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教得太细牵得太紧导致学生的自主空间会减少。笔者认为老师要“懒”,可以在启发学生思考时、引导学生解释时、激发学生争辩时适时放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更妙生成。
关键词:“懒”放手,引导,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教得太细牵得太紧导致学生的自主空间会减少。如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更妙生成呢?笔者认为老师要“懒”,要学会适时放手。
一、 “懒”在启发学生思考时
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思路。
六年级《抽屉问题》张老师安排了这样的巩固练习:篮子里有苹果、桃子、梨和香蕉,现在有81个小朋友,如果个小朋友拿任意两个水果,那么至少有多少个小朋友拿的水果是相同的?
师:这道题目和抽屉原理有关系吗?什么是物体,什么是抽屉呢?请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后反馈结果。
生1:我的算式是81÷4=20……1,20+1=21,至少数是21。
师:你认为水果的个数是抽屉数。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从4个水果中拿2个有6种拿法,我的算式是81÷6。
师:你认为水果的拿法是抽屉,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生3:我觉得有10种拿法:苹果苹果、桃子桃子、梨梨、香蕉香蕉、苹果桃子、苹果梨、苹果香蕉、桃子梨、桃子香蕉、梨香蕉,所以算式是81÷10。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10种拿法都说出来了,而且条理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思考的过程。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寻找“抽屉”时,历经了三个层次的思考。张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勤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而是用最简单、最精练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最初的反应是水果的种数就是抽屉数,张老师的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你认为水果的个数是抽屉数。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直接指向了学生思考上的方向性错误,学生开始调整。第二个层次的思考是“从4个水果中拿2个有6种拿法”,此时张老师富含智慧的一句“你认为水果的拿法是抽屉,还有不同的拿法吗?”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又暗含了有不同的拿法,于是有了生3的精彩发言。
二、 “懒”在引导学生解释时
实践说明,很多知识只要我们肯放手,敢放手,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探究出来,很多能力,只要我们给他提供适合的环境,他们就可以自己锻炼出来,很多想法,只要我们稍微“懒”一些,他们就有机会表达出来。
三年级的《巧算周长》一课胡老师以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图1)为导入,通过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个由7个边长是8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
生1:我的算式是8×4×4=128(cm)。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上台指着图片:我是这里这样,这里这样……(生1没有说清楚意思。)
师:你先整理一下思路。有没有同学知道他的想法?
生2上台指着自己的草稿:我把第2个正方形的这两条边平移给这两个正方形,这两条边也平移给这两个正方形,这样第2个正方形就可以消失了。我再把第4个正方形和第6个正方形也消失了,变成了这个图形(图2)。8×4是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再乘4就是4个正方形的周长。
师:这位同学有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把一个这么复杂的图形的周长转化成了求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在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抛出了课前导入时的图形,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独立探索。通过后面的课件展示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设计了动画来说明。生1其实也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如果教师在生1表达未尽时,“勤劳”地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想法”,就不会出现生2的精彩“消失”了。一句“有没有同学知道他的想法”,给了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展现。
三、 “懒”在激发学生争辩时
课堂上引导学生争论数学中的问题,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不辩不明”,争辩时,为了说服对方,就要寻找让人信服的理由,这時思维最活跃。课堂上能不能争得起来,一方面是教师要善于设计可争辩的题目,另一方面,教师此时一定要“懒”,要把争辩的双方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对方值得信服的理由。
三年级的《可能性》一课,王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只要存在一个红球就有取出的可能时,出现一个装有1000个绿球和1个红球的袋子图片,问学生随便摸1个是否可能摸到红球。
生1:1000个绿球1个红球是不可能摸到红球的。1000个绿球把1个红球挤压在中间,摸1天也摸不到。
师什么也没有说,关注到了有几个孩子举手,便请举手的孩子发言。
生2:也许这个红球在最上面,手一摸就摸到红球了。
生3:1000个绿球把1个红球包在中间,手一伸伸到中间,说不定正好摸到红球也是有可能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理解“可能”所描述的现象是不确定现象,只要有一个红球存在也是有可能取出的。当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摸1天也摸不到”时,如果教师牵强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是不会赞同的,可能有更多的学生会反驳老师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看法。王老师在此时非常明智地“懒”了一把,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请举手的孩子发言。果然,“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形成了共识,达成了教师预期的环节目标。
总之,老师的“懒”旨在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探索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懒”老师可以挥洒出一节节惊喜连连,高潮迭起,鲜活美丽,收获颇丰的高效课堂。只要教师要有意识地“懒”,巧妙地引导学生“勤”,努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我们一定可以享受充满挑战与探索的课堂!
作者简介:
赵魏魏,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丹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