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话语权构建

2020-04-15 03:59郭歌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构建传统文化

郭歌

【摘 要】中国古代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话语权构建体系和表达流程。其中,剧本是基础,导演是设计者与组织者,剧场与演出空间是媒介,演员是载体,观众是对象,戏剧评论助力于话语权的传播与引领。这六大机制内在关联、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戏剧艺术;话语权;构建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04-04

戏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话语权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软实力,字面意思是指说话和发声的资格和权力,实质上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现实影响力,亦即一种控制和引导舆论的能力,及其在文化思潮引领中的价值力量。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在由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演进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其话语权地位,而这种戏剧话语权的表达,有着比较完整的话语构建体系和话语活动流程,主要包括话语文本、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话语载体、话语表达对象、话语评价等六大要素。本文试对这六个方面的话语权特征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剧本:戏剧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基础

剧本,即戏剧文本,它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因此,人们常说:“剧本乃一剧之本。”在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是在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之际,宋元时期的戏文和杂剧剧本的出现,正是我国戏剧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在此前后,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戏剧形态是没有剧本的。

在戏剧艺术里,核心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教育、教化和娱乐是戏剧艺术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要做到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就必须使它们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剧本则是为了规范戏剧教育、教化目的和艺术手段相结合的一个书面设计和约定文本。“剧本的作用就是为了使艺术手段不要偏离它的艺术目的。”[1]同时,作为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剧本还是舞台表演或戏剧排练的必要依据,是剧中人物唱词和对话交流的基础语言,也是导演和演员二度创作的出发点。

戏剧的思想性,即戏剧想要表达的主要话语权,是通过戏剧这个综合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国古代戏剧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一出戏要宣扬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话语,主要是通过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情感纠葛、矛盾起伏等环节来完成。戏剧话语中表达的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褒忠贬奸、体察民情的观念,以及所体现的经世思想、爱国情怀、优秀品格、仁爱精神等传统美德,都代表着剧作家表达话语权的强烈愿望和文化价值观念。剧作家还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来关切民众的意愿,企图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进行剧本构思和艺术创作活动,并通过戏剧艺术的方式,共同构建舞台艺术和观众交流、沟通的话语权表达形式,从而体现民众的话语权。

在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中,戏剧文本话语权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迎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程度以及剧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戏剧创作的内容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干扰他们的社会统治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戏剧艺术的生命力还在于观众的欣赏程度,剧本创作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找“戏”,以取得普通民众的话语认同。“观众”对戏剧作品的高度认同,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精神力量。我国古代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古代历史故事或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要展现和提倡的话语权,基本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发挥着正能量的作用。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其思想性还必须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戏剧文化的重要价值,起到社会舆论引导、民众心理疏导的作用,从而彰显话语权功能。因此,要让戏剧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除普世的思想价值以外,还必须有鲜活的、独具特色的经典人物形象,有脍炙人口的文学色彩,能为观众喜爱观看,能为演员喜爱演出,最终在舞台上得以呈现,在社会上进行流传。所以说,戏剧文本的话语权表达有着比较系统的操作流程,即创作动机、创作目标、人物关系构建、情节设置、艺术设计、结构安排,完善剧本,并在以上基础上完成一度创作。

二、导演:戏剧话语权表达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现代意义上的“导演”职业出现比较晚,但没有导演的称谓并不等于没有导演的职能,具有导演性质的活动几乎是随着戏剧的产生而存在着。本文中的戏剧导演,是借用现代导演的名称对古代戏剧排练、演出活动的“主事人”“引戏人”“戏头”等这一职业和职责进行论述的。

戏剧导演是以戏剧文本为基础,以演员表演为载体,运用和组织各种艺术方式,将剧本变为舞台艺术进行整体演出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及二度艺术创作者。戏剧导演的职能主要是对剧本主题意蕴进行发掘和强化、对表演艺术进行构思与启发,以及对剧场艺术进行组织和协调等。在戏剧演出的整体活动中,戏剧导演对于延伸、扩展和深化剧作家的话语权,以及展现和加强自身的话语权表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戏剧导演的这种地位和作用也对其本身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第一,戏剧导演有着对戏剧文本进行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诠释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责任。这种再度创作的效果是衡量戏剧导演对原剧本内涵的理解能力及其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戏剧导演,注重的不仅是剧本文字到舞台形象的转化,还有剧作的深层内涵和话语权意蕴的挖掘与强化,只有准确细致地分析、感受和掌握剧本的深刻内涵,才能把剧作家的思想情感忠实地传达给观众。

