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作为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谋划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纲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在报告中还是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都将发展问题视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所在[1]。在发展经济、促进生产、提升人民福祉的进程中,一方面应始终坚持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全面开放格局。国家的强大以经济体系强大为基本前提,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既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被视为在发展战略高度实现从“速度经济”转向“质量经济”的时代要求。从中国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只有全面扩大开放,与世界经济进行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国内生产力水平的稳步提升,才能提升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让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和平稳。为此,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使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当中,借助国际资源、要素以及对外国投资,搭建起高水平、立体化的双向循环与开放格局;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汇集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投身经济建设,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朝更高水平迈进,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9]。
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被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10]。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除了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为其提供科学指南外,还能够破解我国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国民经济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共赢和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贸易结构有待优化升级。2018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大于3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提高了9.7%,这一成绩值得肯定。可是,在对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的货物贸易占比较大,虽然服务贸易占比有所提升,但比重依旧处于低位。也就是说,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贸易逆差还将长期存在。如果不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势必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站位。
(2)维护金融安全要求更高。在当今时代,国际形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加之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运作中的风险系数不断提升,如果不警惕、不积极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一旦在局部爆发出危机,就会严重影响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影响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要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强化交易自主性的同时,不断降低金融风险。
(3)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近年,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无论是引进外资规模还是对外投资总量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特别是在引进外资和使用外资质量方面更是不断提升。可以说,在外商投资的某种程度推动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加强我国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科技产品生产都具有积极作用。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思想和科技手段助力中国科技型企业进步,另一方面要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水平,单纯依靠外国资本无法支撑起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但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将自主研发始终视为更高水平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唯此才能获得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主导权。
(4)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有待激发。更高水平开放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在对内开放领域,近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无论是吸引外资的措施还是使用外资的制度都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西部的发展潜力(比如,西部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方面呈现出逐年增强的态势)。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采取的是传统的开放战略,区域间协调发展关系较为“原始”,以政策扶持、制度托底为主,兼顾一些地区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结果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更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这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不平衡的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长期存在,对内扩大开放依旧任重而道远。
(5)应对风险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得以施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谋求到了切实利益,中国更是以开放的胸襟,欢迎更多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在一些关键领域,经济风险居高不下,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势必会影响地区间贸易规模,影响各合作方经济潜力的释放,甚至会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造成极大阻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发展调整机遇期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以便更好适应国内外新环境的要求[11]。此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为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行动路径,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强大动力,更能满足我国供给侧深化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1)稳定经济基础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历史性转向,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为了能够进一步稳定经济基础,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济全面开放,才能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遭遇的困境提供思路。
(2)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在推进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程中,继续扩大开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尤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构建起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经济体系,让中国经济能够真正走到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例如,应在扩大开放过程中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切实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在继续扩大开放格局的基础上,增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减少知识产权领域的各类争端。
(3)新时代高质量开放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和以后,促进中国经济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被视为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间,除了要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政策协调能力、让制度型开放顺利推进外,还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弥补商品与要素流动中出现的缺陷。在这一问题上,要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中国应在更高水平开放实践中系统实施入境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从物质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中不断艰难前行,最终开启了新时代、站上了新起点[12]。但是,世界经济依旧会在曲折中前进,唯有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破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实现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需要。
(1)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缺失。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支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资本和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受阻,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时期。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势必会受累于全球经济形势,让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分工体系始终处于较低位置。
(2)“逆全球化”思潮制约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上,只有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开放,才能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优化,才能防止出现“残缺狭隘的全球化”。因此,为了提高全球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改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就业率,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接连不履行国际义务之后采取了“逆全球化”的行动,有形和无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主要为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受挫。为了在国际经贸中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争端解决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就需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发展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世界主导权的“接力棒”,在全球事务(尤其是经济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美国没有让全球经济均衡发展,相反,却让世界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之中——由其主导的全球化逐渐失衡,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虽然世界多极化态势已经形成,但很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缺少主动权,无法履行更多国际义务,这种“责任赤字”需要更多国家来“偿还”。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国家应该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通过构建新的国际规则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诉求,继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在可预见的将来,只有进一步优化开放格局并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才会让中国更加有效地应对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失衡的问题,才会更好地满足全球化的时代要求[13]。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人们描述了新时代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的范畴、领域、层次和目标,并对开放形式、布局、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部署。为了最终打造起全面开放的局面,形成立体式、系统化的开放新格局,除了要坚持对内外关系进行梳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还要在空间上深化开放,在产业上扩大开放,在方式上优化开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才能让中国经济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全面把握与轻松驾驭困难局面,始终“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做好”。基于对相关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考察,笔者认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应该具有以下新特点和新目标,唯此才能以过去开放发展为基础,搭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新格局。
