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东,王飞,唐小洁,徐梦彬,周星,徐年龙,王升*
(1.江苏省农垦现代农业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连云港市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 222248;3.江苏省农垦现代农业研究院盐城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射阳 224314)
江苏农垦所属垦区是江苏省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农业类公司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规模、资源、技术、装备、管理与绿色产品优势,公司规模化经营的种植面积超过7.333万hm2,其中95%是稻麦两熟,因此,确保水稻产量在不同年份之间保持稳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1-7]。江苏垦区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变,灾害时有发生,且近年来发生频率呈加重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进程,导致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年份之间差异较大,直接制约垦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8]。针对垦区不同生态区开展水稻品种稳定性分析试验,有针对性的分析垦区各分公司的水稻品种选择和品种利用价值,为品种布局提供较为直观的理论依据,这对扩大垦区水稻种植规模,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加速水稻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本试验选用江苏农垦近几年主栽的水稻品种,根据品种审定的种植区域,分2个试验点种植。盐城市南片盐城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农科所)试验田种植的品种为武育粳3号(穗)、华粳5号、淮稻5号、武运粳27、盐粳15、盐粳16、苏垦118、南粳9108、华粳8号、泗稻785、金粳787、连粳10号,共计12个品种;连云港市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东辛农科所)试验田种植的品种为连粳7号、连粳11号、圣稻18、圣稻22、苏秀867、华粳5号、徐稻9号、临稻16,共计8个品种。
田间试验于2016—2018年在新洋农科所和东辛农科所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均为小麦,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偏上且均匀,茬口一致,排灌方便,无禽畜危害,无检疫性病虫草害[9]。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5 m2,周围设保护行,同品种延伸,行长不低于1 m,保护行与品种间空0.5 m,小区之间间隔30 cm。各试验组一律拉线定点人工栽插,以减小人为误差。行株距25 cm×12 cm,每hm2插33万穴左右,每穴3~4苗,基本苗不低于105万·hm-2,基本苗误差不超过15万·hm-2[10]。
播种前一律浸种处理,防止种传病害,选用机插塑料秧盘培育壮秧,秧龄控制在25~30 d。根据当地播栽期的具体情况,在规定播栽期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播栽期[11]。
肥料运筹:基肥用尿素78 kg·hm-2+复合肥300 kg·hm-2,第1次分蘖肥施尿素135 kg·hm-2,第2次分蘖肥施尿素150 kg·hm-2,平衡肥施用复合肥150 kg·hm-2,促花肥施用尿素135 kg·hm-2,保花肥施用尿素90 kg·hm-2,总纯N量345 kg·hm-2[12]。
栽后15 d跟踪调查茎蘖动态,每7 d调查1次,连续查10穴,每个处理调查3个点,折合成单位面积茎蘖数。
成熟期于每个小区调查50穴有效穗数,根据平均水平,取样5穴,调查其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等农艺性状,调查小区产量构成。
各小区机械全区收获后,晒至水分低于16%,称量后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取样测定千粒重。
采用Excel 2003、SPSS 10.0、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作图,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
从图1可以看出,东辛点有效穗总体表现2018年>2017年>2016年,3 a有效穗均较足。一方面是东辛点开始走产量高群体路线;另一方面,2018年东辛点降雨充沛,光照和温度都利于水稻分蘖成穗。其中,苏秀876、连粳7号有效穗3 a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徐稻9号、临稻16、圣稻22的有效穗3 a变幅较大;华粳5号有效穗较为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图1 2016—2018年东辛点试验区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东辛点各品种每穗实粒数总体表现为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与有效穗的变化趋势相反,推测水稻有效穗增加,致使穗型减小,小穗增多,导致实粒数减少。其中连粳7号、徐稻9号、临稻16、苏秀867降幅较大,圣稻18、圣稻22每穗实粒数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整体趋势一致;圣稻18 3 a每穗实粒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变幅较小;圣稻22变幅较小,但每穗实粒数较少。
近3 a东辛点各品种千粒重表现与每穗实粒数一致,总体表现为2016年>2017年>2018年,可能近3 a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小穗增多,千粒重降低,所以千粒重变化趋势与每穗实粒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增加有效穗对多穗型品种影响较小,对重穗型品种影响较大。其中圣稻18、圣稻22的千粒重变幅较小,苏秀867的千粒重变幅较大。临稻16 3 a千粒重最高,且变幅较小;其次是苏秀867、连粳11,千粒重较高;徐稻9号千粒重最低。