第二,戏剧导演是戏剧排练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戏剧内容的表达与艺术风格的定位起着决定作用。“剧本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读起来感动人,更重要的是演出来同样感人,或更加感人。”[2]戏剧导演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和剧本意蕴的发掘,进行艺术方案的设计,同时帮助演员和其他舞台艺术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以深刻把握剧本主题和吃透剧情,并经过与其他创作人员进行密切合作,来全面表达戏剧传播的话语权,实现戏剧艺术创作的构思和意图。

第三,戏剧导演对戏剧话语权的表达与实现,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艺术积累。首先,戏剧导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能够深刻理解戏剧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与话语权意图,能够使自己所导演的戏剧作品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观众声誉。其次,戏剧导演必须要有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中国古代,戏剧话语权的表达是在平衡一系列戏剧演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戏剧导演深厚的艺术造诣及其表现手法,是戏剧话语权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剧场与演出空间:戏剧话语权表达的媒介

在剧场观看演出,除了视听到剧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以及由动作、语言推动的戏剧进程外,还有舞台背景、灯光、道具等,这些,都是戏剧活动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传统戏剧演出场所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民俗亲和力,是戏剧艺术话语权表达的基本条件。观众走进剧场,可以从戏剧作品中感受到剧作家和艺术家的真正魅力。中国古代传统剧场或演出空间,在当时娱乐活动极其匮乏的时代,不仅见证着戏剧历史的发展,而且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娱乐的记忆,承载着朴素民众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文化,也体现着普通百姓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心灵沟通与话语交流。

首先,古代剧场和演出空间,为剧本的呈现提供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一个小小的戏台,蕴含着许多文化,它与戏剧演出之间紧密相连,与时代脉络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古代戏剧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戏剧舞台所传达的话语和信息一般是教人向善向好,使人们更为直观地理解乡规民约、祈求美好心愿,并在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的戏剧情节中,愉快地接受这些教化思想的熏陶。统治阶级利用戏台和戏剧文化的传播来教化民众,用封建礼教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得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剧场的建立、发展和剧场效应的发挥,也为戏剧艺术的展现、为戏剧文本内涵和话语权的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剧作家潜存于剧本中的剧场性预设及话语权效应,需要靠剧场和演出空间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剧场性”潜存于剧作家的剧本预设中,通过戏剧演出的“场力”特性和现场效果来打造。河竹登志夫在其《戏剧概论》中,将剧场与物理学中的“场”,如磁场、重力场等进行类比,并且认为剧场具有能动性。“戏剧的‘场在物理上是封闭的,在心理上却是开放的。”[3]剧场性效应的发挥,以人物为核心,以矛盾冲突、情境起伏为基础,以场面性、舞台性和表演性为外在形态,融剧本主题、话语特性、思想意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舞台画面、音响效果为一体,形成一种与文学性相辅相成的主观性合成场力。[4]这种剧场性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剧场和演出活动中才能得到发挥。

再次,戏剧文本的内涵及话语权表达与演出剧场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性。不论是从戏剧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戏剧内涵的角度,或者是从戏剧话语权表达的角度来看,剧本的内容与演出效果最终都需要通过剧场媒介来呈现,都要面向观众,接受检验。一方面,剧本的内涵及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剧场空间在舞台设施、道具内容、灯光音响效果等环节符合其戏剧文本的叙述和想象,展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的剧场都能适应剧作者在剧本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反之,剧场空间对戏剧文本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和选择,剧本的内涵及话语权表达也必须适应剧场空间与剧场环境的要求。

四、演员:戏剧话语权表达的载体

戏剧演员是戏剧舞台故事情节展现的核心,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直接载体,也是戏剧演出活动中与观众联系的纽带。通过戏剧演员的艺术表演,才能使观众直观地看到戏剧本身所承载的深刻思想及话语权内涵,从而对整个戏剧产生认同感。

