度经疏》为工布查布所作注疏。
⑪又称《时轮金刚大续》或《吉祥时轮续》,是藏传佛教重要经典。
⑫约出生于公元15 世纪,勉唐画派的创始人。
⑬参阅高莉、牛乐《拉卜楞地区唐卡艺人调查》,《中国美术研究》,2014 年第3 期(第11 辑),第55 页。
⑭藏族哲理格言诗集,由萨班·贡噶坚赞(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1182-1251)作于13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