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玲
文言文作为历史存留物,与今天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因而要学习文言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课文,让诵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读文言文要讲究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精心地指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掌握读文言文的方法,使他们逐渐能自觉地读,且爱读、会读。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主,读是学好文言文最根本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讲代读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文组织教学,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懂了,心领神会了,才是真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是为了不教”这个道理,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绝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翻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积累文言词汇的重要,学生可以从翻译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文言文,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读这种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如果教师只是把分散在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就会肢解文章,使文章韵味大失,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在读中去领会语言的特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教师精当的讲解点拨,学生能体会出文句的深层含义,培养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其义自见”的境界便因读而生。读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各种器官活动,理解课文,产生美好的语感效应,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教”的目的就能达到。
翻译课文,明确内容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初中阶段,翻译文章一般以直译为主。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的阅读简单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如下: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去逐个替代文言词语;第二步是看初步翻译出来的句子语序是否恰当,不恰当的可以调整句子的语序,使之变合理;第三步是看调整后的句子是否通顺,不通顺的可以增添或删减一些词语,使之变通顺;到这一步文言文翻译就算基本完成了,但要注意某些虚词是没有实义,用不着翻译的。读每篇课文,根据其长短和课文要求,起码读三到五遍,每读一遍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1.第一遍,朗读。要求 ①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②读正句子,不读破句,如《马说》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读通文章,能比较流畅地朗读全文。让每个学生在反复自如的朗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2.第二遍,默读。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掌握注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文意。3.第三遍,研读。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情感和线索,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并注出自己不理解的疑难之处。如读《桃花源记》,能发现文章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结构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情感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疑难处是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为什么“不复得路”等。4.归纳精读课文,深刻理解文意。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资源,言传身教,用声音去打动、感染学生,用激情去带动学生,给学生以古典美的刺激,激发其读的热情。潜移默化,学生熟读背诵的好习惯会自然养成,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动力也就随之产生。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学会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想象力。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教师的吟诵带动,今天我们仍可采用这种方式,从吟中体会韵味,从吟中产生兴趣,从吟中积累语感,从吟中培养素养。
苏东坡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经史子自知”,“旧书”都可以不厌其烦的读,那新学习的文章,就更应该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读,可以熟悉文本,增强文言语感。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程千帆指出:“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背也是读的升华,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知识的消化,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又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汉语音节整齐,长于对偶,工于对仗,其声韵和谐流畅,抑扬顿挫,成为中国古典文学青春永驻,享誉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大力提倡背诵。背诵时,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诵出文章的音乐美,悟出文章的意蕴美。在向学生提出背诵要求之后,教师可示范性地先背诵一遍,这样,直观地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了师生的双向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杜甫的《望岳》《春望》对仗工整,音韵美在反复诵读之后感受愈发深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三、四自然段写景部分,语言美体现充分:运用赋体,四字句为主,读来郎朗上口;双声叠韵词、同义词、反义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文章语言音韵和谐,音乐美极强。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学生能很快把握诗文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在班中开展朗读活动,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或个人高声朗读,或男生女生分组读,或分角色朗读,或教师高声朗读。朗读时,指导学生注意节奏感和丰富的感情。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兴致盎然,眼、口、耳等器官并用,从中获得审美熏陶。
学习唐诗、宋词,可以采用赛读的方式。比如,可以按诗句描写的内容分类,让学生分组朗读记诵,写雪的、写雨的、写云的、写菊的、写荷花的、抒发豪情壮志的等等,看哪一组背的多,读得多,读得有感情。在游戏式的比赛中,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大量诗词语句。
《长亭送别》是一篇色彩斑斓的美文,学生反复诵读就能够感受到古典语言的华丽秀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莺莺乘车去长亭送别张生,她的離情就寄寓在这路上景色的描写之中。读一句头脑中就呈现一个景,而且这句中通过一个“染”字,使景与情得以融合,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忧郁悲伤的色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给人以深沉的美感。
朗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浸润文中,深深体味文言文中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领悟到文言语句千古流传的魅力所在,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朗读《五人墓碑记》,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读中生趣,读中移情,读中长才, 没有读,就无法品味其优美的语言;缺少读,就无从理解其精深的内涵。文言文教学,让“读”贯穿始终,把握好“读”这一环节,就接近于成功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