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鸣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不仅使之成为江苏省首项世界自然遗产,也为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江苏位居我国海岸线中段,是我国海洋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人文大省,各类海洋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物种多样,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根据江苏省发布的《2018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6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8%。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0%、46.9%和49.1%,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发挥,不断助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滨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滨海区域人为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对粗放,制约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还很多,形势严峻。因此,加快江苏海洋人文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当前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力推进江苏沿海区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美高”江苏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养,尽管近年来江苏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制约江苏海洋生态文件建设的问题和短板依然存在,主要表象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由于江苏陆域生态环保逐步强化,致使向海洋排泄废弃物、废水、污水等情况加剧,山东、江苏内陆市向海洋排废成为新常态,使得江苏海洋生态环境危机时有发生。特别是江苏、山东的泄洪、排污河道大多是由高向低,由北向南流过,河道水带来了大量废弃排泄有机物,增加了海洋的有机物浓度,致使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南黄海连年暴发,长达10年之久,对江苏、山东沿海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而且,这个局面短期还难以扭转。
一方面由于全球温度上升和季节台风影响,江苏海洋自然灾害频发;另一方面随着江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持续提升和环太湖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化,部分化工企业涌入江苏沿海苏北区域,人为生态灾害也时有发生。如2017年12月9日连云港市灌南县堆沟港镇化工园区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的大爆炸和2019年3月21日坐落于江苏盐城市响水省级化工园区—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大爆炸事故,不仅在全国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关键是对于周边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了长期的污染效应。
江苏自誉为“海洋大省”海域、海岸、海水资源丰富,因此,在推进江苏大开发的进程中,没有很好的注重各类海洋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开花,港口物流、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全面铺开,没有精准规划江苏海洋岸线资源、单位海域使用和生态文明传承的承载能力和效能,使得许多投资项目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增量,反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损伤。以连云港的湿地为例,无序实施填海造陆工程,填掉了大片盐滩和湿地,耗费数百亿资金,并没有能够很好的运用。结果湿地资源没有了,经济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又比如,江苏沿海港口密布,使用效率低下,港产城产业融合度差,港口是建好了,物流常常过,就是留不下,扬尘、废气、废油等污染严重,给周边生态带来影响。既损害了区域生态环境,又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效能。
保护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有序、高效的使用海洋生态资源。江苏的海洋经济发展很快,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数据显示江苏2015年全省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 4.5∶47.4∶48.1,海洋第三产业占比才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与全国海洋经济的比重相比,差距较大。全国2015年的三产比重为5.1∶42.5∶52.4。其中第一产业低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了3.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不如国内其他沿海省市;而新兴的第三产业的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江苏的海洋经济生态化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打造“海洋经济强省”还需时日。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涉及海洋资源、海洋保护、海洋渔业、海洋农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经济、社会、文化管理主体,还涉及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法律等方面。既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到沿海区域居民的生产生活,也牵扯江苏社会、经济、文化统筹、协调、健康发展问题,关系到江苏“陆海统筹、江海统筹”的整体发展战略实施问题。目前,尽管江苏政府机构改革到位,海洋使用管理区域权限基本划定,海洋监管得到了加强,但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保护的法律体系、指标体系、责任体系还未健全,任重而道远。
