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芬
摘要:在常规学校遇到身体条件特殊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分析问题成因,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中须有爱心与耐性。笔者简述学生背景,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辅导措施:用耐心及真诚的爱来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合作。
关键词:特殊学生,问题成因,辅导措施
一、学生背景
小淇,女,6岁,一年级学生。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正常的体检也没有发现异常,直到一岁多的时候才发现她的听力有问题,到确诊的时候已经是1岁5个月了。通过医院了解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由于父母发现得比较迟,怕耽误了康复时间等原因,选择了自费。做手术前检查过CT、MR和脑部神经。
小淇耳蜗开机一岁九个多月的时候开始康复。从声音的引导,让她理解;康复了8个月才开始说话。她父母康复的理念是:教育大于康复。她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做个有礼貌、有爱心的人。三岁前上的是亲子课,每周两节课,每天都在不停地有目的性地重复说。三岁之后就开始进班(集体班15个小朋友一班),一周三次个训和一次亲子课。上课的内容跟普通幼儿园一样,只是在语言方面更细化。进班康复两年,经过各方面的评估,给予毕业。毕业后在普通幼儿园读了一年大班。
二、问题概述
小淇天生耳聋残疾,植入耳蜗接收声音效果一般。耳蜗接收声音与别人正常发出的声音变调。跟她重复5次以上的话,都没有反应,极少与外界交流;有时不遵守课堂纪律,有时呆呆地看着全班同学;课余时间经常自己一个人发呆;运动能力较弱,走路不平衡,不协调,走楼梯会摔倒;学习能力、专注力弱,缺乏耐性;思维能力不强;与人交往不顺利,性格内向;说话声调与众不同。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先天耳聋残疾以及迟发现导致她较迟才会发音、讲话。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较弱。对自身的生活、学习造成极大影响。
(二)家庭因素
该学生的父母较重视孩子,对孩子非常关爱。当发现她的问题时以最快速度帮她接受耳蜗手术,并以最大努力帮助她康复。但她的父母从小过分呵护她,导致她极度娇气,一点小事就会大哭。
(三)学校因素
刚入学,教师、同学都听不清楚她讲的每一句,而且她的声调奇怪。她个子小,笔者让她坐在第一位。她上课经常发呆,总喜欢呆呆地看着全班同学,有时自己无故离开座位到处走。下课时,她不懂上厕所,有时在座位上发呆或者画画。但上课不久就要上厕所。回校时,在大门口总要发呆看同学十多分钟才进课室。上一层楼梯要十多分钟,每上一级楼梯就发呆几分钟。上楼梯要扶着,上下楼梯经常摔跤。她说话的时候,同学也很难听清楚,给教学造成极大影响。
四、辅导措施
(一)用耐心及真诚的爱来教育
笔者发现小淇的特殊情况,结合上述这些现象,反复与她强调、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上下课的具体要求,让她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师更要耐心、真诚地去对待学生。笔者对她说话时,看着她毫无表情的脸,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话,这需要的是教师无限的耐心与真诚的爱。
如针对上课缺乏纪律的情况,她有时不自觉地站起来,有时一上课就上厕所等;同时极少与同学交流。笔者一次又一次教导她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上课该怎么做,下课该怎么做。比如下课时应上厕所,也可以到外面休息休息,可以与同学交朋友。有个别学生会主动与她聊天、玩耍。经过漫长的一个多学期,她渐渐融入班集体中生活,发呆和不分时候上厕所的现象有了改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关心她的生活,聊聊学习以外的事情。笔者发现她是个态度端正的学生,与她聊天,她很高兴,也很渴望亲近教师。如课间时间,笔者跟小淇说:“你什么时候回老家?老家在哪里?放学后,妈妈做饭的时候,谁带妹妹?”结果,她露出入学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笑容,还说得头头是道:“要坐高铁才能回老家。妈妈煮饭时,我带妹妹!”与她拉近了距离,她就很喜欢接近笔者,渴望笔者与她谈话,但她又胆小,不敢主动聊天。
有时与她玩玩游戏;如:玩简单的石头剪刀布,她会更开心,与笔者更亲近,就更听从笔者的教导。
(三)家校合作
小淇的父母能够配合学校展开教育工作。笔者反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她的父母配合在家教育孩子。她也较听话,态度好,积极改正不良行为;但要重复多次的教育。如上学,她在大门口总要站着十多分钟看其他同学上学。笔者每天跟她说七八遍,再与她父母反映,她父母在家多次教育她,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她才慢慢有了好转。
如她的运动协调能力较差,有时走着走着会摔倒。笔者把这样的情况与她父母说过后,她父母也在家与小淇反复强调,放学回家与她多进行跑步运动、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小淇的特殊情况,父母从小就呵护着她的成长,让她养成特别娇气的习惯。笔者与小淇的父母沟通多次,可能她的父母一直呵护孩子,不能察觉自身的溺爱行为。
虽然小淇的学习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看着她慢慢适应学校的学习,慢慢融入班集体,慢慢地进步,笔者也为她感到高兴。
在一个四十多人的班级里,教育一个身体残疾的特殊学生,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事情,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与真诚的爱心。笔者相信用最大的耐性与爱心,可以感化特殊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