东辛点3 a小区产量总体上2016年>2018年>2017年,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徐稻9号,其次为圣稻22和苏秀867,产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圣稻18。2016年华粳5号产量最高,为10.76 t·hm-2。2017年苏秀867产量最高,为10.02 t·hm-2。2018年圣稻18产量最高,为10.06 t·hm-2。综合产量构成因素3 a产量苏秀867与华粳5号较高,徐稻9号、圣稻18、圣稻22产量相对较低。3 a平均产量排名前3的品种为华粳5号、苏秀867、连粳7号。
图2新洋点有效穗变化情况显示,新洋点各品种有效穗2017年较2016年增加,2018年又有所下降,总体表现为2017年>2016年>2018年,可能是2018年水稻分蘖期连续阴雨,植株发棵慢、分蘖弱,群体不足。武运粳3号、淮稻5号、金粳787有效穗变幅较大,武运粳27、华粳8号、南粳9108有效穗变幅较小。连粳10号有效穗最少,武运粳3号有效穗最多。
图2 2016—2018年新洋点试验区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新洋点各品种每穗实粒数总体表现为2018年>2017年>2016年,分析认为,2018年有效穗的减少,致使品种穗型变大,每穗实粒数增加。其中金粳787、连粳10号3 a实粒数最高,但变幅较大,盐粳16、苏垦118、淮稻5号3 a每穗实粒数变化较为平稳。
新洋点各品种千粒重总体表现为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与有效穗增加趋势不一致,有效穗增加,对品种穗型的变化存在负效应。2018年有效穗最少,千粒重也最小,2018年有效穗的减少会导致大穗增多,每穗实粒数增加,但由于9月阴天低温寡照,品种灌浆受到影响,结实率不高,导致千粒重下降,部分品种降幅明显。其中盐粳16、武运粳27、金粳787变幅较大,泗稻785、武运粳3号、华粳5号千粒重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幅较小,相对于剩余品种千粒重稳定性较好。
新洋小区产量总体呈现2016年>2017年>2018年,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武育粳3号,其次为苏垦118和南粳9108,产量变异系数最大的盐粳15,其次是淮稻5号和盐粳16。2016年产量最高的是连粳10号,为11.98 t·hm-2。2017年产量最高的是华粳8号,为11.35 t·hm-2。2018年产量最高的为华粳8号,为11.15 t·hm-2。3 a平均产量排名前3的品种为连粳10号、金粳787、南粳9108。
对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偏相关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新洋点试验区实际产量与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3**、-0.270、0.351*,有效穗与每穗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每穗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穗与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千粒重呈负相关。表明,新洋点不同年份水稻产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有效穗与千粒重,但增加有效穗的基础上会限制每穗实粒数的增加,实粒数下降的同时千粒重下降,这与前人研究不同[13]。这与近年新洋点在水稻灌浆期寡照多雨,不利于水稻灌浆结实有关。现有高群体高产稳产栽培模式必须协调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可适当下调有效穗基数,获得较高每穗实粒数,确保后期更多籽粒结实灌浆,从而实现高产[14-15]。
表1 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偏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东辛点试验区实际产量与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65、0.328*、0.221,每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穗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每穗实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东辛点不同年份水稻产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每穗实粒数,每穗实粒数受有效穗的制约,千粒重的增加也受有效穗的限制。
由表2新洋点产量与产量结构AMMI模型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新洋点有效穗、千粒重品种间效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产量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试验产量年份间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有效穗年份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穗、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与品种、年份互作的效应差异不显著。AMMI模型显示有效穗、试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2 新洋点产量与产量结构AMMI模型的方差分析