1.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备五个特点
为了能够更加泰然地应对“逆全球化”风潮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中国经济要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持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而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有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更加关注国际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持续深化、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才能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近年,我国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的焦点也正在于此。我国积极谋求更高水平上的扩大开放,通过构建新时代经济开放新格局,努力成为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和世界经济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在今后一段时间,在国际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破除投资体制壁垒,积极推动形成以外资准入模式和监管模式为主的国际资本流动新体制。
(2)更加注重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合作。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内的体制改革与法制规章建设需要做出积极反应,重点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努力。这样既可以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还能通过认真、科学的评估,对中国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3)更加注重国内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在扩大开放的道路上,唯有与全面深化改革性质、方向相符合的议题,才能取得长期成效,因此需要以正向的、积极的态度加以看待。尤其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以传统的商品输出、外资引入为基础,通过对两个市场、两类资源的综合考量,更加注重国内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借此充分发挥母国效应对促进出口、引导出口对促进本国产业发展方面的溢出效应。
(4)更加注重新型制度优势竞争。在传统社会中,区域间的竞争以区位竞争为主,而随着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来自外部竞争者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位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越南、约旦等国的区域优势正在显现)。此时,需要重点培育参与并引领国际经贸合作的竞争新态势,这不但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关键任务,也是实现经济更高水平开放的必然选择。
(5)更加注重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建设。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要素成本和市场潜力方面;在新经济体制下,需要构建“全新”的制度优势,以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话语权。这是因为,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源自对贫穷落后、经济封闭的传统经济的“转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变发达国家主导为新兴国家深度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原则下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为构建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2.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还需打造创新驱动的引擎
这是因为创新被视作引领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搭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提升经济增长水平,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增长和投资驱动增长朝创新驱动增长转移,确保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能够引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由于创新驱动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内核”和重要源泉,发展是由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质量的提升来带动,因此,需要构建能够促进创新驱动的新体制:
(1)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应加大政府财政创新投入,提升市场主体创新投入力度,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促进开放创新,最终形成以创新治理体系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并通过产学研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
(2)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改革并调整社会制度。在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与成果转化体系的同时,助力创新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作为关键动力的作用。这是由于,不论是提高传统优势还是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均应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与指引,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率的过程中,实现动力转换。
(3)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大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力度。应建立和形成基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全面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潜力,通过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中国产业全面融入全球大分工体系当中,促进相关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转型升级。
(4)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的“集成”,通过形成全新的创新动力助力经济发展。目前,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已然兴起。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在内的全新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绿色、智能、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变革已经引发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秩序的调整,世界竞争格局被重塑,国家间的竞争状态也被打破。此时,需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全面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5)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教育、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一方面,应鼓励公众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将创新转化成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为创新创业“兜底”的机制,形成扎实的创新文化并允许创新失败。
(6)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的法律环境,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制度与法律层面让个人创新、组织创新的利益得到维护,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系统化创新。
为了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站稳脚跟,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工作需要始终与全面深化改革保持一致,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速度、广度、深度,持续不断地去实现战略目标、完成重点任务。在工作部署上,与传统模式下的开放型经济相比,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要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1)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需要减少行政手段的直接应用,以间接服务提供的形式引导经济主体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相关部门需要更充分、更直接和在更大范围内征求、听取不同市场主体的声音。
(2)积聚更多发展动能。在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和更高水平开放过程中,需要在优化体制机制的同时积极培育国际经贸竞争新态势,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
(3)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需要聚焦重点区域,依托重点项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针对高端制造、高端装备和高端材料研发给予更多扶持措施。比如,可以在融资、外汇管理方面支持中国企业以海外并购等形式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4)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新体制建设。在深化国际经贸关系的过程中,为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经济格局,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对沿线国家多边贸易协议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形成全新的国际经贸网络,让更多新兴经济体、主要区域经济集团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等参与其中,为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水平提供支持。
(5)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为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除要充分发挥金砖国家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作用外,还要借助国际贸易实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比如,可以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平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向全世界开放市场,以此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的新特点和新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特点和新目标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短期的经济繁荣并不少见,但维护持续的经济繁荣并不容易。因此,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并重点分析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政治以及经济结构。改革开放40多年,需要总结历史,对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得失进行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较长时间内奉行出口导向战略与财政刺激投资战略,但这些战略可持续性较差。所以,应全面借助科技创新、技术驱动和消费需求导向等策略,以此提升投资、消费、出口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人民不断增强的改革开放意识。同时,要在全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蓝天、绿水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发展能力,逐步降低对外来技术与资本的依赖程度,降低对出口的导向性依赖。与此同时,应不断深化改革,在经济体制、政府结构、国家治理、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在构建更为高效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和建立高效政府。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导进行宏观与系统性建设。这是因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的联动,要求进行统筹规划与综合考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规划经济的、科学的发展路径,确保发展能够体现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坚持;在市场改革的同时,还应重视国家权力的运用,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核心,构建起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如此,才能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的伟大始终与想象力、创造力相关联——既可以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其中,创新涉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因素。因此,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最大限度释放能量,引导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此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以战略性、前瞻性眼光统筹全局,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持续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激励各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当中,通过培育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创业精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此,需要建设更为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往,传统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红利殆尽。因此,在扩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全面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经济持续进步动力。在这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rard Roland(2018)撰文指出,在中国,最伟大的制度创新便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探索,是通过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的经验总结。这一经验与流传时间极广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新加坡模式不同,后者属于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充分认识国情、社情,继而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比如,在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不放弃政府的权力干预等。