建设江苏海洋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海洋保护意识,不忘初心,转换思路;确立红线,守住底线;守正固本,绿色发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提升,为拓展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坚守生态文明底线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在实践中守正和坚守。就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来看,一是要对标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核心理念,将“江苏沿海大开发”转向“江苏沿海大保护”的思路上来。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固本,切实将江苏沿海生态资源保护,将江苏海洋生态文明传承下去。二是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新理念。要切实对标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摆正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高举保护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旗帜,不仅续写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还要绘就江苏海洋绿色发展的新蓝图,建设生态文明程度高的江苏沿海发展带,为建设“富强美高”新江苏开创新标杆,在全国抒写江苏海洋发展新模式。
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明确责任主体,明晰责任内容,确立责任机制。一是要衍生原有富有成效的“河长制”。可以参照现有的江苏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河长制”,将其衍生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设立“海洋生态保护湾长制”,明确责任主体,赋予一定职权。压实领导责任,统筹协调调度,一杆到底,立体管理,切实履行地方政府对于海洋生态的管理责任。二是构建“湾长制”的责权利机制。要充分赋予“湾长制”责任人和责任主体的管理权限,做到该管、要管、能管、敢管、管好。要将“湾长制”的各项指标和业绩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标配,融入年度考核、升职考核、离任考核、奖励考核等日常工作考核机制中,明晰责权利,激励领导干部发挥才能,甩开膀子大干。
要进一步深化全国政务体制改革,精准施策,夯实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一是要发挥“263”生态环境建设组织机制。要对标浙江生态环保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强江苏“263”环保建设平台建设,衍生其职能,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管理范围,从多种视角切入,找差距,补短板,建机制,形成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队伍、有抓手、有人管的发展新格局。二是要深化江苏海洋管理体制性成果。随着江苏政务改革的深入,江苏海洋使用和海洋管理的职权逐步明晰,责任趋于确定,法理环境日趋完善,执法主体归于统一。要逐步理顺各类关系,发挥政府常态化管理职能,下放地区执法权限,植根基层,逐步形成高效、快速、标准的执法机制。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生态监督机制。一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摆正政府履责和社会监督的关系,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改革,由“政府管理、自我监督”向“政府管理,社会监督”转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海洋生态的数据监测管理,切实转变政府包揽天下的大一统工作方式。二是要加快建立公开、透明、高效、快捷的海洋生态文明检测机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由政府制定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如海水、海洋大气、海洋排污、海洋生物、生态资源、植物物种等多方位的指标监测内容体系,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并将监测数据公开发布,开展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跟踪监测,科学管理,公开透明,形成公正、透明、高效、快捷的监测机制。
加快推进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与经济发展的配套和协调。要倾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也只有如此,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要注重将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第一产业的协调与发展,恢复性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实施人工渔礁工程,提升海洋的生态涵养能力,构建区域性的海洋牧场;要有序发展浅海、近海、沿岸、滩涂的差异化使用,减少人工干预性养殖,提升海水养殖的生态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亲海优势产业。可以加大海洋旅游、海洋观光、邮轮经济、海洋文化、海洋创意等亲海性的轻经济产业活动,在海洋生态存续的允许值内,开发海洋生态资源;还可以大力发展海洋风电、海洋光伏、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海洋产业,化解陆域短板,加强陆海统筹的产业发展;也可以加大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科研、海洋矿业等产业开发,依托海洋,服务海洋,获取长效海洋产业效能。
随着我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对于海洋生态文明要求的提升,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深化认知管理海洋水平。一是要大力推进“透明海洋”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优势,跟踪时代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透明海洋”工程建设,让浩瀚的海洋宝库成为江苏人民的后花园。二是要加快推进海洋物联网建设,运用数智化、大网络、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挖掘海洋发展潜力,并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智化管控。要将科研数据和寻常监测检核起来,将科技手段和海洋生态管理结合起来,将大数据资源与海洋生态调节结合自来,及时跟踪,适时调整,有的放矢,真正建设一个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可控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天地。
海洋是大家的,是人类的生态家园、“衣食父母”。靠海吃海,不能忘本,坐吃海空。一是要树立“海洋是大家的,大家要保护海洋”的人文意识。要加快地方海洋保护的立法,依法保护海洋,使用海洋资源,从事海洋开发活动,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公众的维护海权、保护海洋意识。二是要大力兴盛普及海洋文化。要加强地方海洋民俗文化保护,科学普及海洋文化知识,认知海洋,敬畏海洋,维护海洋,自觉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三是要大力改进信息传播手段。要及时跟进,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海洋文化的新科技、新理念、新变化、新科研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加快推进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的自然环境,也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同推动,构建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气场,建设立体、全域、全民共享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富强美高”新江苏提供新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