由表3东辛点产量与产量结构AMMI模型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东辛点千粒重品种间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产量与品种间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试验产量年份间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年份间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年份间效应差异不显著;有效穗、千粒重、每穗实粒数、试验产量与品种、年份互作间效应均差异不显著。AMMI模型显示试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AMMI模型中,若品种主成分交互作用(intera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xes, IPCA)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该品种的互作效应普遍大,则该品种越不稳定。在第一主成分交互作用(IPCA1)的平方和(sum of squares, SS)比较大的情况下,可根据IPCA1来评价品种的稳定性[16-17]。从图3新洋点、东辛点实收产量AMMI双标图可以看到,品种产量沿x轴依次由低到高排布,品种稳定性以y轴IPCA1值绝对值大小排布,绝对值越小品种越稳定。新洋点品种产量3 a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南粳9108、淮稻5号、武运粳3号实收产量稳定性最好,其次为武运粳27、泗稻785、盐粳16、华粳5号,盐粳15、连粳10号稳定性较差。东辛点品种产量3 a稳定性差异较大,其中连粳11号、徐稻9号、临稻16、连粳7号、华粳5号品种稳定性最好,圣稻18、苏秀867品种3 a实收产量稳定性较差。
表3 东辛点产量及产量结构AMMI模型的方差分析
图3 新洋点、东辛点产量的AMMI双标模型
新洋点盐城南片地区有效穗是受不同年份气候影响最大的因子,且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其次是千粒重。目前的新洋点水稻栽培体系一直延续高群体高有效穗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的播期、不同的气候条件,均能保证水稻有更多分蘖成穗,所以新洋点不同年份水稻有效穗变化差异小[1]。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新洋点有效穗与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穗与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武育粳3号,其次为苏垦118和南粳9108,产量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盐粳15;武运粳27、华粳8号、南粳9108有效穗变幅较小,连粳10号有效穗最少,武运粳3号3 a有效穗最多;盐粳16、苏垦118、淮稻5号实粒数变化较为平稳;泗稻785、武运粳3号、华粳5号千粒重都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幅较小。
盐城南片地区适期栽插的情况下,从6月初栽插至10月水稻成熟,此期间气候多变,初期分蘖拔节期易遇上大风大雨,气候急剧上升,影响分蘖成穗;中期开花结实期易遇高温和干旱,影响颖花量;后期水稻灌浆期,多低温寡照与干旱发生,导致水稻籽粒灌浆结实受阻,千粒重变化较大,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18]。2018年6月中下旬,降雨量为163.8 mm,比历年多65.9 mm;日照时数77.6 h,比历年减少24.2 h。7月中旬,平均气温28.9 ℃,比历年高2.0 ℃;降水量为0 mm,比历年减少87 mm;日照时数为93.5 h,比历年增加42.8 h。8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7.8 ℃,比历年高1.8 ℃;降水量为116.4 mm,比历年减少12 mm;日照时数为106.9 h,比历年减少7.2 h。9—10月,平均气温19.5 ℃,比历年下降0.4 ℃;降水量为140.7 mm,比历年减少18.9 mm;具体对水稻的影响表现为:分蘖期,连续阴雨,植株发棵慢,分蘖弱,群体不足;搁田时,温度高,降水少,日照充足,小分蘖快速消亡;减数分裂期,温度偏高,花药发育不良,颖花量不足,每穗实粒数减少;灌浆结实期,气温低,降水少,籽粒灌浆受影响。2018年水稻产量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生产上在保证生产水平的同时,建议选用穗型、千粒重相对稳定的品种。综合试验结果来看,稳定性好、产量水平高的水稻品种淮稻5号、华粳8号、盐粳16、南粳9108,以及华粳5号、苏垦118较为适宜当地种植。
影响东辛点连云港地区水稻产量的最大因素是每穗实粒数,有效穗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产量要素年份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苏秀867与华粳5号产量较高,徐稻9号、圣稻18、圣稻22产量相对较低,平均产量排名前3的品种为华粳5号、苏秀867、连粳7号;苏秀876、连粳7号有效穗3 a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徐稻9号、临稻16、圣稻22有效穗变幅较大,华粳5号有效穗较为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每穗实粒数年度间变异较小,但对不同穗型影响不同,致使不同穗型产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分析认为,东辛点逐步增加群体以获得增加产量的技术路线,对部分多穗型品种影响较小,即东新点形成的有效穗没有达到多穗型品种高产栽培要求的有效穗;对重穗型品种影响较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增加有效穗可能导致重穗型品种穗型变小,实粒数降低;千粒重变化趋势与每穗实粒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其中圣稻18、圣稻22变幅较小,苏秀867变幅较大。临稻16千粒重最高,且变幅较小,其次是苏秀867、连粳11千粒重较高,徐稻9号千粒重较低。生产上需要选用灌浆能力较强、能够抵抗后期不利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根据适宜播期,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进一步提高每穗实粒数,加强后期管理,减轻水稻灌浆期间不良天气的影响,兼顾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19]。综合试验结果来看,稳定性好、产量水平高的华粳5号、临稻16、苏秀867、连粳7号适宜当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