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 郭艳梅 高美丽 张美凤 赵清水 黄少平
2020 年1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国蔓延[1,2],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及时了解公众对相关传染病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对降低公众因疫情引起的消极、恐慌心理,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非常重要[3]。 疫情发生后,北京市房山区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 针对此次疫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出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带动辖区30 家医疗机构、24 个乡/镇/街道开展全区范围的线上疫情防护知识宣传。 为了解房山区居民对COVID-19 防护知识的掌握状况,房山区CDC 于2020 年2 月10-15日对辖区居民就COVID-19 的认知及态度进行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1 对象 北京市房山区居民。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网上问卷星问卷答题。
1.2.2 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COVID-19 防护知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编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教育手册》,包括COVID-19 传播途径、COVID-19 易感人群、感染COVID-19 的一般症状、公共场所需要佩戴何种口罩、何时需要洗手、如何预防COVID-19 以及返京人员需要多长医学观察时间),对疫情的紧张程度、关注程度等。COVID-19 防护知识共7 题,题型均为选择题(单选/多选);知晓率=(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 居民7 题全部回答正确判为COVID-19 相关知识知晓。
1.2.3 质量控制: 问卷采用匿名填写,避免敏感性语言,在问卷前言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及调研单位,所有条目均为必填项。 网络问卷后台自动监测每份问卷的答题时长,答题时长低于30 s 的视作废卷。 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非房山区IP 地址的视作废卷。 两组独立统计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进行整理及分析。人口学特征按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描述。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调查共收回问卷2 431 份,有效问卷2 418 份,有效应答率99.47%。 其中,女性1 769 人(73.16%),男性649 人(26.84%);年龄在40 ~60 岁间人群居多(44.13%);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人群居多(48.30%);职业分类为其他企业人员人群居多(20.22%,表1)。
表1 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2.2 COVID-19 防护知识各题知晓情况 房山区居民对医学观察时间知晓率最高(95.99%)、其次是传播途径(89.12%),对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种类知晓率最低(55.67%,表2)。
表2 北京市房山区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2.3 不同人群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房山区居民对COVID-19 防护知识知晓率为31.51%,其中男性为29.89%,女性为32.11%。 房山区居民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疫情防护知识的知晓率有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知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医学背景人群知晓率高于非医学背景人群(表3)。
表3 北京市房山区居民不同特征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2.4 对疫情的紧张与关注程度 面对COVID-19 疫情,38.63% (934/2 418) 的人处于有点紧张状态,22.08%(534/2 418)的人处于不紧张状态,19.27%(466/2 418)的人处于非常紧张状态。 对于COVID-19疫情动态的关注程度,87.30%(2 111/2 418)的人表示非常关注,11.91%(288/2 418)的人表示比较关注。
3.1 调查结果显示,房山区居民对COVID-19 的医学观察时间、传播途径和何时洗手等防护知识知晓率较高,这与疫情期间北京市及房山区各部门采取的各项有效防控措施有关。 在健康教育方面,房山区CDC积极利用宣传折页、海报等宣传防控知识,并通过电视、报纸、微博等宣传媒体及时宣传疫情防控信息。 对辖区内社区、村、车站等地开展健康指导,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正确引导公众科学防控。 由于COVID-19 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居民对该病的个人防护知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种类)认知程度还不足60%,在疾病一般症状等基础知识方面认知也不高,建议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 本研究发现,较高年龄(≥40岁)、低文化程度、非医学背景人群的认知水平较低,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重点人群疫情防护的宣传教育。3.2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人群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较高年龄(≥40 岁)人群认知水平较低,可能因为该人群对新媒体传播方式接受度不高[4,5],减少了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提示在健康教育宣传中要做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利用新媒体平台,还应兼顾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的覆盖。 低文化程度人群认知水平较低,可能因为该人群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低和对专业性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足,提示健康教育传播内容应尽量简洁通俗,在正确表达语意的前提下,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如在宣传海报中增加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宣传视频中利用动画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情景式表演,将知识融入到公众的现实生活中,便于公众理解与应用。 非医学背景人群的认知水平较低,可能由于该人群缺乏专业知识,在面对网络真假不一的信息时,易受虚假信息误导。 提示健康教育传播内容要准确化,宣传人员应严格核实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不传播、转发来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以免造成居民盲目乐观或过度恐慌心理。 此外,宣传人员需配合相关部门辟谣不实信息,提醒公众要根据信息发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证据和逻辑做出鉴别判断,避免受谣言误导。
3.3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COVID-19 疫情处于“有点紧张”状态,且对疫情表示“非常关注”。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限制重点地区人员出行、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隔离等系列措施[6,7]。在隔离防护期间,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压抑和束缚感升高,公众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心理[8]。 因此,要加强对居民的心理疏导,引导居民正确获取疫情防护知识,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如果较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建议适当采取正念减压或呼吸放松等非接触式心理干预手段,减少居民紧张状态[9,10]。本次研究在COVID-19 流行发展初期利用互联网调查工具进行人群快速调查,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人群样本,时效性好,可迅速摸清疾病发展早期居民认知、态度、行为相关情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应的健康宣教。 本次调查对象来源基于网络邀请,受居民网络使用和交友圈性质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出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高学历人群偏多等,结论的外推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