在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进行回顾后发现,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让各类市场主体都参与市场竞争当中,这不但有利于市场竞争效率的提升,还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公平竞争的作用,并在强化法治建设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 年12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时指出,中国历经了40年的改革开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近年,在我国持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进行了深度融合,最终搭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自主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降低资源消耗与碳排放,达到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目的。比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这种理论的出现本身就是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中国近年多次进行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市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但解决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和弥补了不足,还在技术领域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如,中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更是通过创新与技术带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制造产业,我国通过“干中学”与实践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结果的出现符合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主张,即任何经济体的经济结构都与其要素禀赋或者资源结构有关,要素禀赋的变化与持续的技术创新会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现代科技优化传统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水平,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持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优化其收入结构、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比如,在提升传统产业地位的同时可以重新定位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就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最终促使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改革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积累
在我国,人力资本积累被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是,将来也是。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即只有具备人才优势,让人才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借助多种政策来支持与鼓励人们接受更多教育,这种对人才资源的投资会在国际竞争中显现出较高的投资回报。我国一直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与优秀人力资本积累的优良传统,这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较,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为此,应创新教育体制,提高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在培养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时,要持续完善和优化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机制。此外,因注重对海外人才的引进,通过协调机制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加入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努力实现全社会教育均等化,确保所有人员均有机会获得教育资源,并以自身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比如,应建立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和增进人员社会流动的机制,让不同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更加便利,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创造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3.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对外开放新模式
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表现,也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有裨益。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是多赢选择,既能够体现中国的大国承担,也能够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输入强大力量。这是因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积极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更有助于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尤其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极为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有着认识上的误区,比如释放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不在少数。要战胜谣言,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中国独有的智慧讲述中国的故事,以此展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责任,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通过文化领域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蕴与文化价值内涵
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文化灿若星河,人民勤劳勇敢、坚强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极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举世瞩目。所不同的是到了近代以后,在内忧外患中,中国才逐渐衰落。但即便如此,中国在几经起落以后,进入21世纪,建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内发挥着关键作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或者说中国经济实现了如此高质量的发展,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分不开的。今后,仍需要在价值观领域继续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优秀价值观与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爱国、奉献、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在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过程中极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正如阎学通(2017)所述,中国要成为崛起于全球化时代的大国,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及其精髓,并于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以此助力国际新准则的建立。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过程中,只有推动形成强大而丰富的国内市场,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消费诉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与支撑,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动力。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应该在要素、产业、产品质量等诸多领域发力,通过扩大中高端供给和提升供给质量,最大限度发掘消费潜力和改善薄弱环节[14]。同时,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与业态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15]。
(1)扩大国际贸易合作空间并提高投资质量。依据世界贸易的现行体制规则,系统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让中国在全球贸易自由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主动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在完善国际贸易规则的过程中确保国际经贸合作依法有序推进。同时,中国应制定有效的谈判机制,以获得更多话语权,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国际贸易格局,让中国企业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建设。
(2)构建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发展机制。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既要持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产业的转移与调整,整合并推进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确保重点行业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也应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改革,通过质量效益监督以及外贸政策制定等形式,对我国产业进行重新布局。
(3)站位全球价值链高端。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应搭建起针对世界前沿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以高质量引进、内部消化吸收的形式,构建良好的经济氛围[16]。
(4)高等级经济风险防控。加快和建立针对“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型经济风险防控体系,最大限度维护中国企业的国内外合法权益。一方面,应主动参与全球风险治理体系构建,确保中国企业和合作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应支持和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国外投资风险开展综合评估,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5)高质量竞争。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高质量竞争“相伴”,因此应在顶级设计层面对产业格局进行优化,确保形成的统一市场可以与全球通用的经贸规则进行完美对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中国与中国人民走进了适合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中国也处在了加快探索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便是通过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权力变革,以发展质量为引导,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开创有效、充分、协调、共享、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来,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投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利用效率、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国各族人民步入新时代的关键法宝,也被视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之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上:一方面应继续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经验和启示,对此前进行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予以深度总结和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还应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构建具有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具有的时代性、系统性、全局性,在更高起点上深刻把握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在实现更高目标的过程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此外,还应依据国内外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进一步参与构建高水平的国际制度规则和市场秩序,并在营造高质量市场竞争规则和国际合作中,最终实现新旧动能间的转换,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