作为戏剧演员,也必须自觉体现“戏剧主要是表演艺术”的意识,充分发挥专业特性和艺术才能。戏剧表演,是以唱词、唱腔、对话、动作为主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艺术展示与发挥,直接向观众呈现围绕戏剧思想内涵的生活情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使观众直观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切实感悟剧情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和话语权意蕴。戏剧表演艺术家的真正魅力,不仅仅是出自于戏剧文本的思想性和语言性,更重要的是出自于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行为表现。波兰著名导演格罗托夫斯基认为,戏剧艺术就是“发生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事”[5]。

要充分体现戏剧演出的目的和意义,戏剧演员在认真审阅和深刻领悟戏剧文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其一是语言技巧。声音和语言是戏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把握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才能正确处理好剧中人物的语音气质,准确表达其性格化语言,从而提升戏剧表演中的话语表现力,凸显所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古代的戏剧演出中,没有像今天的扬声器、麦克风等作为提升语言声音效果的工具,其舞台音响效果,都是演员自身语音技巧的发挥,靠自身的语音魅力来完成。其二是动作技巧。戏剧演员必须具备来自体验社会、感受生活的丰富经验,其舞台展现的动作必须贴近生活,并对剧中人物的动作进行艺术提升。

戏剧演员的文化艺术素养与人文素质,关乎着戏剧演出的成败与否。任何一部成功的戏剧演出都不会缺少每个演员的倾心打造,更与每个演员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这是因为,戏剧表演需要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演出技巧来实现,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演员,才能正确诠释剧中角色,才能塑造典型人物。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再华丽的服饰、再精美的道具和动听的台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戏剧演员具备了其特有素质,才能赋予剧中人物鲜活的形象和独特的气质。因此,一个戏剧演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戏剧话语权的表达能力及艺术影响力密切相关。

五、观众:戏剧话语权表达与传播的对象

戏剧艺术是戏剧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一部戏剧作品是否能够展现和保持艺术生命力,能使自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表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戏剧的欣赏主体和传播对象的认同,观众的接受才是戏剧艺术的终极目的。观众并不是戏剧演出的局外因素,而是戏剧创作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戏剧演出机制中的内在动力,是戏剧话语权表达与传播的直接對象。

从戏剧艺术价值实现来看,主要体现在戏剧艺术家对观众审美兴趣的把握。戏剧艺术家欲寻求戏剧艺术价值的及时表达和迅速实现,就必须深刻把握戏剧观众这一社会群体的心律动向,要求戏剧艺术的审美情趣具有广泛性,能够适应广大戏剧观众的娱乐需求。一般来讲,观众掏腰包花钱进入剧场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来受教育和教化的。剧作家如果不考虑观众赏心悦目的心理要求,而给他们灌输一些教化性的内容,观众是不会买账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作家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6]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其令人信服的情感气场和艺术魅力去征服观众,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强加给观众。观众的接受并不只是意味着戏剧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是观众对戏剧话语权的认同,是剧场氛围中的审美体现。观众接受意识的形成,是观众的思想认同、欣赏能力、艺术趣味、精神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高明的剧作家,应该是把教化作用隐蔽在娱乐之中,让观众在娱乐之中受到教育,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戏剧艺术是通过舞台为媒介、演员为载体而作用于观众的,因此,戏剧中的话语权表达过程对观众来说是直接性的。观众之于戏剧,在参与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读者之于文学相比,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之处,其一,戏剧舞台形象的直观性是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直面接触与交流,使戏剧艺术中不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更具有感染力。其二,戏剧观众的群体性和“共时空”特征,使戏剧艺术的功能更容易接受和传播,观众之间对戏剧内涵的热烈议论和交流,会产生“交叉感染”效果,有利于戏剧思想性和艺术性效应的发挥。其三,戏剧艺术的创作者与戏剧艺术的欣赏者,共处同一演出空间,有利于对戏剧演出效果在同一时间进行检验。舞台艺术的优劣、剧场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剧场气氛及观众的情绪反应得到印证。

上述表明,观众在戏剧艺术机体构建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接受主体,观众与戏剧活动中的创作主体(剧作家、导演等)、演出主体(剧场、演员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戏剧艺术表达系统。不论是艺术价值的展现还是话语权的表达,正是因为有了观众的参与,戏剧艺术才獲得了真正的生命活力。

六、戏剧评论:评判并助力于话语权的传播与引领

我国的戏剧艺术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当戏剧艺术产生后,其本身也需要借助戏剧评论来得到发展;同时,这类新的艺术种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表明态度,希望戏剧艺术能够密切服务于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并成为话语权表达的工具。于是戏剧评论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古代的戏剧评论,从萌芽到形成,再到繁荣发展,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戏剧评论理论和助力戏剧话语权表达与传播方面来看,其中不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大量观点,也有歌颂古代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和睦相处的积极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关于反封建传统、反帝王将相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戏剧批评内容。从戏剧评论中关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来看,涉及演员的素质、演出风格、唱白功力、表演技巧等,其中不乏可取之见。既有对演员演唱技巧的指导性建议,也有对前人表演经验的总结,还有对戏剧创作和歌唱实践规律的探索;既有褒扬与溢美之词,也有训导与贬斥的声音。

值得指出的是,元代戏剧史上,曾出现过关于演员表演艺术评论的专著《青楼集》,作者是夏庭芝。书中记录元代戏剧界若干位戏剧、曲艺女演员的生活片段,并对五十多位演员的演技进行了评论。这部戏剧史上的传世之作,对于丰富戏剧理论、推动戏剧评论的发展、促进戏剧艺术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再比如,明代初年,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即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的问世。朱权为朱元璋之子,在其兄弟中以能文著称。他以“安以乐”与“和”作为艺术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提出所谓“治世之音”标准。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着重品评了98位元代和明代初期戏剧作家的艺术风格。朱权关于戏剧艺术批评的观点,片面追求文词的华丽、音律的和谐,时时流露出阶级的偏见,是一位典型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戏剧评论家。他的许多观点对于戏剧艺术的发展极其有害,但是,作为古代戏剧史上一部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戏剧评论专著,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明代嘉靖末年至隆庆年间,出现过三位重要的戏剧评论家——何良俊、王世贞和徐渭,他们在文学艺术创作和评论中,都曾进行过较多的尝试,并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最杰出的戏剧评论家是徐渭,他在艺术活动中强调标新立异,反对墨守成规,倡导戏剧语言艺术的通俗易懂和“家常自然”。虽然徐渭的戏剧理论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在戏剧评论中关于推陈出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于引领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于助力古代戏剧话语权的提升,都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戏剧理论是人们对戏剧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古代人类以非凡的才能创造了戏剧,尽情享受着戏剧,同时,又力图准确认识和概括这种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色彩的艺术样式,这就是戏剧理论的发展。”[7] 纵观我国古代戏剧评论的历史,虽然发展历程漫长曲折,但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戏剧评论伴随着戏剧艺术的成长进步,在探索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追求戏剧艺术的思想性和话语权表达、总结以往戏剧艺术发展的成败得失、引领民族戏剧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戏剧评论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戏剧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戏剧艺术繁荣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戏剧评论是戏剧艺术的再次创作,是一种文化的批判精神,是对戏剧作品客观的价值判断,有着独立的学理品格和独特的价值尺度。对戏剧艺术的怀疑、探索、批判精神,是推动戏剧艺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其使命和职责是引领戏剧艺术发展和繁荣。

第二,戏剧评论家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还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戏剧评论家的见解必须是源自于作品,又独立于作品,要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对戏剧作品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要揭示出作品所体现的话语意蕴、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并把这些带给观众。

第三,戏剧评论要成为剧作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不仅要当批评家,还要当戏剧艺术的诠释者和解说人。古代戏剧给予观众大量的历史知识和话语氛围,老百姓看戏受到的教育和教化作用十分明显。真正权威的戏剧评论家应该时常活跃在观众的心目中,是观众最崇拜的艺术家与引领人。只有这样,戏剧艺术才能不断繁荣,戏剧的观众群体才能够不断壮大。

以上论述表明,中国古代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产生、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话语权体系,其表达形式多样,思想意蕴深刻,目标指向明确,艺术裹挟力强,社会影响广泛,构建出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运作机制。这些机制之间内在关联、相关交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戏剧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对戏剧艺术话语权的研究,以创新的视角解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精神实质,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敏.剧本的重要性[J].民族音乐,2014(3).

[2]焦菊隐.焦菊隐论导演艺术(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343.

[3][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M].陈秋峰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33.

[4]袁联波,刘志荣.论戏剧演出中的幻觉性与剧场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

[5][波]格罗托夫斯基.戏剧的新约[J].外国文学,198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7]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

猜你喜欢
话语权构建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